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最强太子
繁体版

第十三章 信(下)

    室内,角落里有一宫婢端坐抚琴,正中是书桌,桌上摆放着许多画笔颜料,一个身着朱色窄服的中年人伏在桌上作画。

    赵谌看着这个中年人,他就是赵谌的便宜祖父赵佶,此时正在画一幅花鸟画。

    后世有许多赵佶的作品流传下来,只是因为年代之故,多少失了真。

    看现场,赵谌心里面更震撼,可是他心里面不知说什么是好。

    这个便宜祖父不但开创了瘦金体和工笔花鸟画,并且出道即巅峰,后世那么多书画大家,也有不少人临募瘦金体,画工笔花鸟画,但无一人能超越赵佶。

    不但书画,诗词歌赋、棋琴印章上都有着不菲的造诣,并且能骑善***通制茶制瓷,还是一个园艺大师,后世起点小说主角不开挂,作者都不敢这样写。

    “可谓是无所不能,唯独不会做皇帝。”

    赵谌叹了一口气,又看向窗帘外。

    帘外……没有雨,晴空万里,一个难得的好天气。也不是无限江山,但有山,山虽不高,上有许多奇花异草,也有水,水虽不深,碧水潺潺,上有许多亭台楼阁,壮阔秀丽。

    当然,这个潺潺的雨快来了,无限江山也快近了。

    赵谌转过头,又看向室内。

    桌角上还摆着一个香炉,里面插着三根红香,正在袅袅燃烧,虽香却不刺鼻,清雅而隽永。

    “可能就是所谓的龙涎香吧。”

    “不但香,听说自己这个便宜祖父喜欢用龙涎香做成香烛,每夜点上上百根烧亮,仅是烧香,一年就不知增加多少用度。”

    良久,赵佶拿起画笔,醮了一点墨漆,在鸟眶里轻轻一点,画纸上那只大鸟便仿佛活了起来。

    他放下手中的画笔,先是对那个宫婢说道:“你先出去。”

    “是,圣上,”那个宫婢施了一个万福,走了出去。

    赵谌走上前:“孙儿叩见大父。”

    “你眼里还有朕这个大父!”

    用了朕,而不是“我”“吾”,说明他心中的暴怒。

    赵湛再次躬身施礼,人家是文艺中年,特在乎这个,不施不行。

    “大父,何来此言?”

    “你自己看看,”赵佶进了内室,从内室拿出一本奏疏,扔到赵谌面前。

    赵谌打开一看,是童贯写来的。

    先是说前线太平无事,让赵佶勿要被宵小困扰。

    重阳宴,赵佶下了两道诏书,第一道就是问童贯。

    童贯开头就给了答复。

    要命的是……宋朝也有密奏,关键童贯这次上疏可能抱着一些其他的想法,呈了一篇公开的奏疏,也就是先递到银台司,因为奏疏后面的内容,银台司又将这篇奏疏递到了中书,几个宰相看后不敢怠慢,交给通进司,由通进司递交到赵佶手里。

    也就是赵谌观看这篇奏疏时,这篇奏疏的内容已经开始在京城流传开来。

    当然,眼下它是没问题的,就包括朝堂上的大臣,最少有一半人以为赵谌是杞人忧天,不相信金人会南下。

    赵佶不是暴君,这些年反对海上之盟,说引虎驱狼的大臣不知道凡几,也未见他追究哪个大臣。

    让赵佶生气的是下面的内容。

    重阳宴后,赵谌还在琢磨。

    不急不行哪,离金人兵临开封城下只有三四个月时间了。

    随后就想到了河东。

    郭药师和常胜军还能被说成被宋朝驻燕山府的无能宋军生生逼成三姓家奴的,那么义胜军真是一群该死的白眼狼。

    金军西路军主将是完颜宗翰,这个宰相以前对宋朝态度比较友好,只是宋朝收留张觉、招降天祚帝,加上宋军数败,又看到宋朝君臣昏庸,态度才变得强硬起来。

    实际上东路军主将二皇子完颜宗望以前对宋朝态度更友好,都是因为宋朝种种作为,最后才变成了主战派。

    其实说到底,就是两次北上惨败,才使得金人产生了更大的野望。

    因此往深层分析,得有耶律大石的因素,得有种师道的因素。

    西路金军来到朔州城下,朔州守将孙翊是一位既忠诚又有勇气的官员,面对着庞大的金军,主动出城作战。就在他浴血奋战之时,城内的义胜军忽然开城投降。

    义胜军就是宋朝收编的山后九州的辽国降军,宋朝不但给予了厚待高薪,其装备精良让郭药师都感到艳羡。

    让赵谌叹息的是这支军队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汉人……

    孙翊没法打了,只好逃向太原。

    随后武州义胜军又再次开门投降,金军来到雁门关下。

    雁门关易守难攻,但用不着强攻雁门关,因为有黄嵬山。

    宋朝拿下北汉后,等于继承了北汉的疆域,北达古长城外、偏门关一带。岐沟关惨败,潘美带着西路宋军撤回,因为武朔一带位于平坦的大同谷地,无险可守。潘美只好将防线南撤到雁门关,雁门关位于云中山脉和恒山山脉交汇处,西边就是吕梁山,不过这两大山系之间还有不少零碎的山脉丘陵。

