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文
繁体版

第七十九章 出远门

    春节还未结束,黄昌文就坐上了去山堡的车。

    他先到了遵义,从火车上下来之后,就向工作人员打听了去茅坡的路。

    火车站和客车站是挨着的,黄昌文很容易就找到了,上了车,只见已坐了许多人,很前脚刚上去,后脚就上来两人。

    司机瞧得人满,马上就发车出发。

    黄昌文向着身边的人打听起山堡的辣椒,立刻得到了身边人的回应。

    车上的人好奇地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黄昌文毫不掩饰地讲明了自己的来意,说自己是Z区威宁镇的人,是特意来购买山堡辣椒种回去种植的。

    车上大部分人都知道Z区,可没人知道威宁镇的具体位置,都觉得他来得很远,又问他是怎么知道山堡辣椒的,还特意坐车过来买?

    黄昌文一五一十的说明了原由,说自己的家乡太过于贫瘠,想找好的品种回去栽种,以便增加收入。

    他的真诚瞬间就激发了人们的同情心,朴素的茅坡人马上表示要帮他完成心愿。

    有人说自己就住在茅坡街上,离山堡并不远,有亲戚住在那里,下车之后让他跟他一起去,今天就给他买齐。

    黄昌文千恩万谢。

    那人却是姓骆名万刚,在街上开了一家五金店,今天到区里就是为了进货。

    下车之后,黄昌文帮他把进的货搬到了店里。

    骆万刚热情招呼黄昌文吃了饭,然后两人就向山堡走去。

    茅坡的名字得源于茅草坡坡,闻名便知此地也是穷山僻壤,不过人心却是质朴,百姓热情好客。

    骆万刚一路介绍起自己的家乡,走完长街,便到了斜坡之处,只见一大片枫香树,大的要两人合抱,小的也比大碗还粗。

    枫香树沿坡而下,便是一条河流,名唤茅官河。

    河中亦是巨大块石而列,约么50公分的间距,每块有一米多宽,可供两人以上并立通行。

    骆万刚介绍道:“这叫跳灯桥,你们那也有河,应该也有这样的桥吧?”

    黄昌文点头道:“有的。”

    两人大步跨着向前,走到了河中心,骆万刚指着上游的大桥道:“你们那有这样的石拱桥没有?”

    黄昌文摇摇头道:“我们那没有,但那条河上还是有的,说来不怕你笑话,我们生产队至今没有通马路。”

    “这有什么可笑话的?”骆万刚道:“你以为我们这是自古就有的?也是刚修不久,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你们那里一定会通路的,你看你,为了一个辣椒种,都能跑这么远,有这么大的毅力,我相信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黄昌文道:“这话在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我们准备今年就把路修通,春节前就在动员相邻的几个队,这次一定要把路修好。”

    骆万刚道:“你这个思路特别对,要致富先修路,路不通,一切都是空谈,就算种出了粮食也难运出去,又怎么卖得上好价钱?”

    两人过了河,又往山上爬去。

    经过一处学校,骆万刚指着道:“这就是我们在对面看到的中学,以前我就在这读的书。”

    黄昌文道:“你家这条件是真不错。”

    骆万刚道:“有名无实,农村条件都差不多,就是看着热闹。”

    两人绕过学校,继续往山上走去,却是一条泥泞马路。

    骆万刚看着山下,指着山对面的道路道:“如果我们刚才走大路,就要走到那里才能调头过来,就绕远了,走小路节约不少时间,你我一见如故,今天我就分享一个经验给你,不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队要致富,都不能沿着国家的政策走,必须抄近路走捷径。”

    “总不能做违法的事?”黄昌文有些疑惑,不按国家政策走是什么意思。

    骆万刚解释道:“国家的政策是从大局出发的,如果我们有车走大路肯定快速方便,但具体到了某一个人,还得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看你的目标是什么,比方说我们要走这里就走小路快,如果是走对面,还得沿着大路……”

    说到这里,骆万刚停了下来。

    黄昌文道:“然后呢?”

    骆万刚想了一会,说道:“唉,读书的时候不专心,毕业全都还给了老师,一时间想不起怎么表达,我就这么跟你说吧,小岗村你知道不?”

    小岗村黄昌文当然知道,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天下之不韪,实施了大包干,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也催生了全中国的土地承包制。

    是黄昌文学习的对象。

    “知道。”

    “知道就好。”骆万刚拍手道:“如果按国家的政策,他们肯定就不会干土地承包到户,肯定还在受穷,但他们根据自己的情况,走了一条适合自己路,才成了全国数一数二的村庄,同样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方说义乌大力发展小商品,义乌人四处经营推销,现在也是闻名全国,假以时日,前途不可限量。”

    黄昌文点示表示同意,可这些都是成功的例子,就在全国而言,贵州都是数一数二的穷省,而下联合又是穷省里偏僻的一个小山村,想要发展起来,谈何容易?

    听起来很简单的道理,要落实到实处,却是万难。

    否则自从退伍回来到现在,他又怎么会一直原地踏步,举步维艰!

    骆万刚继续说道:“所以兄弟,你们村要脱贫致富,还得找出一条特色之路,我有一个主意,不知道你愿意听不?”

    “说来听听。”有出路,黄昌文当然是求之不得。

    骆万刚道:“说实在的,守着一亩三分地,要想致富,真是太难了,所以还得做生意,我现在有个想法,就是做辣椒生意,你把我们茅坡辣椒引过去之后,如果产量不错,肯定有人要买你的辣椒种,你就可以和他签订协议,让他必须优先卖给你,然后你再转手拉到我们这里来卖,从中赚取差价。”

    黄昌文担心道:“做生意我是一窍不通,又没本钱,做亏了拿什么补贴给乡亲?”

    骆万刚道:“由小及大嘛,一步一步的来,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我现在做五金生意也找不了什么钱,整天守着个小店也不是办法,也打算进军辣椒界,到时候我们可以合作,你收过来后可以直接卖给我,如果担心没有本金,我可以先给你垫上。”

    “你的钱也是钱,如果你愿意,到时候你过来收辣椒时,我帮着你。”

    黄昌文还是担心,即使骆万刚愿意垫钱,可赔了钱,不管是谁的,都令人心痛。

    骆万刚虽然有做辣椒生意的打算,可舍近求远也不是他的作风,再说论辣椒质量,肯定是本地辣椒更好,笑道:“兄弟,我们换个思路,你们当地的辣椒让其他辣椒贩子买走了也是卖,你自己去收他们也是卖,与其把钱让外人赚了,还不如自己赚,话我说到这点,其他的你自己想想。”

    经他这么一提,黄昌文又觉有道理,便道:“这事需要从长计议,先拿到辣椒种再说。”

    骆万刚道:“那是必须的,最起码等你移栽成功以后,我们遵义辣椒的质量你是看到的,而你们本地辣椒是什么样还不好说,如果种出来的质量达不到标,收来也是卖不出去。”

    黄昌文道:“说的在理,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骆万刚哈哈一笑:“言重了,一会我写个地址给你,我们可以书信往来,每一封信都编一个顺序,以防邮政漏送,误了大事。”

    谈话间,山堡已然到了眼前,骆万刚指着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