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勇敢的活在阳光下。”
“Cut,很好啊,声音再饱满一点,把内心的羡慕、向往,遗憾,无奈与决绝抒发出来。我需要声音中带有一丝破碎感。”
“好的。”
“好,各部门准备,Action。”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勇敢的活在阳光下。”
“你可以选择的。”
“我不是你,你也不是我,这就是我的选择,即便你成为我,这也不是你的选择。”
“Cut,很好啊,情绪很好,保持住,再深刻一点,接下来是矛盾对立的最高峰,我希望光从你们的声音中,就能营造出那种画面感。”
“OK。”
“我试试。”
“好,各部门准备,Action。”
“你冷静点。”
“我很冷静,为什么你们所有人都觉得我只是在无理取闹。”
“你知道我不是这个意思。”
“对啊,我是知道,我知道你是在关心我,所以呢,我就必须感恩戴德?必须接受?为什么所有人都不愿意听我说,为什么都要逼我。我只是想按自己的方式活着,我有什么错!我就是这样,就算是我现在想死,别人也要劝着,为什么为什么?这就是我的决定,这是我一个人的事情,为什么都要逼我!怕我就这么死了?所以不再高高挂起伪善的社会道德情操……”
“你别急,别急,没有人逼你,大家只是担心你。”
“所有人都打着为我好的由头,问过我的想法吗?凭什么,难道……我连决定自己生或死的权利都没有吗?”
“别做傻事,妈妈不逼你了,妈妈不逼你了……”
“不,你错了,这是我……做过最正确的决定。”
坚毅的刀尖一寸寸刺入她的心脏,她久违的笑了,这是自由的代价,那一瞬间,她能感受到,自己的灵魂得到了释放,如释重负。
她冲向前,看着她对着她笑,她浑身止不住的颤抖,她的眼睛急得就快充血,看着她刺在心口上的一把刀,手在它周围抖不敢动,眼泪就跟开了闸的洪水:“不要,不要……救救她救救她,为什么为什么……”
“下辈子,我喜欢今天。”
“你就这么恨我,你就这么不想活……我要怎么办,我要怎么办……妈妈错了,是妈妈错了……”
她整个人就像也是跟着那把落下的手臂去了一样,感官失灵,心就像从高空极速降落来不及张伞被砸个稀碎……
现场被保护起来,她根本来不及抢救就这么去了。
“Cut,很好,收工。”
“谢谢大家。”
“谢谢大家。”
……
收工以后梁稚回到酒店,今天这个拍的是一个微电影,持续已久的社会问题,她提前观摩过很对相类似的题材,但就算是一模一样的题材,主角不同,故事的背景不同,演员要塑造的人物形象也会随之千差万别。
现在有向贝帮着一起打理粉丝类的业务,她也可以更加集中注意力去拍戏。
其实她拿到《缝隙》剧本时,都还在想,真有那么道坎会过不去吗,她一直在理解,直至这部戏拍完乃至现在,她都还在尽可能去感之所受。
演员不能一味地以旁观者视角过度剖析某个角色,理性的分析那是观影者的所见所闻,逃离公式外的表演,演员就是尽可能的感之所受,无畏倾其所有。
导演告诉过他们:“真正让人食之入髓的,往往都没有配方,因为惊鸿一瞥,所以甘之如饴。角色也是一样的,你理解感受的程度,就是你呈现给观众的这个角色的深度。”
《缝隙》戏杀青了,她就只记得书封一句手写:“真好啊,是个晴天。”
《缝隙》上映后,这句话也成为出乎意料地霸占各大平台刷屏的词条句首。
“真好啊,是个晴天,让我出了电影院都有种恍惚的感觉。”
“是吧,我就说不是我一个人的错觉,全程刚看完本来泪腺堵塞的,完全压抑的慌,一句“真好啊,是个晴天”完了就完了,我一出电影院看到晴空万里那一刻,就有一种贱命一条还能继续活的感觉涌上心头。”
“对啊,人生于缝隙中,活在缝隙中,最后归于晴空。”
“活与不活都是人生态度,看完《缝隙》才懂这个道理。”
“只有我一个人觉得《缝隙》割裂感超级严重吗,爱与恨就像蚕丝裹钢筋,理解但不必要的奇葩感。”
“这部戏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窒息的爱原来是可以被这样具象化的。”
“感谢《缝隙》,让我那20年母龄的新手妈妈开始自我审视。”
“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亲子关系,好像也能释怀了。”
“就想知道如果这个妈妈的爱让我这个孤儿分担一点,导演能不能换个结局。”
“不得不承认,哥们儿你确实比我敢想。”
……
首映礼那天,理智派夏延暮是这样对梁稚说的:“我知道那不是你。”
梁稚环抱着他,仰头看他:“我演技有这么烂吗,好歹也是真情实感诶。”
夏延暮紧了紧她:“下次接喜剧吧。”
……
我讨厌你哭,因为我接不住滚烫的热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