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驴觅长生
繁体版

第15章 算经 下

    算经是老道士跟历代祖师对民间杂书做的归类收集。老道士特别喜欢里边的历史,政治,和一些民间小故事。至于那些术算啊,天文啊,艺术啊一律不感兴趣,老道士也不是觉得那些东西不好,这东西启发民智,推动社会进步,好处确实不少,当然也不是只有好处的,社会变革总会触动一些当前社会形态既得利益者的心神,尤其是普通民众在具有与上层社会相抗衡的力量时,不断挖掘启发民智的东西总会引起某些人的不安,所以部分情况下的愚民政策确实稳妥,自古以来皆是如此。老道士深谙此道,而且这玩意极其耗费心神,数十年无所得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一天到晚研究这些有的没的,万一触碰到某些雷区还要防着被官府抓住把柄切片研究。历史上聪明人太多了,靠这些搅风搅雨的也不是没有,到最后能落个好下场的并不多,老道士可不认为自己是个例外。

    但是老道士还是决定让清风接触这方面的东西,主要有三个考虑。

    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经历三个阶段,初始阶段你会看到社会可以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只要要求不是很高,自己可以很幸福的生活下去。再学习单纯的物质财富将无法满足人的精深需求,自己将会被人类最初始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吸引,进而发现这个社会背后好多血腥的残酷真相,欺骗、谎言、战争、压迫、剥削、这个社会归根结底仍然是个人吃人的社会。然后继续学习,这个阶段称之为圣人阶段,世间一切贪嗔痴怨皆不加身,人的生理欲望与精深渴求已经较为薄弱,取而代之的会是对这个世界背后运行原理的沉迷,只会被日出日落山川大海,政治文化与社会构型所深深的震撼,而了解这些原理就是精深上的最大的快乐。正如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初始认识到的就是浅层意思,后来长大后会揣摩对话背后的深意,而最后会探究,人与人之间的对话遮遮掩掩之下带有这么多额外信息的背后原理。这就是学习的三个过程,而修行也恰恰是这个过程。如果小道士想要走到第三个层次,学习这些东西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这就是第一层考虑

    第二个考虑,是老道士始终相信理论实践相结合才能所向无敌,没有人天生就注定是强者,人的一生有无数选择,更不论是修行了,在漫漫长路中,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去支撑自己在每个岔路口做出比较好的选择,而仅仅依靠打怪升级刷经验,怕是光在前路上挖的坑就可以保证自己一生一世都爬不出来,愚蠢并不可怕,但是愚蠢又努力非常可怕,因为他会让人一路前行,越走越歪。所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绝对不是说说而已,而小道士就是老道士绝佳的实验对象,以某些人专门训练出来的好奇心、专注力,如果把他投入到这部分理论学习当中,熬炼个几十年,妥妥的一个理科状元横空出世,说不准老天一睁眼,诶,臭小子能修行了,这不下一个时代弄潮儿就出现了么

    而第三个考虑也是最主要的,年轻,还有功法加成的脑子,老道士完全可以让他接触这些东西之后自己选择未来的路,这也是坚定老道士把自己私库无条件开放给小道士的最关键的原因。

    老道士对自己的弟子还是比较了解的,在接触到算经之后,清风就像一只沙漠里的骆驼看到一汪泉水,不喝的话不致命,但是遇见了,就会屁颠屁颠的跑过去呲溜个精光。于是乎清风观小小的院子里的药书全部被小道士扔回了房间,转而摆放的是一摞摞算经,呸,喜新厌旧的男人。

    当然了小道士的想法可能和老道士想的不太一样,研究这些东西一方面是因为好玩,另外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自己隐藏多年的野心,自己14了,还没有拉过女生的小手呢,如果这么下去,自己很有被社会所抛弃的风险,所以自己要好好看书,这样在路上碰到漂亮姑娘就不会没有话题,而一本正经合情合理的吹牛皮,卖弄自己的见识,对一些年少无知的年轻小姑娘的吸引力更是致命。有了沟通的桥梁自然就有了机会,而随着机会的增多,自己的成功率就会不断提高,直到增加到百分百。如此说来,自己的人生大事将必定解决。那像史书中记载的疯狂的男女比例不就再也威胁不到自己了。

    所以自此清风观就又出现了一个常态化的场景就是,某个小道士还在啃着笔头在自己小本本上刷刷写着,突然一阵明悟,灵光一闪,然后就呵呵的原地傻笑。而老道士每天吃了没事干就倚着门框盯着某些人,每当看见某位小同志满脸荡漾起笑容,哪还不知道臭小子想到了啥,就会毫不客气的冷笑呵呵,暗啐一声,垃圾,没出息,老道士我四十多才有的媳妇,没想你到这小东西小小年纪不学好,净想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呸,什么玩意儿。

    ......

    半个月在清风专心致志的学术研究下显得一闪而逝,直到老道士收拾东西准备下山,清风才从那种混混沌沌的状态中脱离出来。不得不感慨,林子大了什么..呸,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算经中除了记载的那些水平测量方法,杠杆使用详解,小孔映象这些有趣的实验记录之外,还记载好多奇葩的人文论述,论战争丧夫之遗孀是否应有再续姻缘的正当权利、某地夫妻婚后十年竟发现对方是亲生兄妹、貌丑心善受尽屈辱,命苦弃儿终成杰出青年等等等等,看的小道士目瞪口呆,感叹连连,经常性的在自己小本本上记录一些读后感观后感,按时翻看,回忆,想想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以能够达到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

    在一个阳光很好的清晨,老道士和清风把书藏起来,叉上道观,又领着小道士在桃花墓前拜了一拜,道了一声愿此行诸事顺利,就此下山了,而在下山的路上模样清纯的少年接过老道士行装,背起了那个陪了老头子几十年的药篓,至此算是完成了一代传承。

    人生少年不知前路风霜,初起年华,烟波回绕旧时溪畔。

    下山的路婉转回肠,山里的五月还有些凉意,小路旁挂满露水,打湿了路人的衣襟,老道士熟悉的歌声再次响彻在茫茫的清风山中。清风道士在山路上晃晃荡荡的左跑跑,右跑跑,这边看看,那边看看。身后老头子背着双手,目中流露着老父亲般的笑意,清风终于长大了啊

    ......

    清风常年山里蹦哒,整个山上哪只鸟的窝在哪棵树上都清清楚楚。但是出了清风山,除了东阳坡,其他地方自打记忆清晰是一次也没去过,加上老头子每次回来带的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小道士多年压抑的好奇心,再也止不住的喷薄而出......

    可惜的是,花花世界醉人眼,在流连过红尘之后,人又如何还能保持一如既往的风清清兮如明月。特别是人作为智慧快速增长型生灵,极其容易被欲望所驱动前行。其行为习惯,思维准则非常容易被影响,这种天生因为智慧所带来的社会属性会在周围环境不断改变下迅速洗刷干净人自出生起所带的那颗赤诚之心。

    而山下隐隐可见的清风城,多年不见孩童玩伴,究竟只是人生中的匆匆过客,还是会在清风的前路中埋下伏笔,也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