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壁黄花
繁体版

三十五创业谋划

    盖大龙和郭少维分析在家乡创业的事情,到底在哪个行业里开始他们的事业。

    南乡县传统产业是茶叶、食用菌、生猪养殖、种烤烟,简称:茶、菌、猪、烟。

    茶叶是南乡县传统农业,丘陵地区普遍种茶,靠近山区的人民以种茶为生。但是经过这么多年发展,茶叶在当地陷入一种怪像,种茶的不卖茶,卖茶的不种茶。

    茶农只出售新鲜茶叶,茶厂把茶叶收回来加工成干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各种中小茶厂被一步步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几家规模比较大的几家茶企。

    “想在多如牛毛的茶贩子手中做茶生意,有点难。”郭少维说。

    盖大龙赞成郭少维的观点。

    种植食用菌和种植烤烟都需要大量的资金的土地,前期投入很大。本地也有几家规模比较大的食用菌企业。烤烟则是农户以家庭为单位,政府补贴,多则上百亩,少则十几亩。

    “这两个行业都不适合我们干的,这些种植要地方,还要劳动力,投资又大。”郭少维说。

    盖大龙点头默许。

    至于生猪行业嘛,当地有老话“家有千万,带毛的不算。”说的就是养殖业风险大,一旦遭遇瘟疫和市场波动,常常是血本无归。

    这个行业也不适合。

    两人商量来,商量去,又结合过年这几天到处走走看看的情况,盖大龙建议“看远不如看近,做生不如做熟”,与其到处找合适的产业,不如在本村的传统行业里发掘。

    盖士村传统的产业是做豆腐的。

    人生有三苦:“乘船、打铁、做豆腐”。盖士村有30年做豆腐的经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陆陆续续有人家做豆腐,一家看一家,一家学一家,从开始的几家到后来的上百家,盖士村总共才200多户人家,有一半的人家都是在做豆腐生意。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这世纪初的前十年做豆腐成为盖士村村民主要的行当。他养活了盖士村一半的人口,供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勤劳朴实的盖士村村民将他们的聪明才智把做豆腐做成了一条产业链。

    做豆腐会剩下的豆渣用来养猪。女人卖豆腐时捎带上当地的时令蔬菜,男人做豆腐、种菜、喂猪,女人卖豆腐、卖菜。一年下来全家的开销除过,还略有盈余。

    最近这几年,随着老一辈的老去,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老一辈的人做豆腐的越来越少,只剩下三、四户人家在做。种菜的也少了,与种地、种菜收益低相比,打工来钱更快、更直接,所以年轻人都不做了。

    当盖大把做豆腐的想法说出来时,郭少维第一个不同意,他觉得年轻人做豆腐没前途,做不大。盖大把他的计划详细讲给郭少维。

    前期主要做豆腐干,不做新鲜豆腐。一来做新鲜豆腐会挤占本村现有豆腐作坊的生存空间,其次新鲜豆腐的市场没有开发好前,大量做新鲜豆腐不容易保存。

    做豆腐干的话,就可以采用流水线来做,不受销售时间的限制,工厂做好成品,存放在仓库内,再向经销商发货。

    等到有一定市场分额生意稳住之后,在开发新鲜豆腐,和其他豆制品。整个产品必须保持最关键的几个品质节点,就是石磨磨豆浆、铁锅煮浆,浆水点浆。

    现在市面上卖的豆腐干都是用电磨磨黄豆的,缺少石磨的香味;在煮豆浆时,别的工厂用的是夹层锅和电热锅煮浆,这样没有铁锅柴火煮的香;别的工厂点浆是用的石膏,盖士传统工艺是用浆水。

    两人商议定后,就做施工预算。同时盖大龙也去找二舅张起安商量技术上的事情。

    张起安听大龙说要在家做豆腐,一个劲的反对。

    “上了大学回来做豆腐,你也不怕别人笑话?”

    “二舅,我才不怕,穷我都不怕,我还怕人家笑话。”

    “做豆腐很辛苦的,早上三点起来,忙到晚才能休息。”

    “二舅,我开始只做豆腐干,就像我们在外打工,在厂里上班一样,7点开始做,到下午5点就结束了。”

    “这样子,你要请人做的话,就不划算了。人工成本就高了。”

    “二舅,刚开始就是自己做了,忙不过来再请人,我这边找您就是想让您给把技术关。”

    “我跟你舅母,做了三十几年豆腐,做这个是没问题的,你要做豆腐干我这个不长做。不知道有没有把握。”

    “二舅,您要对我有信心呀,我之前在云南做果脯产品,后期的烘干技术和调配,我熟的很,您只需要帮我把关好做豆腐的技术,其他的就交给我吧。”

