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美味小吃有传承1
送走张主编和赵主编,范思岩和邹国良继续闲逛不知不觉又走到了红旗商场,远远看到一个店铺门前人山人海,看到的竟然是很多父母们牵着眉心中间点着“五梅花”的小朋友们排队买吃的的景象。
走近一看,店铺的牌匾也很有意思,古月胡甜食店,再看人们排队买的食物,黑黑的泥状糊糊搀杂着不明碎屑,是一种叫三合泥的食物,似乎和南方的黑芝麻糊有点相似,又像北方的茶汤。
这时就听到身前排队一对夫妻中爸爸给女儿说起了这三合泥的来历。
原来这三合泥竟然是由糯米、芝麻和核桃三种主要材料炒制而成。其实配料加起来有十八种左右。
先将这三种主材用慢火炒熟——糯米要事先泡24小时以上,随后磨成粉末,把粉末加少量水煮熟,形成“泥状”。煮的时候水一定要少,并且要边煮边搅动,否则容易结块。主要材料准备好以后,就可以根据各店家的风格加入炒熟的碎花生、黑豆、黑米面等等来增加香味。
将这黑灰的”泥”放到大炒锅里,用猪油慢慢炒,炒时加入白糖或红糖,以及炒好的花生碎粒等配料。炒熟以后一般一直用小火煨着,保持不糊锅就可以了。这样有买家来买的时候,三合泥还是热腾腾的。
随着距离店铺越走越近,听着前边父女之间的对话,三合泥的特点范思岩彻底听明白了,是观之颜色黑亮,口感柔滑糯软,闻之香味浓郁。这时香味也传入范思岩的鼻孔里。
随着那位父亲的讲述,这三合泥的来历越发清晰了,成都较早的三合泥经营者是黄树山,早在1926年,他就在东门外九眼桥北端的黄桷树下摆摊设点,制作出售三合泥,因其用料讲究,制法及食用均独具特色,很受食客欢迎。
黄树山老家金堂,住在成都九眼桥南的太平下街,他制作的三合泥有三大特色,第一是用料。主料用的是糯米、芝麻和黄豆,其余有花生、核桃、蜜饯、红糖、白糖、猪油等,其中猪油最为与众不同,是以猪网油熬制,而没用猪板油,这可能是他的三合泥有特殊香味的原因之一。
准备工作在家中进行,先把大米和糯米在热水中焯一遍,滤干后用热帕子盖好闷一个钟头,再下锅用小火炒至微黄,并同炒香的黄豆一起磨细、过筛,放入熬过猪油的铁锅,倒入红糖开水炒匀至泥状,捞出放入盆中晾凉,用帕子盖好,即为半成品坯料。
另将炒香的花生放入碓窝舂碎,用刀将核桃仁宰碎,蜜饯切成细丁,加上白糖,是为三合泥的“调料”。
一切准备就绪,黄树山便将各色材料并炉灶、小炒锅、碗勺、盆罐、茶壶等器具放入食担,翻过九眼桥,挑到桥北出售。
黄氏三合泥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单锅小炒,现炒现卖。锅内先放一坨猪油烧烧化,至六成热时,再铲一坨三合泥半成品下锅,反复翻炒出香味,下花生碎和核桃碎继续炒至酥香,最后放入蜜饯颗子炒转即可。
学生娃吃得香酥,就给他炒起锅巴,酥而不糊,老年人可以炒得滋糯些,因人而异,嗜甜者可另加白糖,各取所需。总之味随客便,以求人人满意,以觉其香。
香,是三合泥的灵魂,也是整个川味饮食的灵魂。一碗油汪汪、亮铮铮三合泥,用调羹一点一点舀进嘴里,细细抿嚼,香得透人。
黄氏三合泥的第三个特点尤为值得称道,那就是巧妙搭配。三合泥毕竟是甘甜富油之品,多食容易发腻,但低油低糖又很难体现出它的风味特色。解决这个小难题,黄树山自有妙招,每每食客咀嚼将毕,他便奉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红白茶,以解油腻。
红白茶是什邡红白镇的特产,与其它茶类不同,此品多长于蓥华、红白山中有几百年树龄的野生茶树上,川人又称老鹰茶,有生津止渴,消食饱胀的效果,热天饮用更觉清凉,与三合泥堪称绝配,让人回味无穷。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黄树山被安排到市中心古月胡门店工作,继续制作三合泥。古月胡是抗战时内迁入川的一家甜食店,店主姓胡。
黄树山入店后,吸纳了黑芝麻、黑豆等一些原料的加入和工艺上的调整,三合泥也有了黄褐色和黑色等颜色。从此,让无数老成都牵肠挂肚的“古月胡三合泥”算是正式诞生了。
范思岩请客买了两份三合泥,发现旁边还有一个三字开头的食物,名叫三大炮,而且做法很有趣。
又付账买了两份三大炮,一边等着师傅做三大炮,范思岩一边和售货员搭讪,让人家介绍一下这个三大炮。
\ufffc三大炮的主要食材为糯米、红糖、芝麻、黄豆。由于在抛扔糯米团时,三大炮如“弹丸”一样,发出“当、当、当”的响声,分为“铁炮”,“火炮”,“枪炮”,故名总称“三大炮”。
食用时配以“老荫茶”,别有风味。三大炮有香甜可口、不腻不粘又化渣的特点,且价廉物美。
三大炮非凉食,卖时将舂好的半成品糍粑装入锅中至火炉上以微火保温,吃时现做。
等到三大炮做好了,范思岩和邹国良也吃完了三合泥,喝干了手里的红白茶,又接过一杯老荫茶。
邹国良笑着说等转回酒店两个人应该也吃饱了。
吃了三大炮,继续闲逛。又发现了和三大炮齐名的一种美味——糖油果子。
糖油果子范思岩还真的没吃过,不过邹国良倒是吃过一次,顺便又给范思岩普及了一下糖油果子的来历。
这是巴蜀历史悠久的传统风味小吃,甚至悠久得无法溯源寻根,谁也弄不清它的来历和创始人。早在一千多年前唐宋时代的食肆上就有糖油果子了,叫焦堆。
唐代著名的白话诗爱好者王梵志和尚有一句诗曾提到“贪他油煎堆,爱若菠萝蜜”,诗中的“油煎堆”便是今之糖油果子。
一串糖油果子,表面的糖油金红油亮,白芝麻稀疏地粘在上头,咬一口,外皮酥脆香甜,内里滋糯绵软,嘴唇上还沾上一抹糖油,抿抿嘴巴,甜丝丝的,这就是小娃儿所爱的味道,是老成都人记忆中难以抹去的小时候的滋味。
糖油果子是川西坝子传统民间糯米小吃,或者说是成都地区的一种传统美味小吃,历经千百年至今,成为集市庙会,灯会花会上小吃的绝对主角。“糖油果子三大炮,一红二白好热闹;糖油锅里滚几滚,咚咚三声打得跳。”这是儿时经常挂在嘴边的童谣。
范思岩笑着问这一红二白怎么说?
邹国良解释说这一红就是糖油果子,二白就是刚才吃的三大炮和凉粉。
范思岩拉着邹国良,回了酒店。实在是吃不动了,要不然一定要再把凉粉尝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