穿梭在晋朝
繁体版

第240章 跟石崇商讨修路

    说起刘忠遇险,那还是前年的事了。当时为了在熊耳山中修建水泥马路,经常需要用火药炸山。巨大的爆炸声惊扰了太后,皇上只得要求李松尽快完工。

    于是,在最后一次开山时,李松不得不加大火药的用量,刘忠不幸被石头砸中,头部重伤,差点没醒过来。旧事重提,李松至今心有余悸。

    公主说:“太后娘娘想起来,那次把我们找去发了一通火,结果就出了这件事,她觉得很愧疚。她说:修水泥马路是国家大事,就算受到惊扰,忍一忍也就过去了。况且刘忠是修路的大功臣,大晋不能没有他啊。”

    李松心说:这话倒也没说错,后来到青海郡修路,以及平定秃发务丸的战斗,刘忠都做出了很大贡献,特别是在守卫西平郡、青海郡时手雷退敌,更是功不可没。要是前年他就重伤而死,那对大晋而言确实是很大的损失。

    不过,这些事已经过去了,再则李松也不可能跟一个老人家计较,于是说道:“当时确实惊扰到太后娘娘了,我觉得挺对不起她的。好在刘忠后来不是好好的嘛,此事就不必再提了。”

    公主点点头。

    第二天,李松来到工部当值,让人找来束皙、潘岳两位侍郎。

    李松说:“既然朝廷已经同意每年拨付200万两银子,用来加固黄河堤坝,那么这个重任就交给潘侍郎了。”

    潘岳说:“我责无旁贷。”

    李松说:“虽然这是个长期工程,但还是要优先加固那些危险地段。至于具体是哪些地方,你应该最熟悉了。”

    潘岳说:“好,我尽快整理出一个清单,把需要优先加固的地段都列出来,然后开始施工。”随后匆忙离去。

    李松又对束皙说:“朝廷已经同意设立专利制度,以后专利申请都由工部受理,专利的审核、登记也由工部负责。如果遇到侵权,工部也有义务帮助发明者维护自己的权利。”

    束皙点点头:“确实,六部里面也只有工部适合做这个事了。”

    李松说:“我想由你来负责专利的全部事宜。”

    束皙有些惊讶:“我?可是专利的事情我一点都不熟啊,不知道该怎么办。”

    李松说:“我这里有些资料,可以供你参考。”于是拿出自己手写的一大堆关于专利制度的条文,交给束皙。

    这几天,李松在笔记本电脑上反复查阅百科全书,参考了现世界里各国的专利制度,整理出了一个适合目前大晋情况的框架。

    束皙粗略看过一遍后说:“不错,这些条文都清晰易懂,这下我就有依据了。”

    李松说:“专利方面的事情就拜托你了。”

    束皙说:“尚书大人放心,我一定会努力完成好的。”

    至此,向朝廷提出的3个计划,有2个已经找好了负责人,接下来就是稳步推进了。还剩1个计划没有着落,要看石崇那边能否筹集到足够资金了。

    过了几天,石崇来到工部找李松。

    石崇说:“这些天,我们邀请了20多个人加入了投资公司,成为新股东。昨天,又有临晋侯找到我,也要求入股。”

    李松心说:公主的这个外公倒是个直性子,说干就干,还真的去找石崇了。

    李松说:“你们的股东越多越好,有那么长的道路等着修呢,投资巨大啊。”

    石崇说:“是啊,王恺他们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凡是想要加入投资公司的,我们都欢迎。”

    李松说:“你们的资金筹集得怎样了?”

    石崇说:“我算了下,洛阳到冀州大约760里,按照每1里5000两银子的造价计算,需要380万两银子。我们已经筹集了300万两银子,朝廷再出一点,就应该够了。”

    李松说:“你们能不能把这380万两银子都出了?”

    石崇一愣:“朝廷不出钱吗?”

    李松说:“朝廷现在有很多事要做,前几天刚做出决定,每年拿出200万两用于加固黄河大堤,所以实在没钱修路了。”

    石崇说:“加固黄河大堤?这倒确实是个要紧的事。”

    李松打趣道:“怎么,你感兴趣?要不要投点资?”

    石崇连忙说:“不不不,这事我们可不想投资。”

    石崇的话虽然没有出乎李松的意料,但还是让他深感失望。他不由得想起后世大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商人重利轻别离。

    其实,商人何止轻别离。秃发务丸之乱时,少数盐商还帮着秃发务丸卖盐,为鲜卑军筹集军费,差点让鲜卑军攻破青海郡府城。所以说,古代“士农工商”的排序不是没有道理的。

    李松叹了口气:“我就知道你们不会投资,这个虽然造福百姓,但是却没有钱赚。”

    石崇说:“是啊,没钱赚的事,就算我同意,别的人也肯定不会同意的。”

    李松心说:你这话还算有心,多少听出点支持之意,这就已经比其他人都强了。

    李松也不想让石崇为难,于是说道:“好吧,但是洛阳到冀州的这条马路,所需的380万两银子就拜托你们了。”

    石崇也叹了口气:“明白了,我回去想想办法吧。”

    李松感到有点惊奇:“怎么,还有连你这个首富都觉得难办的事?”

    石崇说:“渑池到长安的这段马路,我已经投了180万两,虽说现在每个月都能回收几万两银子,但是全部回本毕竟还需要几年时间,现在要我再拿出大笔银子,也有点招架不住了。”

    李松笑了笑说:“怎么,感觉手头有点紧张?”

    石崇说:“是啊,现在连家里过日子,都是能省就省,再也不能像以前那么奢华了。”

    李松心说:这样就好,与其让你们拿着钱斗富,还不如用来干实事。

    但是表面上,李松还是得安慰石崇:“不要着急,以后你们投的钱都会获得很高回报的。”

    石崇说:“我当然相信大人了,要不然也不会投资这么多钱。”

    李松说:“既然你有困难,那就让王恺他们多分担一点,或者再发展一些新股东。”

    石崇说:“是的,我这就回去跟他们说说。”

    石崇走后,李松突然想到一个新的问题:购买沿线土地的钱从哪里来?

    修建渑池到长安的马路时,李松威胁地主们要改变线路,这才迫使他们将沿线3成的土地平价卖给了朝廷。这次修建新的线路,完全可以故技重施,平价买到不低于3成的沿线土地。

    可是那时候,朝廷还能提供一些资金用于购买土地,如今却已经拿不出钱了,这可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