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风云之刘义传
繁体版

第三十七话 再次出征

    未央宫大殿内百官列队,189年春节后的第一场朝会正式开始。

    灵帝刘宏端坐在高位,他的身体最近有些虚弱,无休止的后宫夜生活,把这位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掏空了。

    一名宦官走上前,恭敬地递上一封奏报。

    灵帝接过,略微扫了一眼,扶额轻叹。

    病魔缠身,令他头晕目眩。

    他转向中常侍赵忠,轻声道:“亚父,这是丁原刺史的奏报,你代我宣读。”

    赵忠躬身领命,打开奏报,尖利的声音响彻大殿:

    “吾皇在上,如日当头。

    臣丁原奏报,春节之后鲜卑来犯,晋阳失陷,城中官民惨遭蹂躏,边关危急!并州危急!

    目下并州境内又有黑山贼趁乱肆虐,恣意妄为,晋阳边境已困顿于深水火热,众生涂炭,人人生命悬于一线。

    臣丁原虽任并州刺史,但兵力薄弱,难御强敌。

    乞朝廷速派精兵强将,守卫边疆,收复失地。

    若不速速派兵支援,恐晋阳局势将更加危急,鲜卑将继续南下,届时国土颓废,社稷将倾。

    臣丁原恳请陛下垂怜,速作决断。

    臣当悉心奉职,与援军携力,卫我国土,守我家园。

    务请吾皇明察,速作决断,以解百姓之困苦,免社稷之忧患。

    臣泣血上奏!

    并州刺史丁原。”

    众人听完,皆面色凝重,朝堂之上的空气似乎也粘稠起来。

    皇帝轻颤着咳嗽了几声,振奋精神扫视着众人,说道:“众卿可有良策?”。

    大将军何进猛地站出来,神情坚定的说道:“陛下,臣何进请求率军出征平叛,收复晋阳城。”

    灵帝看了他一眼,微微摇了摇头,声音虚弱的说:“何将军,你虽勇武,但缺乏实战,鲜卑人世代游牧,轻骑居多,不宜战胜。你若轻率出征,难免会遭遇失败,且你走之后,京师无人防守,如之奈何?”

    朝堂内众人齐齐默然无语,他们明白皇帝的意思,大事委实不能依靠这个杀猪起家的屠夫。

    沉默片刻后,太常刘焉走了出来说道:“陛下,臣有一计,可解决我大汉目下危机。”

    “刘卿请说。”

    “臣请陛下将各地刺史升为州牧,授予他们军政大权,让他们可以自行招募军队平叛,这样既可解决各地叛乱,也能加强各地州府的军事力量,可谓一举两得。”

    司徒丁宫捋了捋胡须咳嗽一声急急反驳道:“刘太常所言差矣,若将军政大权授予各地刺史,恐将来各地拥兵自重,不受朝廷掌控,刘太常所言乃乱国之言,不可取,不可取啊!”说着连连摆手,“请陛下三思!”

    灵帝现在精神虚弱,最听不得这些朝堂辩论,于是抬眼看向赵忠,请求他给一点意思。

    赵忠沉吟片刻,微微点头,和灵帝耳语几声,表示同意刘焉的建议。

    灵帝颔首,声音沙哑的说道:“刘太常此计策确实可以迅速解决目前各地的叛乱,至于丁司徒所虑,只需将各地州牧的征兵数量做一定的限制就可以施行了。”

    丁宫又跪下说道:“此乃乱国之计,恳请陛下三思啊!”

    灵帝又咳嗽起来,赵忠赶紧上前给灵帝顺气,咳嗽声渐止,灵帝说道:“丁爱卿所言均为远忧愁,目下天下不稳,到处生乱,爱卿可有良计?”

    丁宫无言。

    灵帝继续说:“为今之计鲜卑即将兵临城下,新招士兵如何能抵挡这些虎狼之师,此事还需众爱卿出个主意,咳咳咳……”

    太尉崔烈走前一步奏道:“陛下,臣有一人可当此任。目下北中郎将卢植、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隽都在外征战,唯有刘义曾在西华县带过兵,并在评定赵慈叛乱时颇有微功,其人为人正直,才干卓越。请皇上封刘义为镇北将军,带兵前往并州收复晋阳!”

