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秦
繁体版

第62章:传奇故事

    “徐氏一族真是满门义士啊!”

    “我听说秦人在攻下太康乡后,将徐氏男女亲戚,老幼妇孺尽数给杀了。只剩这徐家父子二人,还被带到城墙上特意斩首。唉,真是太惨了。”

    翌日,不管是阳夏的本地人,还是阳夏城外的上万大军,都在议论着徐氏的事情。

    为什么呢?

    因为这父子二人是阳夏右尉当着上万大军,在所有人的面前砍下脑袋的。

    那一幕看得城外上万楚人怒火澎湃,有许多人自会关注城墙上就义者的身份。

    据说阳夏右尉在听说义军都尉是吴广后,亲自带人前往太康乡擒拿吴广的家人。

    就在这危机关头,徐氏父子为了掩护吴广家人,立刻聚集家中僮仆、亲戚,并召集乡人揭竿而起,与右尉相战,最终落得满门皆斩的下场。

    他们的付出是有回报的,都尉的家人趁乱离去,并未被秦人抓住。

    这一切正是因为徐氏的牺牲啊。

    这般事迹听得许多人心生感动。

    更加传奇的内情,则是张婴等参与过首义的阳夏老卒说出来的。

    “徐氏兄弟中的老三徐庄是秦人走狗,当初在大泽乡徐庄与左尉勾结,意图阻挠都尉和将军举大事,最终被毋死君打杀。没想到有此杀弟之仇,徐山竟还能明晰大义,愿救都尉家人而亡,此等胸襟真是让吾等佩服啊!”

    “是呀,果真是一树结果,酸甜各异。徐氏中有徐庄这般狗彘之辈,也有徐山父子这样的义士,真是让人意想不到。”

    “依我看来,定是都尉的胸襟和魄力折服了徐氏父子,让他们倾家族之力也要护卫都尉家眷。连仇家之兄都甘愿为都尉效死,吾等还有何理由不为都尉奋战?”

    军中士卒私下吹牛可不会讲什么逻辑,自是哪里有趣就往哪里说,吹起牛来刹不住车。

    一顿吹嘘后甚至还编出一个徐氏一族倾慕吴广大义,抛下私人旧仇,甘愿牺牲全族性命也要救吴广家人的戏码。

    这让吴广哭笑不得。

    徐山父子真的倾慕自己吗?

    根据徐庄之前表现出来的态度,应该不是这样。

    吴广询问右尉斩杀徐氏父子时在场的县卒,了解到徐升死前还对着城外叫喊“季父”,便有些明白过来。

    看来这徐氏父子是误以为徐庄加入了义军,这才举兵反抗。

    闹来闹去,弄了个大乌龙。

    不过徐氏揭竿而起反抗秦人是事实,用满门老少的性命换吴氏家眷逃生也是事实,当着上万义军的面被秦人斩首也是事实。

    舆论都这样了,吴广便顺水推舟,让人将徐氏父子二人的尸首带下去厚葬。

    同时吴广觉得军中的传言对自己有利,并未阻止,反而将其作为宣传。

    很快徐氏父子申明大义,不顾私仇,牺牲全家性命来护佑吴氏家人的传奇故事就在整个阳夏县流传,引得无数人拍手叫好,闻之惊叹,皆呼徐氏高义。

    而这故事中最吸引人的部分,除了徐氏父子的大义行径外,自然是让人好奇吴广这个人到底有着什么样的魅力,竟然可以让自己的仇敌都被他折服,不惜赌上全族性命也要帮助吴广的家人。

    徐氏父子是义士,但他们已经死了。

    这个传奇故事所带来的关注与热度,最终都汇聚到了吴广的身上。

    “吴叔大义之名,我早已闻之,没想到他还能让仇敌钦服,舍命相助。此等人物,天下难有,我王三愿意相投!”

    “吴都尉能以大义感化仇敌,真乃世间英雄。我听说三晋有信陵君、平原君之辈,能收壮士之心,但彼辈若与吴都尉相比,怕也不过如此。如今吴都尉在县中招兵,吾等阳夏子弟,自当前往追随!”

