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从1984年开始
繁体版

第六十三章 阖家过大年

    今年的封闭冬训时间延长了,从1月15号一直到2月8号,学校的期末考试禹天都没时间参加。

    东京世界田径锦标赛在8月下旬举办,还有半年时间,这是一场对华夏田径运动项目的大考,田径运动员和教练们开始进入了备战状态。

    冬训结束,春节马上就要到了。

    早上,禹天睁开眼睛,扭亮床头灯,借着微弱的灯光,时间刚过7点。

    房间里的温度有点高,丝绒薄被压在了谢冰身下,展现在他眼中的是一幅诱人的海棠春睡图。

    想是昨晚太累了,平时习惯早起的谢冰,任沉浸在香沉地睡梦中。

    轻轻帮她盖好被子,来到客厅,把窗户打开一个缝隙,简单活动一下身体,洗漱,准备早餐。

    中午约好了去谢冰家吃饭,顺带拜个早年,他打算早点出发,先去买点水果年货,下午要去大采购,明天开车回东北过年。

    煎蛋、白水煮蛋、烤面包、热牛奶,几样水果切块拌上沙拉酱,老妈腌制的辣萝卜条咸菜,另加几块红方,一份中不中,西不西的早饭就算弄好了。

    回到卧室,把谢冰弄醒。

    谢冰闭着眼睛,赖床不起,“好困,再睡一会儿...”

    “腿酸,腰疼...”

    “我帮你按摩...”

    “哎呀,别动,好痒...”

    “......”

    嬉闹了一会儿,好在尚未及乱,否则上午这门是出不去了。

    谢冰梳洗打扮,吃过早饭,时间指针过了9点。

    俩人下楼,把要带的礼物放进车里,发动汽车,让发动机预热,打开空调;

    看着谢冰白里透着粉红的脸颊,经过一段时间的滋润,愈发显得娇艳迷人,忍不住探头亲了一大口。

    在谢冰的娇嗔声中,禹天哈哈大笑,启动汽车,向着谢冰家驶去。

    到了谢冰家里,刘海燕拉着脸红的谢冰去了卧室,留下禹天陪着谢子长在客厅喝茶聊天。

    谢子长告诉禹天,建设建材和果蔬批发市场的方案已经通过,条件好的地区已经开始实施,并转达了首长对禹天建言的感谢;

    禹天很兴奋,比自己挣了几个亿还兴奋。

    建材和果蔬批发市场的全面建设,不仅仅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还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单说几百万的城郊菜农们,种植和养殖的积极性就会有巨大的改观。

    禹天趁热打铁,又提出一项浅见:“谢叔叔,咱军队有暖窖大棚的种植技术和经验吧,能不能帮扶城郊农民们种植农业大棚...”

    这个建议说晚了,军队从一开始就已经想到了,从入秋开始,就手把手地教村民如何简单经济的建设土法大棚,把多年总结下来的种植经验也传授出去,并协助菜农低价采购塑料薄膜和玻璃等生产物资。

    “国内塑料薄膜的生产能力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缺口很大...”谢子长发着感慨;

    “谢叔叔,您看这样行不,塑料薄膜从国外买,钱我来出,算作捐赠吧。我在港岛还有几亿美元,明年先买1000万美元的,后面看情况,效果好的话再继续买。”

    “几亿美元?!”谢子长...

    禹天简单解释了资金的来源,谢子长暗舒一口气。

    禹天肚子里货多,又琢磨了一下,把后世移动大棚的设计理念和应用模式给端了出来;

    他没用过这玩意,但见过别人搭建,原理很简单,内撑外压式结构,支撑联接件都是活扣连接,不论是拆、还是装都很简洁快速。

    移动大棚面积可控,用途广泛和灵活,在后世的农村地区很受种植和养殖户的欢迎。

    用不着提供图纸,有这个概念就行了,华夏从来不缺聪明人;

    谢子长就是个明白人,记住几个要点,写在小本子上,回头安排下边实验。

    一边写,还不忘夸奖禹天脑子好使。

    ......

    第二天,腊月廿十八的早晨,禹天开着自己的奔驰S600回东北。

    谢子长不放心,给他安排了一个司机兼职护送。

    司机叫张彪,今年23岁,现役军人,总后勤物资部小车班的专职司机,辽省苇河人,父母家距离禹天家直线距离还不到二十里路,正好回家过年,年后再一同回京城。

    夏天那阵忙乎着搞石油期货,接着又是参加亚运会,禹天由一年时间没回过家了,心里着实有点想爸妈了。

    先把张哥送到家,自己开车十分钟不到,就进入了厂区。

    找人问路,禹天才找到自家。

    今年上半年,局里以禹天为国争光、为局争光为由,表彰给禹天家一套处长楼,复式结构,还带个小院,两层加一起160多平方;

    把车停在院外空地,拎着东西进了家门。

    家里不止有温暖的暖气,还有老妈嘘寒问暖的笑脸,以及老爸欣慰满足的目光...

