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大宋
繁体版

第五章 布局

    面对南宋的亡国之势,马森也有深深的忧虑,毕竟将要面对的是蒸蒸日上的忽必烈的大元朝,他虽然稳定了西南,可这远远不够。

    南宋到了宋理宗后期,已经积重难返,跟大多数王朝灭亡时一样,呈现出财政崩溃、官僚腐败、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拉大、官僚系统内卷严重等诸多弊端。

    宋理宗也不是没有做过努力,为了凝聚人心,他大力推崇程朱理学。

    不得不说,程朱理学将儒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它发展出了儒家完整的世界观,也发展了儒家的方法论。

    可是就像天主教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变成至高无上的规则一样,程朱理学也逐渐变成华夏学问发展的桎梏。

    自此,打击异端就成为常态,学问的发展就进入一种停滞的状态,这与华夏文明那种百家争鸣形成鲜明的对比。

    西方有宗教裁判所,华夏有文字狱。

    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黑暗时代。

    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宋理宗任用佞臣搜刮钱财,可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矛盾。

    最后只好让贾似道出来收拾残局。

    贾似道上位后,首先收拾的是丁大全等佞臣,于是他联合朝中清流六君子陈宜中等,展开对佞臣的打击。

    随着忽必烈的北返,贾似道对各地手握兵权的大员,也开始打算法的清算。

    清流李庭芝也随之上位荊湖制置使,李庭芝就位后,就开始对丁大全势力的打击,清流和佞臣从来都是死对头,这是华夏政治的特点。

    这才有了这次步兵指挥所姜才联合洞庭湖豪杰张氏兄弟对水盗七十二连环坞的围剿。

    而七十二连环坞的匪首飞天大圣李衮带众逃出后,正好遇见薛家画舫,于是李衮就想劫持薛家人来要挟姜才等,不想被马森袭杀。

    作为一个后世人,马森想当然的就想过,如果把这些忠臣良将联合在一起,是不是就可以抵抗蒙古人的入侵呢?

    起码,会比历史上强吧?

    可这里面困难重重,内卷严重,是一个王朝灭亡的主要条件之一。

    比如,清流看不起武将,但最主要的是双方代表的社会阶层不同,南宋的统兵大员其实控制着贸易,不管是与北方的贸易,还是海外贸易,都有他们的身影。

    虽然,南宋律法规定,官员不能经商,可架不住代理人制度啊。

    而清流则主要代表大地主和盐商等传统商人的利益。

    至于佞臣的巧取豪夺,则更为众人所不容。

    真的很困难,调和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这相当于要对社会利益重新划分,这是一场多么大的改革,显然,贾似道不具有这样的能力。

    马森在西南就是做的这样的改革,但在西南一方面是蒙古人的入侵,变相的打破了社会各阶层的壁垒,尤其是蒙古人大规模的杀戮和掠夺,摧毁了四川的大地主和权贵,另一方面,马森当时主要面对的是云贵那些落后的土司,这些都在与蒙古人的战争中一一解决。

    可现在他面对的是完整的南宋权贵,可想而知,困难有多大。

    他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在马森的蓄意接纳下,姜才等和马森的关系很融洽。

    不但盗匪全部移交,马森还送了他们十副甲胄,更盛情邀请他们去成都府做客和贸易。

    面对这样的重礼,姜才和张氏兄弟也是感激涕零,甲胄可不是容易得到的,尤其是青州生产的铁甲,不但轻巧,而且坚固,可是不可多得的宝贝。

    当然姜才等也不疑有他,因为姜才知道马森是通过贾相才上位的,所以他们是一伙的。

    贾似道掌权后,通过打算法,撤换了大量的地方军政大员,李庭芝和马森无疑都是受益者。

    张保和矮张意气相投,相交甚欢,很快成了兄弟,而姜才和矮张的交情那可是不一般的厚,于是他们成了好友。

    马森给姜才和矮张开了特许经营兵器甲胄的路引,两人大喜,自看到张保等的装备,两人很是羡慕。

    就从这里开始吧,襄阳守的越久,对马森的布局越有力。

    这是第一步,加强荊湖守军的力量。

    西南已经平定,再加上马森在灵灵参谋下的治理,会有大量的物资输入。

    当然,随着贸易的扩大,江南的物资和财富也会源源不断的进入西南。

    贸易会产生巨大的财富,这对抵抗蒙古人的入侵有巨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