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大宋
繁体版

第五十七章 历史的轨迹

    降卒已被收拢起来,马森看着被他的大胆妄为而惊呆的众人,笑道:蒙古大军就要来了,临安的那些人是顾不上我们的,弄不好这次连临安的君臣都得在蒙古铁蹄下呻吟,靖康耻,也不就过去一百多年,诸位不会忘了吧?

    作为一个未来人,马森没有对皇权的敬畏,也没有在理学熏陶下的愚忠。

    良久,冉老大才道:本来在余公的主持下,我们准备整军备战,依托大散关、石关、阳平关、剑阁等险要,阻挡蒙古人于四川,可现在余公不在了,四川各地军心已涣散,看来,这套策略是不能实施了。

    冉老大长叹一声,似乎表达了在座诸位的无奈。

    对于南宋的人来说,靖康耻那是抹不去的伤口。冉氏兄弟、王坚、张钰、杨大声莫不如是,在马森的灵魂拷问下,他们渐渐的被马森所引导。

    蒙古大军入侵在即,怎么办?

    最后议定,依托青居关和钓鱼城的险要,组成以马森为首的川南防线和以王坚、张钰为首的川东防线。

    冉老大和杨大声协助王坚、张钰,冉老二协助马森。

    具体措施首先是疏散成都府的百姓去青州,然后是贮备器械和精兵防守要隘。

    马森没想到,自己的到来,也没有改变历史固有的轨迹,按照量子理论,事务的发展不是有无数可能吗?

    按说自己来到这个平行宇宙,会带来蝴蝶煽动理论的效果,可好像改变不大。

    对蒙古大汗亲征四川,好像又回到历史原来的轨迹。

    不,也不是毫无变化,毕竟蒙古征服大理和安南的状况没有了,自己主导的青州也出现了。

    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尽力做好现在的事情,马森下定了决心。

    蒙古帝国对巴蜀的征服,是大量的残暴和血腥,是巴蜀人口从一千三百万跌落到八十万的事实。

    人口迁徙和疏散一直在进行,青州又进来了百万人口。

    大炮也给钓鱼城送了八门,这已经是青州所给的极限。

    兵械和粮食也给钓鱼城送了足够的储备,马森尽力把该做的都做好。

    冉氏兄弟冉琎、冉璞自幼熟读兵书,颇有谋略,自跟随余玠以来,参赞军务、政务,很有些建树,可是随着余玠的去世,两人渐有去意。

    现在四川一片散沙,人心涣散,只有王坚、张钰、杨大声等感念余公深恩,身怀忠义,还在那里坚持。

    可是当冉璞被马森任为青州参军,协调和王坚、张钰等的军务后。

    冉璞被震惊了,他没想到青州的发展如此之快,储备的军需物资如此丰富。

    群山之中,有一座极险要之城,它厄山而筑,方圆百里,是为钓鱼城,厄住了川东到荊湖的要冲,是冉氏兄弟最伟大的杰作。

    在余玠的支持下,历尽十年,它终于建成。

    现在钓鱼城有军民三十余万,储备了大量的粮草物资,而且钓鱼城中还有水田,瀑布,工坊,完全可以做到长期坚守。

    冉琎站在高处,看着这一切,心中豪气顿生,蒙古铁骑纵然无敌,可要攻陷这里,几乎不可能。

    可又想到余公之逝,心中不免有些黯然,本来可以大有作为,可现在却有无力之感。

    就在这时,冉璞走了过来,他刚刚送来了八门青铜火炮,本来兴冲冲的,有如此利器,钓鱼城可谓如虎添翼,可看到兄长如此,他知道兄长所虑,于是上前道:

    自古以来,我华夏每逢劫难,便有英雄出世,挽救危局,数千年来华夏文明从无断绝,现今蒙古帝国虽然气运使然,可自余公之后,不是又出了个隐世高门子弟马森吗?

    嗷,你如此看好那马森?冉琎道。

    我去青州后,看到那片本是蛮荒贫瘠之地,在马森这位高门子弟治理下一片欣欣向荣,不但蛮族依附,而且农耕、百工、乃至道路城池都有很大发展,更有精兵数万,装备精良,士气高昂,竟有王霸之势,

    冉璞侃侃而谈道。

    是啊!我刚知道,钦差御史肖彦和谢相之子谢七在回临安的路上,遇山贼而亡,看来此子杀伐凌厉,不留后患,确是一代枭雄,冉璞叹道。

    大哥,我看我俩不如辅佐这高门子弟,已成大事,如何?

    冉璞沉思良久,道:现如今最好先让他成为四川制置使,巴蜀本是天府之国,王霸之地,自余公之后,确实需要一位统领大局之人,这次,你回去,我跟你一起去见他。

    马森派特战队杀了谢七和肖彦,并不是什么杀伐凌厉,也不是什么枭雄之姿,他纯粹是因为气愤,他气愤文官集团的无耻,气愤南宋朝廷的昏庸狭隘,大好局面毁于一旦,忠诚体国的名臣的屈死,这在诸夏历史上屡见不鲜,他就是单纯的不想放过那些华夏的蛀虫。

    青竹间,白衣飒然,一道孤影肃立在那里,看起来是那么的孤寂。

    云曦看着那孤影,心中满是怜爱。

    “森郎,余公的陵墓已安放在烈士陵园。”云曦上前轻轻地抱住他说道。

    “好,命令青州所有文武官员能来的人全来参加公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