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天王一起走过的日子
繁体版

第三章 地主的大院

    一溜五间的正房,青砖大瓦房、深深的屋檐,厚重的颜色,虽然年代久了却很是气派也很结实。雕花木窗的中间部分,在后期进行了改造,镶嵌上了透明的玻璃。

    这处院子的整体结构是个两进的大院子,除正门处高高的围墙外,还有东、西厢房。

    西厢房作为厨房使用,东厢房简单收拾出来,放着桌子、椅子、床之类的东西。平时可以待客,也是苏奶奶平时看书,写字、做针线的地方。

    正中五间正房,中间作为客厅,左右各有一间的卧室,左边的是苏奶奶的卧室右边是苏婳的。

    左右两头各有一间房,一间离着厨房近些,里面放着米面鸡蛋等日常的吃食。

    这间房子的下方还有个大大的地窖,地窖四周是用大块的青石砌成的,十分的结实。

    并且分出了里外两间,温度比起外面要阴凉的多,而且并不潮湿很是适合存放一些酒坛、粮食等等的东西。

    出口是在墙角处非常的隐蔽,上面铺着青石板,青石板上还有着几口装粮食的大缸。

    那些缸最里面的两只破了口,村委会搬家的时候,只是搬走了放在里面的蔬菜种子,那两只大破缸就留了下来。

    苏奶奶买下这个院子后,在一次整理东西时,无意中发现的这个地窖,并不清楚村里人知不知道。

    至于地窖里有没有地主家留下的财产就更不知道了,因为家里的日子和过去过得差不多,也没有发现苏奶奶放钱的地方多了金条、银锭这样的意外之财。

    后院原本是个大大的花园,后来随着主人的更换,花园就成为了菜地。

    这处大院子从地主家的人走后,就成为了青山村的共同财产。六十年代后期的时候,院子就被分隔出了两部分,前院成为村委会办公和存放重要物资的地方。

    说是重要物资,无非就是一些粮食、种子、化肥、农具及账本一类的东西。

    后院就让几个下乡的知青住了,几年前高考恢复后,知青们就陆陆续续的走了,后院的房子就空了出来。

    如今里面堆放着一些柴火、农具还有一些旧家俱之类的杂物。

    院落位于山脚下,地理位置较高,站在院门外面的平台上就可以俯瞰整个村子。据说当年的地主盖这处宅院时,颇费了一番功夫,还花重金请了当地有名的风水先生进行选址。

    这处院子的房子虽然不错,高墙大院也很安全,但有一点就是出入不方便。院子建在一个土丘上,光是地基就赶上别人家的房子高了。

    踏上十几阶的青石台阶,才能走到大门口,这对于那些每季都要收粮入库、分粮到户,天天收发农具的村里人来说,实在有些麻烦。

    而且离着村里面的打谷场也有些远,来回拉粮食时二十几分钟,就需要人工扛上去。

    所以前些年原村委会就进行了扩建,地址在村头一处宽阔平坦且交通便利的地方。村委会扩建好后,这处院子就空了出来。

    虽然这处院子老旧了一些,但是耐不住修建房子的材料用得好,且占地面积也大,里面还有口水井,因此惦记这处房子的人家可是不少。

    院子只有一处,想要房子的人家却又太多,为了争这处院子村里人可是没少打架。

    老村长怕得罪人,将房子在镇政府报备后,就定了个不算低的价格出售。只要有人出得起八百块钱,就将这处院子卖出去,任何人不得干涉。

    那时的人们连饭都吃不饱,一年辛苦下来也就落个几十块钱。为了吃饭穿衣过个好年,这几十块也留不住,哪里能拿出八百块钱来买房子。

    而且只要有三百块钱,在村里批块地皮就能起一排崭新的青砖大瓦房了,还不用住旧房。所以虽然眼馋那处大院子,却也没有人出手。

    当苏奶奶拿出八百块钱的巨款,买到这处院子时,可是被村里人嘲笑了好长一段时间。

    都说苏奶奶不会过日子,拿了儿子的抚恤金享受。也有得说她这种资本主义的腐败作风,会影响村里的形象。总之村里人酸言酸语了很长一段时间。

    苏奶奶不是青山村的人,如果想要盖房子的话,村里也不给她批地基。只能用这种方法解决住所。

    祖孙俩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才把这处院子收拾出来。前院有半亩多地的样子,后院还要大些,面积差不多有一亩地。

    苏奶奶种了些常吃的蔬菜,还养了十几只的母鸡,苏婳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每天捡鸡蛋了。

    满打满算家里只有祖孙两人,每天有十几颗的鸡蛋,她们根本就吃不完。攒上一段时间,苏奶奶就会将鸡蛋拿到十几里外的东河镇上去卖。

    初一、十五镇上就会有集市,附近的村民有了想买或是想卖的东西,就会去镇上赶集。

    老伴死后苏奶奶大病了一场,后来又接回了苏婳,原来的地方就不能住了。后来国家有了政策,允许他们回城了。

    只是苏家的房子,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还回来,只得暂时留在了青山村。苏奶奶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几场大病下来身体并不好,再不能下地干活了。

    祖孙俩个如今依靠着国家每月发放给烈士家属的抚养费生活,苏婳知道,她们在青山村呆不了多久了。苏奶奶说,明年就带她回海城,回去就能吃商品粮了。

    每到下工的时候,坐在苏家的院子里,就能听到邻居家的说话和叫骂声。

    隔了一条路的前方略有些低洼的是王大山家,原本那片地方是地主家养马、放马车的地方。后来地主家的人也跑了,那块地方就当成宅基地批给村民了。

    王大山家有五个女孩一个男孩,男孩子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