    “哇!哇!...”一个小不点摇摇晃晃地对着他叫喊;

    “尧尧!过来,让老叔抱抱。”禹天一把抓住想跑的小肉球,抱在怀里逗弄着;

    这是二哥禹东的儿子,禹尧,才1岁半,现在归老妈管理。

    禹尧也不怕生,小胖手抓着禹天的头发,“屋里哇啦”直乐,嘴唇兜不住口水,哗哗地往下流。

    最让人感到舒心的日子,是生活在爸妈的身边。

    屋外北风怒号,室内温暖如春。

    晚上,大哥二哥带着嫂子和孩子们都过来了,嫂子们和老妈在厨房里炸丸子、麻花、麻叶子和带鱼;

    大大的笼屉里蒸着鲁东大馒头,每个馒头顶上点一颗红枣;

    牛肉、猪肉和三鲜馅的饺子,各包了几帘,都放在外面冻上,从三十晚上,可以吃到正月十五;

    禹山生的是女儿,小名媛媛,2岁多点,正和尧尧坐在地板上,俩小人正“咿咿呀呀”说话,也不知道说的是哪个世界的语言。

    禹国强和禹天哥仨聚在一堆,一边看着孩子,一边聊着天。

    聊起鲁东老家那边,禹国强和禹山、禹东你一句我一句的,禹家村的现状呈现在禹天眼前。

    经过三年时间的发展,禹家村虽没达到家家奔小康,但也基本告别了贫困,万元户已经不稀奇了。

    大大爷(大伯父)家的克明哥今年买了一辆小手扶拖拉机,忙时自家用,闲时搞运输,二大爷家的克良哥办了小型养猪场....

    禹天出资建设的村办小学已经建好了,年后可以投入使用了,因为硬件条件好,乡里决定把邻村的小学整体搬到禹家村,今后周围村的孩子们要在这里读书,师资力量也得到加强;

    村子连接县道的路还在修,大家想省钱,劳力是村子自己出的,进度不算快,好在原来的路也能通行,就是颠簸了点;

    村民手上有了闲钱,好几家计划着明年盖新房...

    听到盖新房,禹天眉头皱了一下。

    现在的禹家村建在一块山坡地上,各家房子挤在一起,巷子很狭窄;

    房子的宅基地也小,院内茅房连着猪圈,那味道就可想而知了。

    没有修建什么上下水管线,一下雨,雨水混着脏污顺着山坡往下流,既不美观又不卫生;

    能不能重新规划一片宅基地,让村子整体搬迁呢?

    禹天说出自己的想法。

    旁边老妈连声赞成,“我看搬了好,村里连口水井都打不出,天天老远挑水。”

    禹天奇道:“还有这事儿?我还真没留意。”

    老妈说道:“你才在村里待过几天,以前那片有个顺口溜,嫁人不嫁禹家村,提个瓦罐拎着瓢,吃水可困难了。”

    “村子整体搬迁,可不是件小事儿。”禹国强头有点大,不过再一想,三儿说的确实有道理。

    而且,现在时机最好,再晚几年,大家都新建了房子,或者老房子翻过新,到那时,再说啥都不好办了。

    禹国强也是个急性子,就想马上联系老家那边,问问他们意见。

    禹天拦住了老爸,让他先等等,又问了一下修建村墓地和禹家祠的事。

    禹国强说,禹家村为这两件事专门开过大会,基本统一了全村人的思想,钱方面,村里决定每家每户都要出钱出力,地址都选好了,集资款年前开始收了...

    禹天建议,要建就建的好一点,省得以后再折腾,村民暂时还都不富裕,既然主意是咱家出的,咱就出一半吧。

    农村搞建筑,花不了多少钱,禹国强点头同意。

    这几年,禹天拿给家里的钱快八百万了,禹东实在忍不住好奇心,插话问道,“三儿,你现在到底有多少钱?”

    禹天笑了,“二哥,小说稿费挣了几千万...”

    “几千万!这么多?!”禹山禹东倒吸凉气,禹国强也吓一跳,写书这么挣钱?

    “这些还是小钱,我用稿费钱在港岛继续投资,又挣了几十亿...”

    禹天后边说的啥他们都听不进去了,脑子里始终萦绕着“几十亿”...

    反复确认,禹天说的是真的,没有开玩笑,过了好半天,家人才真正接受了“老三真有几十亿”这个事实,并不是在做梦。

    禹国强脸上一片严肃,看着禹山和禹东说道:“你弟弟的事不要往外传,最好连你们媳妇也不要说,免得为家人招灾惹祸。”

    禹山禹东郑重点头,事情的轻重他们明白,自古言:财不露白。

    巨大的财富能带来美好的一面,但也可能引来意想不到的灾祸。

    禹天沉默不语,暗自决定,以后要想办法加强自身和亲人们的安保。

    对于禹家村的整体搬迁,禹天给出两个方案,让老爸和老家人协商;

    第一个方案:禹天出资2000万,交给村委会,由村委会负责统一规划和建设新的禹家村,各家承担自家的建房费用,钱先由村委会垫付,充裕了再还给村里,10年内不计利息,村里收到钱以后也不用还给禹天,设立一个禹家村助学养老基金;

    第二个方案:村委会选好新的村址,做好前期规划,由禹天提供资金建设村公共工程,比如道路、水电管道的安装等,分化好各家的宅基地,让急需建房子的村民自己先建,然后慢慢地自然迁移。

    把和村里沟通的重任交给了老爸。

    在家度过了一个欢快祥和的春节,大年初五早上,吃过老妈煮的‘破五’的饺子,禹天告别亲人,开着车离开了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