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命的教书先生
繁体版

第七十五章 深入交流

    到了北京,李猛直接去实验室,邓芳虽然已经答辩,却没有离开实验室,李猛问了一下情况,邓芳说:“等补完最后一点实验就要走了。”

    邓芳这一走,实验室就真的没有人认识了。

    好在邓芳还在,李猛渐渐的也和实验室里的小师弟师妹们混熟了。在他们知道李猛是老师后,也不敢直接称师兄,喊李老师的多一些。

    在闲着没事的空当儿,师弟师妹们问李猛最多的问题就是当老师怎么样?压力大不大?待遇好不好?是做博士后还是直接工作?怎么找工作?去公司好还是去高校好。

    面对师弟师妹的问题,李猛尽可能地把自己知道的告诉他们。并且,李猛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时代在变化,到他们毕业的时候情况可能不一样,每个人的时运也不一样,所以找工作的时候,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就拿是去公司还是去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工作来说,李猛认为,去公司是大趋势,以后具有博士学位去公司工作的人会越来越多。目前,去公司工作的工资也普遍比去高校或者科研院所高出50%-150%。

    不过,虽然去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工作工资是低一些,但工作环境更稳定,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在公司生存。假如去了公司干了几年,发现自己不合适,然后再想去高校,就有点难度。相反,如果去高校,评上副高职称,再去公司,就很容易。

    科研这东西,不能断层,一断了几年没有做,再捡起来就有些难度,几年没有成果,申请课题也会减分。

    要问当老师压力大不大,李猛又不敢说得太悲观,怕打击年轻人的积极性,只好说道,“你们觉得有哪个工作没有压力么?什么工作都有压力。压力从何而来,一方面是外在的,一方面是内在的。在高校,内在的多一些,你内心的期望值越高,你的压力就越大。”

    看师弟师妹们没有听懂,李猛又讲到:“在高校,特别是刚毕业的博士,面临着买房、评职称、教学、科研、申请课题等各方面的压力,当然,你也可以不这么累,但是当你看到和你一起入职的博士都评上副教授了,买房了,你就着急了。一着急,就有压力。高校也有考核。总得来说,前几年都很辛苦,熬过前几年能坚持下来就好了,就怕坚持不下来。”

    在和师弟师妹聊天的时候,李猛发现师弟师妹中有一个学生白李缘是别的学校过来联合培养,不是老板招的学生。他的硕士导师马学文在老板这做博后,也是一个地方院校的老师。由于学校刚申硕没有多久,招的研究生就送到这边研究所里做实验。

    李猛估计白李缘的父亲姓白,母亲姓李。

    白李缘说他的导师马学文过一段时间也要来北京。

    李猛听到,觉得等马学文来了,一定要和他好好交流一下。

    手头没有实验的时候,李猛就搜了一下马学文的简介,从他们学校的信息可以看出,马学文非常优秀,比自己年龄还小,已经评上副教授5年了,可能今年他就要评教授。

    再往下看,李猛发现马学文发了很多篇SCI论文,并且每年发的文章中,都能保证有1篇到2篇一区的文章。

    没过几天,马学文来了。李猛看到他身材不高,有些瘦削,皮肤也有点黑,但是目光敏锐,特别精神。所起话来文邹邹的,不快不慢。

    李猛自我介绍,马学文因为年龄小,和拜老板门下比李猛晚,还是喊了一声师兄。

    李猛就赶紧叫他师弟。

    当下,李猛决定趁今天周末,晚上喊上实验室的师弟师妹,还有马学文一起出去吃饭,地点就定在研究所对面的东北菜馆。

    其他师弟师妹吃得差不多了,纷纷离开,只剩李猛和马学文,二人接着喝酒。

    马学文虽说年龄小,但知道的消息却比李猛更多。

    “师兄,今年咱们实验室的课题就你的问到了专家,其他人的都没有打听到。”

    听到马学文这么说,李猛有些惊诧,“老板没有说,我也不知道具体情况。”

    “老板说,你的项目中了。我们的都没有上会。”

    “真的假的?”李猛有些兴奋。

    “真的,来,师兄,敬你一杯。”马学文端起酒杯。

    “这次来,老板一句课题的事情都没说。”李猛又说道。

    “今年管理的比较严,以后可能打探消息更难了。”

    “你今年没上会?”李猛问道。

    “嗯,老板说没有。”

    “我看过你的简历,文章这么多,居然连会评都进不了。”

    “没有找到专家,现在进入会评很难。好在我老早就评上了副教授,现在我们学校都要求评副教授必须主持华夏自然科学基金。”

    “你现在差不多该评教授了吧?”李猛问道。

    “现在文章是够了,就差华夏基金了,现在基金是硬通货,在哪都认。不像职称,地方院校的教授和985的教授水平肯定有差异,但是华夏基金,是全国统一的,不管清华北大,还是七八流院校,都是同台竞争,所以华夏基金在国内比较认可。”

    李猛认同,“你那么多文章,就不能破格评教授?我看你一区的文章都很多。”

    “本来去年就试了一下破格评教授,可有个评审委员说我发一区这么好发,就质疑这个杂志。”

    “还有这样的人,好发,让他也去发,看看好发不好发?”李猛有些打抱不平。

    “后来职称评审最后没过,说有了华夏基金,立马就上教授。所以我才来这边做博后,希望早点拿到基金。”

    “以这边第一单位申请,更容易中一些。”李猛想到,自己的好多同学,毕业后留所,都拿到了华夏基金。

    “唉,今年没戏了,只能看明年了。”

    “明年还得找关系,我的这个,你懂得,也不容易,申请了4次了。”想到自己申请华夏基金的经历,李猛说起来有点忧伤。

    “这个我知道。”

    “你发一区这么容易,有什么窍门么?我们学院从建院开始,到现在还没有一篇一区文章呢。”李猛问道。

    “窍门就是你在这个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多了,你就可以作为这个杂志的编委,成了编委以后你就好发文章了。师兄,你要想发,给我说,我帮你搞定。”

    听到马学文这么说,李猛觉得这顿饭没有白请,“来,师弟,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