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录:历史篇
繁体版

开天纪——第一章 开天

    开天纪

    大荒世界法界的生成,有史记载以来的第一个纪元。

    两尊:地尊——女娲,人尊——伏羲

    1.开天

    第一幕世界模型建立

    昏暗、冰冷、孤独、寻觅……盘古感受着混沌,茫茫而无所适从,不过这也只是盘古感受的混沌。而混沌本身仿佛只是期待着,无意识地寻找着,它没有复杂的“情感”。它就像一团飞扬于高空的柳絮,飘飘乎无所依,浩浩然无所冯;自是无想无念,为风之故,盼落地之时,植根于土壤;若待至彼时,或才得归依之感。而盘古则不同,他开始触摸、感受、观察、聆听、思考,他听得到曾经“古神”的悲鸣,他看得到曾经“新神”的挣扎。他心中满是疑问:“存在的虚无”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化生出神志,而自己是因何而存在?神志之所以永存,是因为它有着成为神识的可能,而自己又可否永存?神识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它碰撞出了“光”,而自己又是否独特?光之所以千变万化,是因为它孕育了古神,而自己有没有能力变化万千?古神之所以求变,是因为它无意创生出八极,而自己则何不求变?八极之所以多彩,是因为它重塑为新神,而自己如何才能变得多彩?新神之所以随心所欲也,是因为它有自己的世界!而自己为何不随心所欲?!

    存在、创生、变化、希望、多彩……这些思绪纷飞于盘古心中,它们就像最初的神识一样碰撞,像八极一样运转,最终在盘古心中诞生出一个新的想法——随心所欲的创造出一个变化多彩的、独属自己的世界。他模仿着新神撑开法界的样子,试图撑开混沌,可他毕竟不是“新神”;他又试图模仿古神“共鸣”神识的手段,试图让混沌产生新的变化,可他毕竟也不是“古神”。此时的他才明白,自己已然成为了虚空中独一无二的存在,他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创造自己的世界。盘古摸索着混沌的世界,想象着打开新世界的方式。混沌曾经被穿透过,“七窍”也仍然还在,不过盘古知道自己不是“古神”,无法化身为“光箭”,但他需要一个这样的“工具”,于是“工具”就出现了,后世称这最初的“工具”为“斧斤”。盘古拿着斧劈砍着,砍断眼前的迷雾,挣脱束缚的荆棘,他知道自己离“新世界”越来越近了。可迷雾会被风吹回,荆棘也会重新长出,就在盘古刚刚看到“曙光”之后,新世界却渐行渐远。但盘古没有绝望,他不知绝望为何物,他只知道继续想象着那即将到来的新世界的模样。盘古去抓、去探,努力地伸展自己,好让自己离新的世界更近一些……

    一个永恒的瞬间到来了!盘古想到了,他想到了古神通过神识重塑了千变万化的光,他想到了新神通过流转不息的八极撑开了独一无二的小世界,他甚至想到了混沌通过糅合虚空中对立的存在,创造了自己!多彩的颜色应该怎么组合,世界应该如何形塑,盘古了然于胸!内部的变化让混沌外围,原本微弱的光芒变得闪亮,混沌漫无目的的飘荡戛然而止。混沌找到了自己寻求的“答案”了么?不,它没有,只是体内的变化让它不得不停下……混沌的上半部分开始蒸发,变为一种轻飘的“上清之气”,上凝于顶而不散。这上清之气逐渐演化,变为了后世灵气丰沛的九重天界;下半部分凝聚为“下浊之水”,下沉于底而不流,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九泉下界。混沌体内原本杂糅的对立,开始有了分化:光华汇聚凝为不变的、赤色火球(太阳极能量,不一样的“光”能量,象征着永恒),“存在的虚无”汇合为一个看似涣散的、变幻的、黯淡的灰球(太阴极能量,不一样的“虚空”能量,象征着变化)。它们互相作用且独立稳定运转,不仅“隔开”了暴虐的虚空,更是生生不息,万物也开始化生。

    盘古以为触摸到了新世界,实际上,他只是伸长了身体,触摸到了他自己而已。原本只于盘古想象中“存在”的一切,开始有了实体。山、水、树、风、雷、电、火、土等等元素们的出现,让虚空中多彩的颜色有了依托,彩色的元素们从画卷中浮现而出,让画卷不再是单一的平面,而变为了承载元素们的沙盘。“我的问题都有了答案。”新世界的出现,就是盘古存在的意义,他不再茫然,不再发问,他安静地看着属于自己的新世界,一时间东天目洲、北坤极洲、西宜顺洲、南荒外洲、中洲汇聚而成(五洲),分隔出了东海、西海、南洋、北川(四海),东极离瞀,西极不周,南极去质,北极天柜、碎天(天界天柱)、塞泉(下界泉柱)(六柱)拔地而起,三界、四海、五洲、六柱让九天于九泉遥遥相望,它们互为一体,彼此相依,又互不相干,自称气候(一个互相支撑,彼此牵引的世界)。

    盘古还想继续看下去,看看新世界的未来,而且这缤纷多彩的新世界也等待着盘古再一次“落笔涂绘”。不过,盘古的时间不多了,没了混沌的持续吞噬,也没了七窍持续供给“养料”,现在就连虚空也离盘古远去。新世界属于盘古,源自盘古,也就是盘古,但偏偏不再适合盘古。盘古迟迟没有落笔,似乎这世界已经够美丽的了,再多一种颜色也并不能是她美得出尘。盘古想要留住这片刻的永恒,他害怕混沌的重现,虚空的破坏,旧神的入侵,新神的篡改。“若是有谁企图毁灭这美丽的世界,都将受到我的驱逐;若有谁愿意代我,继续涂绘这美丽的世界,都将受到我的欢迎。”这份执念是盘古为这世界续写的最后一笔,这一缕执念附着于一缕永存的神识之上(曾经烛阴神的旧我),沉睡于这世界一隅(后世称这一隅为“归墟”,处东海境内)……

