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浮光
繁体版

第5章 祭祀

    前面提到清明、七月十五(鬼节)、十月一(寒食节)是农村很重要的日子,这与农村浓厚的祭祀文化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这里就详细地记录一下我所看到的一些现象,当然有些事情因为经历的不是很多,有很多内容是我不知道的,所以必然有遗漏缺憾之处,还望见谅。

    这三个日子的流程都差不多,虽然说只有寒食节明确要准备纸衣服烧给先人,但其实其他两个日子也偶尔会烧纸衣,尤其是家里人被先人托梦缺衣服的时候。寒食节的时候嫁出去的女儿得回到娘家,一般会买烧纸和饼干、水果、烧鸡过去,这都是祭祀要用到的,娘家人则要在家准备午饭,上午的时候就跟平常走亲戚是一样的。

    吃过了午饭就开始折烧纸了,这个烧纸每个去上坟的家庭都要准备一份,有不在家的也会让其他人帮忙买一份,烧纸买来是一沓一沓摞在一起的,用的是很粗糙的黄色草纸,上面会用机器印很多元宝或者铜钱的图案,有的是用铜钱的图案镂空的,因此得仔细地一张张撕开,一不小心就会撕破的。烧纸有两种折法,一种是一张或两三张纸卷成卷饼状,然后抹一下压平一会儿好再打成摞,一种是把比较大的两三张纸放在最下面交叉拼成一个更大的外包装,然后把烧纸一张张的撕开,交叉放上去,中间放上几张“洋钱票”(即冥币),最后用外面的那个大包装把所有的纸折起来,有点像婴儿的襁褓,叫“烧纸包”,一般用于烧纸比较多的时候,这样折的会快很多。

    等烧纸折完了就要打包袱了,把烧纸、洋钱票、装好碟的果盘点心盘烧鸡盘还有火柴等东西用一个大布包袱包起来打上结,有时候东西太多了就会打好几个包袱,然后一人提着一个包袱走着去上坟,上坟的时间是有讲究的,不能太早得等四五点以后,还要拿着铁锨预备除草给坟添土,拿几个木棍当烧纸棍拨拉火。

    到了地里,先要去找自家的坟,因为每年地里种的农作物都不一样,如果赶上种了玉米高粱找坟就很费劲,有时候真的找不到就只能在外面的小路十字路口烧了,我们家的坟离家很近离路也不远比较好找,但也听说村里有找错了上错坟的。找到之后先用铁锨把杂草铲一下,整理出来烧纸的地方,然后画一个圈,把祭品摆上,大家都跪下开始烧纸,烧完了姑姑们一般会哭好久,因为农村挺苦的,嫁出去的姑娘有些话没地方说,面对自己爸妈的坟时就分外难受。每家的坟不是一座,而是有好几个,主要祭祀的就是爸妈爷爷奶奶这样比较亲的亲人,“烧纸包”基本上就是专给他们打的,别的坟可能是更长辈或者是其它支脉的祖宗,有的见都没见过自然不会很亲,就会比较简略的烧一下,把祭品摆上稍微烧几张烧纸洋钱票表达孝心即可。烧完了纸价值比较高的还能吃的祭品就会分给小孩子们吃,其它的就会撒在坟头上,检查确认火完全灭了后一行人就边走边回家了,大家的心情也逐渐从悲伤中走出来,到家后姑姑们就得抓紧时间回家了,因为这时候天一般都很晚了。

    在城市里生活后发现好多人都在十字路口烧纸,我们那边十字路口烧纸有四种情况,一种是找不到坟的情况,一种是烧给距离太远不能亲身前往祭祀的先人,还有就是所谓“中邪”“丢魂”后会按“看事”的人要求在十字路口烧纸,最后一种就是家里举行葬礼的时候会在这里烧纸。

    我们那边葬礼的流程很复杂,具体很细节的我也不是很清楚,只能稍微模糊的写一下了。

    一般家里有了丧事后就要找村里经常管白事的人过来帮忙,家家户户也都会过去帮忙,这里面有专门组织借东西的,比如餐具板凳什么的,有专门管做饭的,有专门帮忙守夜的,有专门帮忙通知亲属的,虽然看起来很复杂也算是井然有序。很快各个帮忙的就出发了,老人的棺材以前都是提前准备好放家里的,但现在提前准备的很少见了都是现买的,然后寿衣穿好东西也都陆陆续续弄好了,我知道的就是除了供桌祭品之外,还要放一小捆大葱,具体什么意思不太清楚。谁家办白事,就要在胡同口树一个标志,是一个木棍上绑了好多白纸条,外面一般罩上塑料袋,这样来帮忙吊唁的人就知道是这个胡同有丧事了。

