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精随笔
繁体版

45、白眼狼

    孩子与父母相处中会有很多矛盾,小矛盾会有无数,会吵起来的那种都是小矛盾,比如要求玩游戏和不许玩游戏之间的矛盾,要求考100和只能考80之间的矛盾,要求蒸馒头结果烧坏蒸锅的矛盾。大矛盾常常吵不起来,但更折磨。

    这里没有说小县城不好的意思,但现实确实是孩子一旦去到大城市上了学,真没有几个人甘心回去,就算深怀乡土情,乡土也未必能提供对口的就业机会、满足人们对喧嚣繁华的渴望。

    就比如我的家人F,80年代考上了一个Z城的中专,仅仅是中专而已,就说什么也不甘心再回老家了,又分配不到Z城,F迫不得已还是回去了,但心是不会死的,因为深知两处资源的不对等,有了我之后更加不惜各种折腾调去了Z城。我那位姨,也就是沙雕表妹的妈,因此大受鼓励——她烟草专业出身,本已分配去了市里卷烟厂,烟草行业工资在那个时候还算相当高的,竟也毅然抛弃好的工作机会,去读了个研究生。00年前后的研究生还是比较值钱的,于是终于也来到Z城,我跟沙雕表妹才有机会青梅竹马一起长大。

    今天,有能力有野心的同学自然也不会满足Z城这种级别的,都往BJ上海去了,所以我就算没去过BJ上海,也能想象两个地方的人口密度:中小城市的读者,请随便掐指算算,是不是最起码都有5、6个熟人生活在BJ上海?再掐指一算,是不是也有那么3、4个生活在成都武汉?再掐指一算,是不是还有2、3个在南京杭州?可又有几个在SJZ?几个在汕头?在厦门呢?这些也都是不错的大城市了。

    我不是要说大城市人口密集问题,大城市不密集就不叫大城市了。我是想说,毕业后留在念书的地方特别正常,唯一的问题是可能会遇到父母年迈后的处置问题。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父母在不远游。以前不难做到,现在就没那么容易了,我认识的人里只有我的堂弟认真贯彻了这一点。

    我曾经特别羡慕我堂弟的工作。堂弟念书不行,但是勤劳肯干懂交际,17岁就独自去BJ闯荡,在剧组做剧务道具。影视剧行业繁荣,他虽然学历不行,但因为入行早,经验足,混的相当不错。

    去年大伯脑溢血,身为独子的他回家照顾。大伯年纪大了,虽然病愈出院,还是舍不得堂弟。堂弟在BJ已经有了女友,但还没有成家,大伯不想去跟小两口一起住,堂弟就很为难,最后还是决定回老家奉养父亲,不久就跟女友掰了,不是因为异地,而是他坚决告诉女友说自己不回去了,父亲衰老,要陪伴父亲身边,以后就留在老家了。

    现在堂弟是酒店大堂经理,估计收入也还不错,但是猜想会比剧组的工作无聊许多吧。说起来这件事,他表示不后悔,但确实也不太甘心。

    ——————

    我两位高中同学后来结为夫妻,都是医学生,女同学毕业去了北大医学院读博,男同学落榜,在本地医院工作,一心想争取去BJ和媳妇团圆。可BJ的医院哪有那么容易进去?男同学于是咬牙又考博去了华西,物理距离更远了,但团聚的希望更大了。

    同样是去年,男同学博士最后一年,争取到了公派去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机会,美国回来后去BJ把握应该更大一些。可他比堂弟还惨——行前一周不到吧,也是父亲,也是脑溢血。同学还是登机走了。

    有次聊起来,他说亲戚都骂他是畜生,说博士又怎样,也不在病榻前照顾,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不过幸好这位同学的父亲现在恢复得很正常人一样了,而且很理解他。

    ——————

    相比之下那位登封学霸的经历更痛心,她博士期间取得重大进展,毕业直接开始找教职,并顺利取得许多面试资格。此时她父亲癌症状况急转直下,可她走不开,只能晚上视频问候。

    后来父亲陷入昏迷,她还在另一个城市面试,面试结束后直接从面试的城市飞回家乡,见了父亲最后一面,父亲头七还没过,自己发着烧又跑去下一个城市面试。

    她自讽说白眼狼也不过如此吧。可是真的是不顾念父亲吗?我想不是不顾念,只是更顾念孩子远超顾念父亲吧。她上学时是学霸,读博后事业心更强,不料意外怀孕,中途中断学业生下孩子,孩子不到一岁就送去了托儿所。眼看要出成果了,直接关系到自己的教职,间接关系到孩子能不能念大学的附中附小,所以比谁都拼。

    ——————

    【父母在,不远游】有一个现代版本,也算是这句话的终极诠释:机会没了可以再有,父母没了就真没了。

    谁说不是呢?可为什么很多人这样做的时候还是不甘心呢,甚至于像我同学那样压根不顾念这句话,父母在、父母病、父母濒死,却依然远游呢?

    我想原因大概就是,这个时代的大城市里,机会哪里是没了还可以轻易再有的呢?像公派留学的机会能是轻易再有的吗?也许金融销售等行业机会很多,但许多其他行业真的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即便如此,如果只是为自己的富足享乐,大多数人依旧不会把机会看的重过父母,之所以对机会不撒手,更多是念及已经到来或者将要到来的孩子。传统教化里【父母最大】的观念再重,也重不过人类本性里【孩子才是最大】的感觉。孩子能否有更高的起点、更好的资源,很大程度上就系于这次未必再有的机会,那么又如何能轻易放弃呢?

    本性跟教化的冲突,是最拷问心灵的。

    登封学霸曾无奈问我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我说:看人,F的话,要我拿命去换都行,更别提工作机会了,因为是真爱,没有【父母在不远游】这句话也不影响我的决定。但如果是R的话,我不回去,反正小时候R没有陪伴抚养过我,感情不深。我不管传统,只听内心,白眼狼不白眼狼的,随便别人去说。我也不会觉得对不起他。顶着【爹】的头衔牛逼吗?古代牛逼,现代不牛逼了,履行了【爹】的职责才牛逼。

    那有孩子的话呢?登封学霸问。

    我说:不知道,得真有了才知道孩子多重,现在就感觉F最重,想象不了比F还重的爱是什么感觉。

    ——————

    衷心祝愿大家都不要在不稳定期遇到这样的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