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奇怪的”六年级数学老师
后来升上六年级了,家门口没有六年级,叶梓只能骑自行车到另一个距离家几千米的学校读书。
当时叶梓的养母早上就炒好菜让她带去学校中午吃,晚上再回来睡觉,第二天再骑自行车去学校,就这样每天往返于家与学校。
刚进入陌生的学校,叶梓有些忐忑不安,还好当时有个好朋友陈晓芳相伴。
她们会一起约定去学校的时间,几乎每天去学校之前叶梓都会去晓芳外婆家等她一起出门。
两人踏着各自的自行车行驶在山间的小道上,一起聊天,一起嬉笑,当时两个人还学着用普通话练口,因为乡下人都是用家乡话沟通的,从没接触过普通话。
记得当时叶梓还很不好意思的说出来自乡村家乡话与普通话的混合表达,乡里乡气,半土半洋,现在想想都觉得风趣又滑稽。
刚进入学校就得按照身高的高矮进行分座位,矮的坐前面,高的坐后面,自从进入六年级,一个崭新的学校,身高就成了叶梓的硬伤。
其实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特别是有相邻人的对比,叶梓也曾因为身高长的慢而自卑过,从小就喜欢穿高一点的鞋子,才显得更有自信。
在很多人看来六年级应该是身高高速增长的时期,但对叶梓而言这并不奏效。
一米五不到的个子让她随时想钻进地缝里去,生怕见到任何人。
而晓芳就跟叶梓正好相反,晓芳的身高快奔1.6米了。
这让叶梓好生羡慕,同时她也有着满腔的自卑感。
但是没办法,人的身高好像是上天安排的一样,有的跟基因有联系,有的跟后天营养的吸收有关,而叶梓这两者都不占优势。
唯一有点优势的地方在于叶梓在班里的成绩还算可以,不比很多人差,这让她心里有了一丝的慰藉。
也就这点优势,激励着叶梓从六年级开始才真正爱上了学习。
学习中必有好的导师,指导她们学习的六年级的班主任是个数学老师,他叫潘龙,对他印象很深刻的就是很爱朝学生提问题。
潘老师是一个很“奇怪”的数学老师,挺喜欢自己主动去点学生的名字回答问题。
有些积极爱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就不点,而专门点不爱举手的学生,而叶梓是其中不爱举手回答问题的那类学生。
有时候在压力的驱使下,叶梓也不按常理的方式出牌,心里不爱回答问题但也随波逐流般地举起了手,而潘老师偏偏就爱点她。
叶梓就很害怕站起来回答问题,有时候叶梓不举手了,潘老师也点她的的名字回答问题。
也许在潘老师看来,叶梓是个胆小内敛的学生,他想激励叶梓勇敢地站起来,学会多说话,多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多增加自信,乐观向上。
由于这位“奇怪”的老师的存在,每次上他的课叶梓都显得战战兢兢,她也害怕看潘老师的眼睛,感觉他随时会叫她站起来回答问题。
那就是重视一个好学生的表现吧。
当时叶梓的数学成绩在班上能排前几名,在潘老师看来叶梓也许是好的苗子。
毕竟对于老师而言,他们会更偏爱好的学生。
好学生不仅体现在好的学习成绩上,更体现在人格中,“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而叶梓在别人的心中属于那种长相平平,身材娇小,但爱好并勤奋学习,同时小学成绩也不会特别差的那种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