    翌日清晨,兰台图书馆的宁静被脚步声打破。

    宣旨的小黄门迈着轻盈的步伐走进兰台,他的手中握着一枚朝廷的金色圣旨。

    刘义和万年公主此刻正在兰台花园散步,彼此的笑声异常温馨。

    “刘义,万年公主,有旨意!”小黄门恭敬地话语传到了二人耳中。

    刘义停下脚步,看着那金色的圣旨,心中隐隐感觉到了一些什么。

    二人跪下接旨。

    小黄门将圣旨轻轻展开,开始朗读。

    皇帝谕:

    刘义,兰台侍中,本朝忠良之士,智勇双全,忠贞不渝,为人节俭,赏罚明断。今闻并州晋阳城失守,鲜卑来犯,国家危急。

    刘义职掌武库,行为威仪,文武双全。

    朕深信其智略过人,有领兵抚卫之才。

    谕刘义,即日领兵三万,前往并州,秉忠之心,护我社稷,平息边患,收复晋阳,驱逐寇虏,保国安宁。

    刘义将兵,宜慎行军纪,勿使一兵一卒有误,以示朕之嘉许。

    如能严守法度,勇冠三军,寇必屏息。

    刘义奉旨讨贼,鲍鸿、赵融辅之,务求合力平定敌寇,振我军威。

    尔等当以国家为念,勿有轻忽,务期早日报捷,以彰我大汉威信,抚百姓心志。

    尔等亦须时刻牢记皇命,不得有误,若有祸,必受严惩。

    特此金旨。

    刘义的眉头微微皱起,他沉吟片刻,并未立即接旨。

    “义哥,你不愿意前往并州平叛吗?”万年公主温柔地看着刘义问道。

    刘义轻轻叹了口气,抬头,眼神中再次坚定,“我明白,这是我必须做的。”说着双手接过金旨。

    万年公主轻轻握住刘义的手,温声道:“我相信你一定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凯旋归来,无论在何地,我都会支持你。”

    刘义的心逐渐平静下来,感激地看着万年公主:“依然,有你这句话我心里好受多了。”

    刘义转头突然想到了一件事,他认真的对小黄门说:“公公请将我的一个请求转达给皇帝。”

    小黄门恭敬地点头:“请说。”

    刘义郑重的说道:“我希望皇帝能够赐我一把天子剑,用来号令三军。”

    小黄门略感意外,但还是沉稳的说:“谨将您的请求转达给皇帝陛下。”

    十天后,二月二龙抬头,天空湛蓝,万里无云。

    洛阳北门,人声鼎沸,士兵整装待发,三万军队齐齐列队。

    灵帝刘宏身着龙袍,坐在北门城楼上的龙椅上。

    大将军何进站在他身旁,一派威严。

    刘义身着戎装,骑马立在城门前队列的最前方。

    身旁是两个年轻的军官,下军校尉鲍鸿和助军校尉赵融。

    “镇北将军刘义听令!命你统帅三军,驱逐鲜卑,收复晋阳!”大将军何进大声道。

    “得令!”刘义大声回应。

    灵帝将一把剑高高举起,威严的说道:“此剑名为‘中兴’,乃朕于十年前打造,朕甚是喜爱,此剑从未随将出征,今日朕将此剑赐予你,你以此剑统领三军,勿失朕望!”。随后将剑交于何进。

    身穿金甲的大将军何进接剑后下了城楼迈步走向刘义。

    刘义下马双膝跪地,双手接过了这把象征统领三军的中兴宝剑。

    刘义抬头,看见万年公主站在皇帝一旁,泪水滑落她的脸庞上,眼神中充满了惶恐和不舍。

    “刘义,你一定要平安归来。”万年公主的心里默默地祝福着。

    刘义深深地看了万年公主一眼,然后转身回到队伍前。

    上马,站定,将中兴剑噌楞一下拔出,剑尖指天,洪亮的声音响彻云霄:“将士们!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