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在晋朝
繁体版

第31章 关于羊毛的思考

    马隆立刻叫来这几个士兵,追问羊肉从哪里来的。

    一问之下才得知,原来是这几个士兵在去青海湖捕鱼时,回来的路上遇到一个羌族牧民,跟他讨价还价一番,用手里的半两银子买下了一只羊,然后带回到营地烤羊肉吃。

    一只羊才半两银子!的确够便宜。

    羊肉在中原可是不容易吃到的,价格也很贵。然而这里的牧民不缺羊,他们缺钱。手头上必须有钱,才能到西平郡那里买到他们需要的铁器、布匹、茶叶等各种物品。而赶着羊去西平郡那里卖,既路途遥远又不方便。

    现在牧民可以就近把羊换成钱,然后去城里买些生活必需品。而晋军士兵则吃到了从未尝过的美味。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既然士兵是花自己的钱,马隆也不好管得太宽。不过这个口子一开,每个士兵都开始向周围转悠的牧民买羊吃,大家轮流请客。

    而羌族牧民那边,也是一传十、十传百,都知道可以从晋军士兵那里用羊换到银子,于是纷纷聚拢到营地周围,形成了一个小市场。甚至还有牧民赶着牛到市场那里,这可引起了晋军的震惊,因为在中原,是决不允许杀牛吃的,但在牧民那里,牛跟羊是差不多的。

    李松看到有牛出现倒是颇为欣喜,这要是做成土豆烧牛肉,一定很好吃,连皇上都没尝到过呢。不过他觉得还是尊重新世界的习惯为好。

    营地这边,盐业生意越来越红火,从采盐到运输到销售一条龙,赚了不少钱。李松也不吝啬,经常给大家发点银两作为福利。作为一个现代人,他最喜欢那种慷慨的老板,现在他掌握了分配福利的权力,自然也要慷慨一回。

    而大家有钱了,自然就更多地消费羊肉,牧民的生意也越发火爆起来。

    现在晋军士兵们都感觉很幸运,本来以为这远赴边境以外会是一次艰苦的旅程,没想到待遇如此优厚,估计以后别处的士兵听说了,都会抢着要来。

    盐丁们也感觉这里来对了,他们原来在河东盐池工作时,不仅辛苦,而且待遇很低。现在不仅李松和马隆体恤他们,工作没以前那么累,还想法设法改善他们的生活。最主要的是待遇跟士兵一样高,很多辛苦惯了的人,不舍得买羊吃,都存了起来,准备将来托人捎回家里。对于他们这种家庭来说,积攒的几两银子已经是一大笔钱了。

    由于经常做生意,现在大家和羌族牧民也逐渐熟悉起来,牧民们还能简单地跟大家说上几句话。

    这让李松感到很欣慰,各民族能和平共处多好啊。不过,李松也注意到,大家吃了羊后,羊皮倒还有人收藏着,羊毛则是随便一扔,比较可惜。

    再就是,小市场里的生意,经过一段时间的火爆之后,又慢慢冷清下来,前来卖羊的牧民逐渐减少,羊的价格也随之涨了不少。

    李松与几个牧民反复交流后,了解到一些真实的情况。原来很多牧民卖了几只羊,筹集到一些钱后,基本可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就不太愿意卖羊了。

    李松想想也对,吃掉一只羊很快很容易,而养大一只羊却需要很长时间。这么多骑兵和盐丁如果放开吃,羊肯定不够啊。所以,这种羊换银子的生意,注定了不能大规模持续下去。

    而那些扔掉的羊毛就很可惜了,在现世界里,羊毛的用途很广,比如手工编织的羊毛地毯、手工羊毛围巾、手工羊毛手套,以及羊毛衫,都是价格不菲的纺织品。而且,羊毛剪了还有,是可以再生的资源。

    李松突然眼前一亮:羊毛是关键啊。如果说,盐是晋朝增加财政收入的关键,羊毛则是让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和睦相处的关键。

    作为一个穿越者,李松觉得自己应该继续起到引导作用,让游牧民族掌握编织羊毛地毯、羊毛围巾、羊毛衫等的技术,这样他们就有持续不断的商品可出售,持久地获得收入,就有能力购买中原王朝的各种商品,如铁器、茶叶、瓷器等。

    孟子的话很有道理: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确实,有一定财产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中原百姓虽然普遍还不富裕,但是中原的豪门大户、王公贵族还是不少的,游牧民族的这些手工羊毛织品,不愁没有销路,而且参照现世界里的价格定位,售价肯定很高。一个游牧民族家庭,也许只要编织出一个羊毛地毯,卖掉后就足够基本的生活了,过得比中原百姓普通家庭好并不难。

    让游牧民族的百姓也成为“有恒产者”,就能让他们成为遵守规则、维护和平的力量。游牧民族和中原王朝的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爆发冲突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先前两次征战让李松亲眼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如果有避免战争的办法,他一定会去努力达成。等回到洛阳再找机会慢慢实施吧。

    这次出征,既发现了盐,又发现了羊毛的妙用,李松感到真是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