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文脉莽昆仑
繁体版

第15章 周公吐哺

    西伯从羑里返回周国后,仿佛是为了弥补那失去的七年时光,每天都夜以继日地工作。他广施德行,励精图治,诸侯咸归,迁都丰邑,深受世人称颂。

    林龙也辞去了羑里狱卒的工作,跟随西伯来到周国。

    十年后西伯去世,谥号文王。太子发即位,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武王。

    武王在弟弟周公和姜太公的辅佐下,替天行道,汇集八百诸侯在牧野会盟,与纣王决一死战。最终,纣王败北,投火自焚。

    武王建立周朝后,把殷商遗民都封给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还分封诸侯,将殷商宗庙的祭器分别赏赐给他们。对神农、黄帝、尧舜禹的后代也给予封地,而且分封了功臣谋士,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的君权。

    然而,武王在灭商的第三年就病倒了,周公斋戒沐浴,设立了三个祭坛,然后戴上玉璧,拿着玉圭,向上天神灵和周朝先王们祷告说:“我愿意替武王去参见上天神灵,请保佑武王安康吧。”经过一番祷告,武王的病情还真的渐渐有了好转。林龙见到周公如此地爱戴他的哥哥武王,非常的感动。

    武王去世后,传位给太子诵,也就是成王。但成王还幼小,无法上朝理政。周朝刚刚平定天下,周公非常当心诸侯背叛周朝,为了稳定周朝的政治局面,他代行天子职责进行摄政。

    原本派去监管商朝遗民的管叔、蔡叔和霍叔对周公起了疑心,散布谣言说,周公摄政对成王不利。武庚趁机挑拨离间,拉拢三人发动叛乱。

    周公奉成王之命,率师东征,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战争,平定了三监之乱,诛杀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到边远地区,把霍叔贬为庶民。

    周公乘胜向东方进军,灭掉了奄国等五十多个邦国,势力一直延伸到海边,用几年时间平定了淮夷及东部其他地区,至此各地诸侯都归顺周王朝。

    周公东征平定叛乱后,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东部地区的控制,建议成王建都洛邑,实行封邦建国的方针,先后设置了七十一个封国,增强了周边封国的力量来拱卫国都。

    周公在封国内实行井田制,将土地统一规划,增强了周朝的经济基础,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林龙跟着周公南征北战,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

    但是,对分封制,林龙向周公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师父,周边封国经过若干代人的经营,可能会强大起来,威胁宗周王朝的统治,我们该如何做好防备呢?”

    “林龙,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历史的车轮在滚滚向前行进,想想以前,夏朝万国城邦,殷商三千邦国,现在不到千八百个小国,已经不断地走在兼并统一的路上了,华夏民族最终走向大一统,这种历史趋势无法阻挡。我们需要制作礼法来规范社会,维持秩序,传播音乐来团结百姓,稳定人心,这么一来,我们周王朝就能够实现长治久安。”

    周公最伟大的功绩之一就是制礼作乐。有那么五六年时间,周公一边治国理政,一边带着林龙制定典章制度。

    周公沿袭夏、商已有礼法,根据血缘关系和等级身份,制定了尊卑、长幼、亲疏之间需遵循的行为规范,确立了嫡子之制、庙数之制、分封之制,在祭祀、占卜、军事、婚姻、宴会、服饰、开市、出行和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都有制度仪式可依,渐渐形成了法定的制度,继而形成了严格的宗法等级制度,从此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音乐则是配合各贵族进行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它的规模和享受的级别保持一致。在宫廷里有雅乐,在民间则有一些俗乐,作用都是为了稳定人心。

    周公制礼作乐为周王朝延绵八百年国祚奠定了基础,对中国社会、中国思想文化和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公摄政七年后,看到成王已长大成人,有自己的见解和主意,已经具备独立上朝处理国家大事的能力,就举行了隆重的仪式,还政于成王,恭恭敬敬地回到群臣行列中,尽心辅佐成王。

    周公一生忠于周王室,克己奉公,礼贤下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初,他留在朝廷辅佐成王,命其子伯禽代自己到鲁国受封时,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在天下人看来地位尊贵,但我却洗一次头要多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去天下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为有封地而怠慢他人。”周公是这么说的,也是一直如此践行的。

    周公的一生璀璨辉煌,《尚书·大传》将周公的功绩概况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得到了后人高度的赞誉,西汉的贾谊就评价周公说:“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贾谊把周公推上了远古时代至高无上的地位。

    孔子也对周公推崇备至,《论语》中记载孔子言论曰:“甚矣吾衰也!久矣不复梦见周公。”足以可见古人修身治国都以周公为榜样。

    正所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