    “年轻人创业,我们老人不好阻拦的,你要做了,当舅舅的也只能支持,钱嘛,我和你舅母没多少,力气经验有的事,你放心去做就好。”

    得到了老舅技术上的支持,大龙心里更有底了。

    大龙妈计划把自己家后院的三间大瓦房来做豆腐作坊。盖大龙说,这样充其量是个作坊,他计划去工业区租一层标准厂房来做车间。

    张起安听说外甥要到工业区里去租厂房,连夜赶来劝外甥。

    “大龙,你这才起步,投资要很多钱的,厂房你不要去工业区里,那里面一层楼一年下来房租都要十几万,咱们做豆腐的最好是一楼,独家独户的好。”

    “二舅,做食品行业,对生产环境要求很高,环评部不过没办法办生产许可证。”

    “你一天脑袋里想的都是公司、工厂,干大企业,你有没有想过,如果豆腐干不好卖滞销市场怎么办?”

    二舅这句市场之问真的问住大龙。

    尽管他和郭少维商议,一旦工厂建起来投产,他两就出门跑业务,可是到底市场接不接受他们的产品,这很难说。

    张起安点起一直烟,喝了一口茶,淡定的说到。

    “你刚开始,也不要搞得太大,咱们盖士8队,靠近工业区那边有块独立的院子,原来是一家食品加工厂,后来人家搬走了,面积大概有3000多平方,那个地方我看行。”

    盖大龙常年在外,对村里的情况不熟悉,他的思路还是像在浙江那边一样,做工厂就要在标准厂房里做。

    第二天张起安带着盖大龙找到这家院子的主人,打开大门锁进去看场地。

    大门打开中间是一片空地,已经长满杂草,正面横着一排红瓦房,左右两边各竖着一排瓦房,中间是空地。院子里有水井一口,通三厢动力电和自来水。

    房东是盖士村本地村民,姓陈,叫陈老幺,和张起安熟识。他说这原来是一家酒厂,做了几年后搬走了,空了有两三年,一直没人租,一直空着。

    经过讨价还价,这个院子以每件2万元的价格租给盖大龙。

    盖大龙几乎不相信这个价格可以租到这么一个大院子,张起安给外甥上了一课。

    “你到外面打工学的东西有的用的上,有的就用不上。咱们这地方熟人办事分外好办,好话两句当钱使,他这地方空着也是空着,租出去一年还能收点房租。”

    “这以后在家里做事情,不比在外打工,在厂里当管理习惯了,凡事要可我们老一辈商量,我们的思想和眼界跟不上你们,但是我们的人际关系和经验是你们欠缺的。”

    张起安一番话说到盖大龙的心坎里,论思路他是比家里人要上一个层次,但是要论办事老道,处世稳重,那他还得向老一辈学习。

    院子租下来后,还要规划和装修。大龙请二舅和王虎来看看怎么规划和装修。

    横着一排的瓦房就做成豆腐制品车间,从浸泡、打浆、过浆、煮浆、过滤、成型、切块各个工序流水线设计。

    浸泡工序采用全自动浸泡输送机到电动石磨上料口进行打浆。打好的豆浆放到桶里,不需要人工挑,使用传送带送到过浆处。

    过豆浆时不再使用十字架包单,而是使用机械连杆震动晒,豆浆倒进去后经过机械来回震动,筛除豆渣,筛好的豆浆流入储浆罐。

    煮浆工序最终采用是传统的柴火灶台煮,上面架一口直径2米的大锅,下面填柴火,水烧开后,用自吸泵把储浆罐里的豆浆吸入大锅中,不需要人力一桶一桶的提上灶台。

    煮浆煮好后就用水泵把热浆抽到过滤槽里就形成豆腐,成块的豆腐在水分沥干后就进行定型分切,再然后就是晾晒、烘干、熏制、包装。

    左侧的一排瓦房就做成原材料仓库,右侧的一排瓦房就做成成品仓库,再在旁边一块空地做成烘干房和熏制房。

    整个产地地面硬化,一半做成半成品晒场,一半做成用具晒场。

    车间室内一米二一下全部贴上白色瓷砖,地面也全部再铺成水磨石,电路、水路全部改过来,整个工程搞下来要花10多万元。

    规划做出来之后,泥水匠的活由王虎出面承建,电路请电力局的电工来做电路。机械设备从厂家订购,大约需要20多万。

    仅厂房装修和设备安装搞下来就花了30多万,这差不多是盖大龙所有的家底了,眼见资金不够,他又向信用社贷款10万。

    就这么一个豆腐加工厂投资4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