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闯王
繁体版

第135章 北上草原(一)

    长安才刚刚安定下来,李闯就在筹划拉拢南匈奴的计划了。

    兵贵神速,棋盘之上更是要抢占先机,李闯不知道洛阳里是否也有人会想到匈奴这股关外的力量,但他清楚,早一日能与匈奴达成约定,才能掌握主动。

    所以在与赵玉儿商议后的第二日,李闯就已经备好车马和行李——主要是一张长长的礼单,准备出发去往塞外草原。

    以自己的身份亲自拜访,才能显出诚意和重视,能为谈判多放上一枚筹码。

    至于安全问题,若是缩头缩尾,又何必踏上这条争霸天下的道路。

    儿女情长,更是要放到一边,江山未定之前,李闯也不急着寻找另一半,穿越来此不过是大半年的时间,这具身体或许还没满二十周岁,即便相对于他这个年纪的人,大都已经娶妻生子了。

    乾朝结婚和生育的年龄普遍较早,放在后世还属于未成年人就拜堂成亲,送入洞房了,李闯自然接受不了这种现下流行的思想,他和李文忠这么一大把年纪还没结婚,真是两朵奇葩。

    长安的宝库之中珍奇数不胜数,也不是一趟使节就能携带的东西,略带了千两的黄金作为礼物,怀揣着那份很长的礼单,李闯就踏上了前往萧关的道路。

    随行有一百多名骑兵,为首的是一名叫做姜炳帅的年轻校尉,负责此行的安全问题。

    不得不说,姜炳帅不愧他名字中的一个帅字,长得是玉树临风,很受小姑娘喜欢的那种,李闯之所以挑选他随行,一方面是这个年轻小伙子身手高强,另一方面就是此人长相俊朗,作为使节对外在的形象还是有点要求的,除此以外他还能说的一口匈奴语,真是一个人才。

    姜炳帅是北地人,经常与匈奴人打交道,听说草原女子风俗开放,像他这样的人是很吃得开,据他所说已经勾搭了不少。

    向导是长安城中的一支商队,常年来往在匈奴和中原之间,将中原的丝绸、铁器和茶叶等必需品送往匈奴,然后将草原上的皮革、羊毛和马匹等东西运往中原,在两地都有过硬的关系,李闯出使匈奴就需要依仗他们代为引见匈奴的左骨都侯。

    商队的掌柜是个身形肥胖的中年男子,姓杨字子岳,是弘农杨氏远方的一支。

    在世家大族之中,直系子弟多会被安排从政入仕,或者安插到军队之中,而旁系的子弟大都被打发去经商,管理族中的产业。

    在中原地区,有着弘农杨氏子弟照应,杨子岳做生意是风生水起,这在草原上来往一趟获利甚至达到十倍往上。

    而且在匈奴的地盘上,并没有贬低商人的做法,像那左大且渠伊屠智牙师,对杨子岳很是敬重,他那个部落的食盐、茶叶等生活必需品都是由商队不远千里运到草原之上,手握这么重要的资源,杨子岳自然会被待为上宾。

    现在就连李闯都要求助于他。

    当李闯传令邀请杨子岳过府拜访时,可把这位有名的大商人激动了许久,李闯的名字在整个关中地区如雷贯耳,若是同他搭上了联系,还怕以后不能横着走么?

    不过风险是与利益并存的,这一趟看似简单的出使路程却是波折重重。

    在杨子岳的嘴里,李闯了解到了南匈奴目前的形势。

    现在南匈奴的单于叫做呼揭单于,十年前从北匈奴中分裂出来,屯居于五原西部塞,后又徙于云中、美稷、朔方、定襄、雁门一带,其所统帅的数十个部落也被称作南匈奴。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匈奴是夏后氏之苗裔,所说的匈奴语同中原内地的语言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毕竟日本距离那么远都被影响了上千年,现在匈奴于乾朝近在咫尺,其中很多的文化都是来自于南方的中原地区。

    一路前行,自萧关出而至塞上,路上所见的景色越来越荒凉,与关中腹地不同,里边塞越近的地方,定居的居民越少,现在还没有到萧关,就已经明显感受到人烟稀少。

    连路过的城镇居民都不是很多,人口稠密的地区只有那么几个,首屈一指的便是关中,长安地处河上、渭南和中地三君的交界地带,皆是人口大郡,其次就是河南洛阳和太原,作为三京之二,其所拥有的底蕴和实力不言自明,在往后算的话就是南阳郡、南郡和陈郡这几个处于平原地带的大郡。

    尤其是南阳郡,是整个乾朝排名前五的大郡,李闯这才能依靠南阳一郡之地接连发动数场战争。

    北入萧关,这处险关凭借六盘山山脉的险峻地势,为关中西北的屏障。在六盘山的是山口依险而立,扼守自泾河方向进入关中的通道。

    关中西北方向的威胁主要来自陇西、河西及青藏高原上的游牧民族。萧关为关中抗击西北游牧民族进犯的前哨。

    走到这里,已经进入到了北地郡中,洛川红死后,镇守萧关的大将王成请求投降,李闯应允之后便派彭万里接受了此地。

    整个北地郡中并没有什么大的流寇,王成带领的三万士卒是北地郡唯一的防线,其他兵力早就被调走到函谷关或者长安,彭万里接手此地后,李闯又从关中补充了两万多人。

    由于北地面临边塞,常年受到匈奴南下的侵扰,民风也很是彪悍,不时有大队马贼出没,以当地官府的那点兵力根本无力维持治安。

    正是匈奴和中原之间繁盛的贸易滋生了这些以抢劫为生的马贼,北地郡地处边陲要塞之地,是到塞上草原的必经的几条路线之一,走到这里,普通的百姓已经是很少见了,来往的多半是有众多护卫的大型商队。

    一般的商队几乎都有数百人,像杨子岳这样的大商人,随身的护卫就有三百,比李闯的使节还要多,这一路上的吃喝就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但是与匈奴的交易能从其中赚到更多,养活一支数百人的商队不在话下,从江南收购的生丝转运到草原,价格翻了数十倍都不止,丝绸在匈奴之中是只有贵族才能穿得起的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