    吴广本来在阳夏县就有些名头,而徐氏一族更用全族的性命,将吴广的名声往上推到了最高点。

    名声有了,好处自然就来了。

    对吴广来说,最大的利益就是数不清的阳夏子弟前来追随。

    住在县城的,附近乡里的,一個接一个的阳夏子弟来到此处向吴广投效。

    这让吴广想到徐氏父子时,不由暗叹。

    “生时助我亲眷脱离危险,死后还能帮我扬名,助我招揽阳夏子弟。”

    “这徐氏父子,好人啊!”

    感叹之后,吴广没有辜负徐氏一族的牺牲,利用这个机会大肆在阳夏招兵。

    一直到第三日,整个招兵的热度才逐渐退减。

    “禀都尉,我已将阳夏籍的子弟统计好了。加上之前跟随都尉的戍卒,阳夏子弟总共三千一百二十五人,其中刑徒隶臣九百三十七人,各大族子弟、僮仆一百五十三人,原秦人所命的县卒、吏员约二十八人,其余皆是青壮黔首。”

    前来军帐向吴广禀报的是一个手持简牍的青年男子。

    此人约二十五六,身高七尺八寸,生的方脸短须细眼浓眉,说话做事则一板一眼,向吴广禀报时甚至将数字精确到个位数上。

    吴广将手中的陈胜书信往案上一放,笑道:“阿云不愧是罗氏出身,这兵员管理和粮草计算之事素来为我头疼,如今我得阿云,真如服了一剂良药啊。”

    “都尉过誉了,云亦钦慕都尉久矣。今又蒙家族父老期待,为都尉效犬马之劳,云心中不胜欣喜。”

    罗云拱手向吴广一拜,姿态很是严谨。

    吴广呵呵一笑,又转头看向帐门处持戟而立的少年岳成,心头越发高兴。

    这次来阳夏,他的收获非常大。

    三千人的阳夏子弟兵,便是吴广日后纵横天下的资本。

    在对他的忠诚上远超葛婴、宋留那边人员来历驳杂的上万人。

    而且除了底层兵员,阳夏这边的大族豪强也对吴广有所表示,各派出家族子弟和府中僮仆前来跟随。

    这些豪强大族的子弟,基本都能识文断字,见识上也远非底层黔首所能比。

    这罗云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罗氏乃祝融氏之后,与楚同姓。在春秋时,罗国为楚所灭,一支庶脉流于阳夏,在此生根成长,便是阳夏罗氏的来历。

    既然是贵族之后,罗氏自有家族传承,谈吐修养,见识能力自然不俗。

    吴广见到罗云后,略微考校,便不胜欣喜。

    要知道义军增长迅猛,人员驳杂,其中大部分都是不识字的黔首、刑徒,冲锋陷阵或许能行,但要搞文事、搞后勤,那就不是一般人能胜任了。

    之前的义军后勤,吴广都是由铚县、谯县等地的豪强大族来负责。那些人虽然也有些能力,但对吴广缺乏忠心,甚至时有阳奉阴违的现象发生,算不得什么得力助手。

    吴广正为此感到头疼,此时阳夏大族派遣子弟来投,正好为他解决了这个问题。

    阳夏人对吴广的忠心度,远超其他郡县。

    吴广让罗云带着一批阳夏大族的子弟,负责军中的人员管理和后勤事项,作为基层军吏使用,可以让他能更有效的控制这支军队。

    而除了罗云这样的大族子弟外。

    岳成这样的轻侠少年来投,也让吴广多了一批能打的手下。

    岳成是阳夏少年中的佼佼者,年纪轻轻就敢带人袭杀阳夏右尉,武力胆魄远超其他人。

    如今吴广暂将他留在身边,作为侍从培养感情,并观察岳成的志向能力,日后或可作为手下的一员大将。

    “项羽有他的江东子弟,刘邦有他的沛县乡党,我吴广又何尝没有阳夏子弟的追随!”

    阳夏人的加入,让吴广对于未来多了一层信心。

    与此同时,率人前往太康乡的阿牛,也带回来了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