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人生,从转到文科班开始
繁体版

第三十八章 姐姐的教导

    国庆节前,周飞收到了暑假后施诗的第一封信,信里说她选修了英语专业作为第二学位,接下来课多会很忙,没有那么多时间和周飞写信聊天了。

    末了问周飞是不是在写书,什么时候能写完?

    周飞回了信,说快的话要一年,慢的话要两三年。

    施诗迟迟才回了一封信,说:我等你,等你把书写完寄给我看。

    周飞心中惶恐,自己怎么就没有爱的冲动?难道是‘重活’一次的代价?可是平时还会做春梦在被子上绘地图啊。

    …………

    暑假的时候,六叔给他汇了八千块钱,说给他交学费,父亲打电话来的时候他说了,让父亲不用给他寄学费和伙食费了,父亲还是寄了两千块钱来,二姐和四妹一起寄了一千,他没有和家里人说赚到五万块的事。

    专业课讲到了中国近代史,中西交通史等课程,大学英语四级多数同学报名报考,周飞没随大流,独来独往地做他的文抄公和单身狗。

    意外地拿到一笔一等奖学金,有三千块钱之多,让周飞更加不敢放松专业课的学习,如果每年都有这笔奖学金拿,伙食费都不用愁了。

    大一是躁动的,对一切都新鲜,对爱情充满向往,往往容易放飞自我,有些人一直到毕业都收束不住,浑浑噩噩四年就过去;很多人到了大二会沉寂了下来,不再有太多的幻现,开始收心学习,准备英语、计算机等的考证,也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

    大二结束时,周飞没有挂科,但一个证书都没去考,写《雪中》花的时间比任何一门专业课的时间都多,已经从徐凤年三进江湖写到了第二次凉莽大战,总体写了近四分之三的章节,进度还是挺快的。

    周飞善写情感及武斗而不善宏大战争场面的描写,放假后在学校写了半个月,感觉心气浮躁,进度很慢,他觉得要放松一下,借了几本古代战争的书,背着今年五一在石牌电脑城花了几千块钱买的笔记本电脑回一趟老家,看望父亲、九姨,大伯,二姐一家还有四妹他们。

    阔别两年,不管是物还是人都有了变化,父亲的鬓角出现了白发,九姨本地话很顺溜了,两口子回到了老家簸箕湾村,和很多村民一样,在海边的沙滩边上搭了几间砖头石棉瓦房做起了游客的食宿生意。

    他们簸箕湾村有一段三四公里长的海摊,沙细水浅,海浪飞花,前几年每到夏秋,都有些市里的旅客来游泳玩耍,一些有头脑的村民就搭了些草房卖泳衣泳圈及矿泉水八宝粥,摆放几把遮阳伞让客人坐,但还没成气候。

    没想到从海湾的跨海大桥一开通,到簸箕湾村的双向四车道公路连接上,原本并无多少人问津的海滩竟然在短短两三年里成了旅游旺地,村民们一窝蜂地涌到海边,不是开旅舍就是开饭馆,没本钱的也摆几把太阳伞,或占个地方提供淡水冲澡,暑假期间远至川贵之地都有游客而至,他们多数是要通过边城到YN旅游顺路来的。

    父亲和九姨也在沙滩岸上占了块地,因为去得晚,好位置都被占完了,只好在远离海滩的林下搭了几间砖房,石棉瓦顶,屋里就一张木床一把风扇,简陋得很,有一半钱是九姨卖掉金戒子换来的,YN北部省份的女人大都勤俭能吃苦,手上有了点钱习惯买金首饰。

    在家住了两天,周飞来到了边城。

    姐夫原来租的宵夜摊位被收了回去,在附近找了一家转让的门店,除了宵夜卖豆浆油条和粥,还和四妹合伙开了快餐店,提供中晚两餐,也没请人,四妹负责早上起来买菜洗菜,二姐临近中午起床帮炒菜,下午准备宵夜的豆浆油条和粥。

    快餐店是从年后接手的,半年做下来,除去店租也就是挣个辛苦钱,比打工强一些。

    “你上次打电话回来说,大哥和大嫂现在在羊城?”吃完了午饭,没什么客人,二姐坐下问他。

    “嗯,有一天周末,同学拉我到学校南门的布匹批发市场去逛,我也想亲眼看一下一些仿古代的麻、娟等面料做衣服的款式,好巧不巧就在一家布料店门口看到一个人正搬卸布料,我越看越像大哥,就上前喊了他一声,他听到愣住了。”

    “见着后大哥中午带我回附近的出租房,见到了大嫂,大嫂没有在布匹市场做工,而是在附近一个小医院食堂做事,他们都是年后从思县来羊城的,有老乡介绍在那里工作,五一的时候请我去吃了一顿饭,买了不少海鲜,大嫂的一个哥哥也在,还有两个老乡。”

    “哦,两个侄子侄女呢?”二姐问。

    “放在思县上学,没有带出羊城,羊城学费贵,一时间他们也供不起。”

    “你大哥和大嫂从结婚到现在回簸箕湾村的次数没超过五次,不知道以后怎么样,家里有什么事也指望不上他们。”二姐叹气道。

    “是,我也在外面,像去年爸爸摔伤,我也不知道,多亏二姐和四妹你们去海港把爸接到医院治疗,不然……。”

    “你在外面求学是身不由己,人家说男儿志在四方,你和我们不同,有我和你妹妹在海城,父亲有什么我们也能照顾到,你就不用担心。”

    是啊,像上辈子自己一直在羊城,父亲几次生病都是二姐和四妹在身边照顾,延医问药,他和大哥却在羊城为一日三餐奔波,父亲重男轻女,养两个儿子防老,却一个都没指望上,还是两个女儿尽孝。

    这辈子,怎样都活出个样子来,接父亲在身边,尽自己的孝心。

    “也就是五一吧,前两个月的事,申复骅带回了一个女朋友,到边城这里玩,也巧,让你妹妹碰上。”

    “嗯,他们逛国贸,刚好碰上,那个女孩子还是挺漂亮的,皮肤白,不像我们海边人皮肤都偏黑,听申复骅介绍说是邕城什么区的人,家里有很多果园。”二妹端了一碗饭过来吃,接二姐的话说道。

    “三弟,你今年也22了吧,在学校有没有关系好的女同学?”二姐含笑问。

    “关系好的倒有。”周飞也没说谎,和班里的程佳怡经常在图书馆碰头,大家同学,都好学深思,也走得近一些,但关系仅仅是同学。

    “大学里女孩子也很优秀吧,有机会找一个女朋友,以后也能相互扶持。”二姐含蓄地说。

    “姐,我懂,你放心,你弟弟我不愁找不到。”

    “那也是,以后找一个也是领工资的,不要像你姐你妹这种没文化,只能出汗做苦工的,拖累你一辈子。”

    “一个家里女主人什么脾气修养,学问工作,决定男人的事业前途,像你哥娶你大嫂这样的,会难一辈子。”

    周飞听了唯唯,不知怎么就想起了施诗。

    六月中的时候收到施诗的信,说她和同学报名参加了首届‘中国与东盟博览会’的志愿者选拔并被选上了,这个暑假会留在邕城参加培训不回家。

    如果施诗在边城,自己会不会约她见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