    借助这个地势,潘美布置了一系列防线,想南下,请攀山越岭吧。下了战马,辽军还能有多少战斗力?于是在土墱寨被张齐贤率两千厢军打向抱头鼠窜。

    然后到了熙年七年,宋朝遇到了百年罕见的旱灾,主力军队又分布于熙河前线,契丹以分水岭(桑干河和汾水的分水岭)为借口,乘机勒索了河东七百里,以黄嵬山天池为界。

    七百里是方圆七百里,实际面积不大,几乎全是贫瘠的山区,但在雁门关西边挖出了一个大窟窿。

    王安石迫于形势需要,同意了契丹的无理要求,并且说了一句话:将欲取之,必固予之。

    但不是王安石,也不是新党,许多旧党大佬同样同意了契丹人的勒索。

    自此以后,雁门关地位就不再那么重要了。

    金军来到雁门关下,未强攻雁门关,直接从黄嵬山一带,来到代州城下和崞县城外。

    面对金军,代州守将李嗣本和崞县守将李翼都选择了死守。

    一旦死守,只好强攻城池,强攻城池就意味着会产生大量伤亡,这是金人不愿意看到的。关于这一条,赵谌以前说过好几遍了,完颜部只是女真的一个分支,不能代表着所有的女真人,况且东北也不只是女真人。

    其核心力量还是原有的完颜部,顶多加上从完颜部到黄龙府一带的女真人。

    一旦产生大量伤亡,金国统治必然不稳。

    就在金人头痛时,义胜军又来了,将李嗣本捉住,举城投降。金军押着李嗣本来到崞县城下劝降,被李翼用箭射走。

    崞县只是一个县城,驻军少,金人不愿意在这个小县城产生不必要的伤亡,于是放弃了崞县,继续南下。

    直到这时,河东宋军才反应过来,张孝纯一边下令王宗尹死守石岭关,一边派翼景率军北上支援。翼景贪生怕死,不愿意北上。张孝纯为了让翼景同意,下令耿守忠率八千义胜军增援。

    耿守忠在辽国时曾经与完颜宗翰交过手,至少出发时未有投降之意。

    其实早在去年,驻扎在德隆府的义胜军就开始了叛逃,王禀和耿守忠听闻后率军镇压,还是有三千人逃到金国那边。包括易州的义胜军首领韩民义因为与守臣章综有怨,率五百部下叛逃到了金营。

    这些人成了重要的带路党。

    不过那次镇压,也说明耿守忠是可用的。

    但来到石岭关,翼景忽然下达了一项命令,让义胜军顶在前面与金军作战,自己的军队布置在后方,理由就是万一义胜军投降金军,自己就危险了。

    耿守忠无言应对,毕竟北方几乎所有义胜军都反了水,于是说自己的部下都是步卒,希望翼景拨出一部分骑兵配合。翼景虽不情愿,还是拨了一半骑兵。

    主将勾心斗角,义胜军看不起宋军,宋军不相信义胜军,这支骑军的到来,反而让耿守忠整个军队失控,无法节制。

    翼景听到消息后,一看大事不好,立即弃关逃跑。连翼景都逃跑了,更没办法打了,耿守忠便接手了石岭关,投降了金人。

    金军拿下石岭关,忻州守将贺权大开城门投降。崞县城内,义胜军首领导崔忠发动叛乱,引贼入城,李翼被俘殉难。于是短短十余天内,太原以北之地全面失守。

    金军来到太原城下,此时孙翊也聚拢了三千败兵,奉命来到太原城下。

    因为这三千败兵中也有义胜军,张孝纯为之前义胜军的叛变弄得杯弓蛇影,不敢开城门,对孙翊说,贼已经在近,不敢开门,观察可尽忠报国。

    孙翊哀求道,但恨兵少力乏。

    张孝纯不为所动,退无可退的孙翊只好率部下冲向数万金军,数千哀兵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

    就在此时,金军押着一群朔州城的妇孺老幼驱至阵前,孙翊部下来自朔州的义胜军立即于阵前哗变。孙翊难以阻止,单骑跃马杀向敌阵,却被叛军于身后偷袭,壮烈殉国。

    张孝纯和太原军民在城头上看到这一幕,每个人心中都产生了极大的震撼,追悔莫及的张孝纯和太原人爆发出惊人的能量,惨烈无比的太原保卫战拉开了序幕。

    义胜军的表演还没有结束,一部分溃败的义胜军逃到了平阳(汾阳),因为义胜军大规模地叛变,军中谣传宋朝准备杀光义胜军,首领刘嗣初问宇文时中。宇文时中说没有此事,并下令抓捕造谣者。但是刘嗣初还是发动了叛奕,占领平阳城,向金人投降。

    具体的细节赵谌不大清楚,但知道义胜军的“巨大功劳”。

    且看马扩的策对,防的就是河北,毕竟河北地势平坦,无险可守。

    再看河东,山多关多,并且边上就是陕西路,只要坚守一段时间,西军就会源源不断而来。

    若是没有这些义胜军的反水,河东局势不会那么快恶化的,于是赵谌写了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