    盘古的神识后被继承在了一个叫盘觚的小狗身上,后年(高辛氏时)才有了盘觚娶亲的故事。

    第二幕识之力与生命解析

    虚空中没有完美的存在,哪怕是盘古创造的新世界,仍要遵循虚空的客观法则,存在与虚无的天平还在向着平衡偏移,换句话说,存在终究还是会被虚空吞噬,真正的“永恒”只会在虚空无中起舞。

    混沌的逆八极仍在运转,尽管它不能再吞噬古神与新神,但虚空中的神志、神识与光,甚至是虚空中“存在的虚无”仍在不断被吸收。如此一来,新世界如盘古一样,接受着混沌的“滋养”,不断成长。新世界吸收的一切经由逆八极转化,光为太阳极供能,“存在的虚无”为太阴极供能。二者本质对立,自有了光以来,光就要点亮虚空,而虚空则要熄灭光。因此,太阴极与太阳极没了混沌的糅合,二者一拉一扯,此强彼弱,互不相让。但偏偏在三界的分隔下,二者只得独立运转,无法相遇。这就使得太阴极与太阳极由相斥,慢慢演变为“相吸”,不过二者并不是握手言和、互相吸引,而是既然无法彻底驱散对方,就变得想要彻底吸收对方。此后,在太阴界与太阳界的新作用下,阴阳极的能量间产生了一种,持续且稳定巨大的吸力,三界所有的存在都逃不过这巨大的吸引力。那些被吸收的神志落在外围的光阵中,演化为新的神识,帮助新世界的光圈挤开虚空。神识则是直接落在新世界的三界之中,在多种元素的滋养下,有了新的变化。神识们不再是简单的碰撞产生光,而是附着在元素之上,雕刻着不同的元素实体。土为神识定形、水将神识串联起来、火为神识注入活力、金石为神识加固、草木为神识播散种子,由此,形态各异的生物们就此出现在新世界各处。不过这些生物们无法像神识一般永存,因为巨大吸力的存在,得以“驱动”生物们的是神识终会被吸力抽干,化为太阴界或太阳界的养料。不过,也正是因为此种“法则”的存在,新世界的“平衡”达成了,这样,就算不断有新生物、新生命、新存在的出现,这里也不会引起虚空的强大反噬。仿佛树叶落在湖面上之后,瞬间沉如水底,荡不起一丝涟漪。植物会枯萎,动物会死亡,山会被风雨侵蚀,水会被泥土掩埋,风时隐时现,这崭新的世界一切都在变化中,存在既是等待消亡,消亡中又会诞生新的存在。新世界似乎在用自己的行动告诉虚空,天平在这里将会永远平衡,“永恒”在这里得到了全新的展现。

    虚空也在回应着新世界的行动,它告诉新世界,构成你的一切,仍来自于虚空。虚空的天平不需要平衡,“存在的虚无”有着独特的法则,天平的两端要不同时抬起,要不同时落下,新世界无法实现,一切存在无法实现,能实现的法则都不是法则,虚空的规则不是规则……

    后来,新神女娲造出了人类,但是这种跨越阶级创造生命的手段,仍是无法永恒维持生命的存在。新神女娲的神力自然无法打破定新世界的法则,无论她使用什么“媒介”创造人类,这些材质都会逐渐凋零,让人类的存在再无依托。

    在开天纪的最后,新神伏羲彻底让这个法则完善起来,他是大荒三界最后的秩序确立者。伏羲在引九重天界轻灵之气,又取九泉下界沉浊之水,用自己的“正八极法则”,弥补了大荒世界的“缺陷”。简单来说,伏羲让元素们实体们根据“八极”法则运转,万物变得不再不仅会自我消亡,更会彼此相生,源源不断。伏羲将引下的轻灵之气(或后世称其为“灵力”)用来滋补存在的生命,而沉浊之水则用作收集“生命之识”(多年的互相依存使得“神识”与“生命”难以分割,这种在大荒世界演化出的“新神识”即是“生命之识”)。旧的生命在凋零后,“生命之识”不会携带其本身的记忆,沉浊之水冲将其重塑,等待八极法则的“轮回召唤”(只有最初的“神识”无视时间的存在携带不同时空的记忆)。由此一来,“生命之识”不再被太阴界与太阳界吸收,太阴界与太阳界没了大量的能量源,也不再“盛气凌人”,开始变得柔和起来,万物得以被滋养。

    不过,碎天柱与塞泉柱是中空的,六柱互相贯通(目的是为了牵引、稳固三界)。六柱之内的强大的牵引力可以瞬间将泉界的“生命之识”领入天界。就这样无数微小的“生命之识”在九重天界聚集在一起,以轻灵之气滋养,形成了新的“仙界居民”,随着天界的居民越来越多,这些新的仙界居民与仙界原住民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原住民有清气化生的不同兽族、灵族等,还有早期修练上来的华胥国内族,和伏羲选中的人们。此处是仙界历史,本章不再概述)。本该进入轮回的“生命之识”反而进入九重天界,八极法则掌控下的轮回平衡被打破,生命的存在从原本伏羲制定好的既定轨道中偏移,不确定的未来就此到来,大荒世界的故事也就此交由生命存在本身谱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