    丧事一般办三天,个别有亲属需要赶回来时间不够的就会办五天,这期间邻居亲友都会来吊唁,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家属的关心,办白事的家属要一直守在院子里,来了人就要跪拜表示感谢。同时这三天每到吃饭的时候家属在主持白事的人的带领下要穿麻戴孝排成一列,从家里穿过胡同走到大街上去烧纸,这时候还会放“二响”让大家都知道。办事的人和亲属这几天都吃帮忙的人做的炖菜和馒头,其实闹闹哄哄的大多吃不好大家也都理解。

    最后一天的时候出殡,这天所有的亲戚都要来了,送葬是一件大事情。参加葬礼的人会发一个白布简单缝制的肥裤子,可以直接套在衣服外面用白布条绑住,还要戴一个白布做成的帽子,男女戴的外形略有不同,中午烧纸和下午出殡的时候都要穿戴整齐以表尊重怀念。一早请的吹鼓手就到了,一拨偏重于表演,比如弹琴吹唢呐唱歌,会在胡同口附近的街边搭一个棚子,连上电源开始表演,其实表演的东西并不悲伤,有的家里喜丧的还会请两家“斗唱”,记忆里有一次都斗起舞狮头了,另一拨则在主人家的院子里,一有人来吊唁就赶紧吹打几句,通知家属迎接陪哭谢孝。

    对于平淡的农村来说,丧事打破了沉闷单调的生活,会有很多人来围观吹鼓手表演,于是就有人专门准备孩子们喜欢的玩具零食,一听说哪个村子里有出殡的就过来摆摊,极少数时候还有套圈的爆玉米条的。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小孩子在办葬礼的时候多是兴奋的,一下子有这么多好看的好玩的好吃的,他们往往玩的很开心;大人们有的在帮忙办丧事,做饭迎亲协调人和东西,更多的人在看热闹,边看表演边东家长西家短地说闲话;很多老人早已将生死看淡,他们会过来送别下老朋友老邻居,顺便然后看看别人的棺材怎么样葬礼办的怎么样,惦记着回去给孩子们嘱咐两句自己的葬礼有啥要求。

    到下午算命先生看好的时辰,就要将逝者或者骨灰装入棺材出殡了。这里面有很多讲究我实在是不怎么清楚,只知道有人拿着白幡有人拿着花圈有人拿着纸马有人抬着棺材在前面,家属跟在后面,在街上要烧一次纸放一次“二响”,烧完了要把一个盆子由孝子举高摔碎了,这个盆子必须一下子摔碎,传言如果没摔碎家里还会有丧事,所以摔的时候会有几个人围着,一掉下来就赶紧踹碎不碎都得给踹碎了。然后会把棺材架到拖拉机上,其他人也坐上拖拉机,排成车队去坟地。

    去了坟地还要举行仪式放“二响”,坟坑早已在算命先生定好的位置挖好了,由比较壮的大生肖男性将棺材慢慢放进墓地里,我记得里面还会放几个坛子什么的,然后盖上土树上花圈白幡,仪式举行完了之后就一行人再坐拖拉机回去。亲戚朋友们各自回家,主家在村邻的帮助下收拾办葬礼的院子让其尽快恢复正常,晚上要给这几天白事帮忙的人准备酒席,还要准备谢礼,一般就是烟毛巾什么的,不值钱但要表示谢意。

    出完殡后还要烧头七、三七、五七,比较亲近的亲戚会过来一起去上坟,有的是中午烧有的是下午烧,烧完了丧事才算正式办完了。逝者去世的头三年过年的时候要用红纸写上其名字单独摆供桌祭祀,三年后再列入族谱与其他先人一同拜祀。

    除了三节和葬礼,一些传统节日也都有相应的祭祀仪式,比如二月二龙抬头要用粮食撒好几个圈作为“囤”,中间要撒上粮食钱用砖头压上,八月十五要上供烧纸拜祭月亮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