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风云之刘义传
繁体版

第二十话 解决方案

    自从那日在城门口与神秘道人邂逅之后,刘义回到县衙把那几句话写了下来,每日琢磨其中的深奥道理,又苦思了十日,最终确定了一系列办法。

    这一天,西华县依然寒风刺骨,整个县城笼罩在一片寒冷的氛围中。县衙院内一派忙碌,官员们身着单薄的衣物,脸上的苍白透露出被寒冷侵袭,他们匆忙地穿行于各办公地点,忙里忙外的处理琐碎的公务,案台上的竹简堆积如山,因为春节将至,各类事务异常繁琐。

    刘义将棉衣的领口又往紧掩了掩,缩着脖子招呼过来一个杂役,那杂役面容苍白,冻得瑟瑟发抖,颤巍巍地向刘义低头行礼。刘义微笑着拍拍他的肩膀,交代他去通知各部门的负责人一会在议事厅开会。那杂役受宠若惊,点头哈腰的屁颠屁颠的去了。

    刘义走到议事厅,感觉这里也很是寒冷,屁股坐在垫子上都感觉冰凉冰凉的。

    过了一会,县丞吴俊吉,户籍主事王季,工程部主事杨林,供应部主事何伟和军事统领杜远悉数到场,简单行礼后落座于议事厅两侧。

    刘义在每个人脸上扫了一遍,发现大家都有些藏不住的疲惫,深吸一口气,开口说道:“大家最近辛苦了,还有半个月就过年了,大家依然如此忙碌,我刘义心里属实有点过不去了。”

    户籍主事王季回应道:“吾辈得从君子,日夜惟感嘉荣,岂复觉辛劳之有哉?且经历多年,安有一年之春节可顺遂过耶?皆是苟合而度日者也。”

    刘义望向众人,众人皆有唏嘘之色,刘义咳嗽一声继续说:“我这些天一直在思考咱们西华县存在的问题,没人、没钱、没粮、没兵,经过了长时间的思索,终于让我想明白了,今天把大家叫过来,就是想把我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我们一起议一议,最后定一个解决的办法,这样这个年大家也过的宽心一点。”

    众人不觉坐直了身子,县丞吴俊吉说:“县尉大人尽管说,我等洗耳恭听。”

    刘义想了想,继续说道:“我想到的办法就是要让西华县尽快的增加居民,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居民的增加意味着人口的增加,这会给县内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随着人口的增加,市场需求也随之增长,促进商业和其他产业的繁荣,将带来更多的劳动力,为县内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其次,居民的增加会带来更多的税收收入,居民的增加意味着更多的人,这将增加西华县的税收收入,这些财政资源可以用于兴修水利,建设道路,修筑城墙,从而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最重要的是可以用来购置更多的军马粮草,提升我们西华县军队的战斗力。

    另外,人口的增加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安全。人口稀少的地区容易出现资源匮乏、治安问题和社会紧张局势,而人口关系的增加可以提高社会的互动和聚集力,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居民多也意味着更多的邻里关系和社会参与,有利于形成和谐、团结的社会环境。

    因此,增加西华县的居民数量就是解决当前困局的最好途径,不知各位以为然否?”刘义说完,看着大家,示意他们可以提出疑问?

    县丞吴俊吉捋着白花花的胡须率先提问,“敢问县尉大人,如何才可以快速的增加西华县的居民呢?”

    刘义微微含笑点头,回答道:“吴县丞问的好,具体的办法我也想过了,首先今年冬天工程部要尽快修复房屋,城内原有的房屋除去有人居住的,太破损的一律拆除,将拆除后的原料用来修补不太破损的一些房屋,拆除后的空地,用茅草搭建房屋,务必在明年天气转暖之前全部修复完成。

    同时我们要出一张告示,主要内容就是以米换房,比如上交县衙一斗米可换茅草房一间,城外田地一亩;上交五斗米可换城内临街商铺一间,城外田地二亩;上交二十斗米可以交换城内院落一座等等,或者用耕牛来换房换地也可以,这个办法需要你们回去商量一下,尽快制订一个详细的章程。

    然后,我们还需要加强军队的建设,杜远,你负责组织一只百人精锐,任务就是肃清西华县周边的小股山贼和劫匪,一是要将战利品缴获回来补充县内所需,二是要让城内的居民看到我们县衙有保护他们的能力,使他们安心的搞生产。

    最后,王季,我需要你们在每一户人家入住的时候做好登记,尽快拟定农业税率。”刘义说完,端起案台上的水喝了一口,又说道:“还有什么问题吗?”

    杜远回答:“战斗是我的强项,主公放心,我半年内定会将西华县周遭肃清,还西华县居民一个平静的生活。”

    王季想了想,提问道:“谨遵县尉,望乞问,我县今日之粮储乏绝,忧虑寒潮将临,恐难持续。如疾速人口增长,至明年秋收前,群众将何所食乎?”

    刘义哈哈一笑,说道:“诸位不必担心,只管敞开手脚去干,之前我在金龟村的时候缴获了大量的黄巾军物资,不日就将押送回县,哪些粮食管够我县半年之用度,待到来年开春,颍河解冻,再加上颍河渔获,撑到明年秋天毫无问题。”

    杜远听到这话坐直身子,欲开口说话,刘义暗暗摆手,叫他不要声张,杜远便又坐了回去。

    众人听到刘义这么说,笑容终于浮现在了脸上,纷纷拍手叫好,在喜气洋洋的气氛中会议结束了,众人起身告辞,各自回去继续工作了。

    杜远留了下来,等到众人都走完,急迫的问道:“主公,我们金龟村那点粮食怎么可能够这么多人过冬,最多只能顶个把月,而且要是居民增加了,恐怕连正月都出不去就得断粮,到时候我们怎么办,让大家跟着饿死吗?”

    刘义神秘的一笑,说道:“杜兄不要这么着急嘛,岂不闻: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车到山前必有路,你谨放宽心,到时候自然会有办法,我心中已有一计,只是现在时机不成熟,暂时不能泄露!”

    杜远对刘义崇拜已久,听到刘义这么一说,当时就放宽了心,起身告辞去募兵去了。

    刘义又大声叫唤:“裴元绍,裴护院,你死哪里去了?”

    只听院内咚咚咚的脚步声开始响,没过一会,裴元绍来到了刘义跟前。

    刘义气呼呼的说:“你这护院天天干什么呢,这县衙里都快冻死人了,快带上杂役去城外砍柴去,一会回来生火,别还没过年就冻死我这个县尉!”

    裴元绍木木的答应,呼喊了几个人带着斧头出城砍柴去了。

    刘义突然想到了自己前世见过的一种灶台,小时候人们家里结婚请客的时候就在院子里用泥制作,生气火来大家都围在一起取暖,特别好用。

    说干就干,刘义叫了两个杂役,就在院子中间建设起了火炉,首先,刘义将泥土铲成一堆,然后混入野草,搅拌之后摊开,加入稀释的水,做成泥浆状,再在地上挖了一个圆形坑,用手将泥浆均匀地涂抹在坑的内部,形成一个加固密封的炉底,然后挖出风道,再在炉底上面摆上一些木棍,再用盘筑的方法将炉壁做好,上面开个敞口,一个简单的取暖炉就做好了,将柴火放入其中点燃,上面加入难以燃烧的树节或者树桩,这样一炉子的木头就能燃烧一夜。

    刘义美滋滋的在院子里烤火,渐渐地县衙里过来烤火的人越来越多,火光映照在大家的脸上,微笑和期待在他们的眼中呈现,火焰的温度让大家心里暖洋洋的,大家都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