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精随笔
繁体版

24、如何判断作者哪天在水?

    仅适用于短篇,仅供参考,鉴定我多半准确,鉴定别人不准确的话,我也不负责。

    我认为,说话有个小忌,就是:讲“我”的无趣信息。

    举例:

    我前几天感冒了差点难受死;我喜欢朱一龙;我拾了100块;我买到了最后一件打折的;我想买LV;我想学弹吉他;我讨厌西餐;我曾经梦到;我儿子是飞行员;我小时候摸到过蛇……诸如此类。

    谁在乎?谁感兴趣?谁要知道“我”怎样?

    一场谈话中,这类内容比例越大,越无聊,而现实中的谈话往往如此,我这种低情商社交障碍型的更是如此。

    所以我特别喜欢跟我的邻居律师姐姐聊天,因为她会将话风引导成这样:

    我:怎么欧洲还有王室呢,明里表明人与人不平等,有贵族平民之分的,老百姓不觉得不爽吗?

    姐姐:马来西亚还把马来特权写进宪法呢,blabla

    --------

    我:(谈及张紫妍案)

    姐姐:俳优自古就是权贵财阀养的宠物呀,今天的娱乐圈能不能独立于权贵,不在里面的人谁也不知道。

    ---------

    我:(谈及法门寺地宫舍利子)

    姐姐:这个保存下来是很了不起,听说还有把大师肉身塑进雕像里去的。

    我:我了个……(一阵猎奇心,开始百度)

    ---------

    我:你学法律的,为什么还要修神学?

    姐姐:学法律最好要修一下神学的,因为现代法律来自于西方,西方法律来自棕教价值观(原话准确多了,这里实在记不住)。

    但这样的聊天是需要灵感的,甚至是烧脑的,也要求双方在知识面和理解力上有一定程度的对等,否则说话者兴高采烈,听者根本接不住。

    在遇见邻居姐姐之前,我常自封广博,遇见了她才知道,那全都是我的幻觉。我的真实水平是,跟理科生谈诗词历史都常输、跟文科生拗专业也常被问懵,之所以继续蜜汁自信,就是因为三个人:

    首先就是沙雕表妹,这位当过通讯兵还把预警机(身背雷达罩)叫做【萌萌蘑菇鸡】的沙雕表妹跟我同城,一起长大,小我两岁,从小就是我的重点忽悠对象,我常跟她大讲量子力学、人工智能、弗洛伊德,满嘴跑火车不用负责,换来她崇拜的眼神;还有我奶奶和姥姥两位萌老太太,因为时代局限,她们有的建国后才识字、给我体字辈的姑姑取名“体香”,有的认为南极热死人、北极冷死人,我只要偎她们身上一顿扯,不管讲什么,亲情作用下,她们都听得如痴如醉,给我营造出一种自己很广博的幻象。

    当我遇到真正阅人无数、读书无数、即将就读神学院的专业律师时,一张口就打回原形,才知道自己就是个战五渣,聊天时常常捉襟见肘、接不住。没办法,那样的素养,真心没法比。

    这类聊天就是信息量大、含水量少的干货型,类比于真正言之有物的书籍;当灵感没有了,为了不冷场,就会不由自主将话题引向自己,说起“我”来,类比于“灌水”章。这在日常讲话中非常正常,谁都这样。

    写作也是一样,有灵感时,指点江山,条理清晰,大把大把的信息量;无灵感时,就只能去水——说“我”。

    可写作毕竟不是说话,再水,也不能水成“我觉得《山X》这首歌好难听”,而要往更上层上去扯,以显得没那么“我”、没那么水。比如,我可能会这样扯:如今的听众为何对缺乏旋律感的作品这么包容?这究竟是道德的沦陷还是人性的扭曲?——这就是我把水章伪装成干货章的方法。

    哪天连高度都拔不上来时,就只能写初高中作文常见主题:理想现实、家国情怀、忠君爱国、悲情英雄……比如岳飞和于谦那一章。我写的时候也知道,点开【杠精随笔】的读者,谁期待看到这种?

    根据这个指导思路,大概可以评判本书作者哪天有灵感,哪天没灵感,那么今天的我有没有灵感呢?你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