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极品暴君
繁体版

第五十章 灾起

    七月,应天突然爆发水灾。

    同年畿辅、山东、河南发生了旱灾。

    本年,大名、顺德、广平、保定、处州、太原、大同七府发生了饥荒。

    “混账东西!”

    朱祁镇瞬间怒了。

    内阁的几位官员直接跪拜道:“陛下息怒!”

    “息怒,哈哈!你们自己看看,这怎么让朕息怒!”朱祁镇愤怒的把奏章摔到曹鼐面前。

    曹鼐捡起来看后十分震惊,这种灾害他们居然隐瞒,甚至今天才说出来。

    朱祁镇是真的气炸了。

    昨天那群文人还在给自己吹天下太平,朱祁镇决定重用厂卫后,今天他们就告诉自己整个北方基本乱了!

    可真是巧合啊!

    这不是打自己脸是什么,他们这是想说自己失德,这是天罚,想让皇帝下罪己诏!

    朱祁镇记得原本的历史上景泰元年应天会有水灾

    景泰二年华北大旱,发生饥荒。

    景泰三年沙湾白马头决堤,决口长达七十余丈。

    农历八月,徐州、济宁之间,水灾发生,平地之上,水高一丈余,民众的房屋全部垮塌;南畿、河南、山东、陕西、吉安、袁州等地,都发生了大水灾。

    这个景泰朝前面完全就是多灾多难的时代,根本没有后世吹的那般好。整整七年,全是在爆发旱灾,水灾,还有蝗灾。

    百姓苦不堪言,甚至陕西发生易子而食的事情。

    那帮明吹还说景泰朝乃中兴,这尼玛中兴的年年灾害,得亏大明税收还有接近两千万一年,换成崇祯时代的税收,那样的大明迟早药丸!

    另外,让他更加头疼的是,这个时代的精英们会把天灾的频发归咎于皇帝的统治失德,进而借此煽动人心。

    现在代宗没了,自己这个叫门天子继续在位,那么这些锅一个不落的都要落在自己身上了!

    朱祁镇一想到接下来会发生的这些灾害也很是头疼。

    他得让将来的大明朝廷有足够的资本去应对这些动不动持续数年的大灾,乃至避免这样的大灾出现,毕竟蝗灾、瘟疫,很多时候就是一开始的旱灾解决不力才出现的。

    不然这锅还得自己背!

    “不行,朕不愿意背这锅!”

    因而朱祁镇迅速调令南方的石亨征集粮食,用以赈灾,同时东厂严密监控。

    又发命令给于谦,让他赶快进行两个宣抚司的巡抚,并吩咐给他说:“非常时刻,当用非常之法,今后凡大灾大战之区,朝廷派了赈灾安民钦差大臣去的区域,皆可暂行战时配给之令,一切人口、钱粮、六畜、房屋等皆当由钦差大臣强行分配,违令者,可先斩后奏!”

    这简直就是把于谦的地位拔到了巅峰,他现在本就有斩贪剑,又有全权调配的权利后,整个山西谁还敢和他叫板。

    那就是真的不珍惜自己的生命。

    朱祁镇对太监道:“看样子,对南方士绅的计划只能暂停,为防止大规模民变发生,让还未南下的大军立即转道陕西,并将于谦的奏报传递下,着户部立即给出调粮方案,以赈应天,山东等地水灾,另外,着兵部部推一名忝设侍郎来此地协助募兵,在兵部官员来之前,由暂张益兼兵部忝设右侍郎职,募兵赈灾。

    内阁即刻票拟,指定赈灾措施,尤其是水患之后必有旱灾,旱灾之后必有蝗灾,一切以民为本!”

    “臣等遵旨。”内阁的官员毫无意义。

    那么事情就这样办下去。

    讲道理,大宋那一套操作是真的秀。管你什么天灾的,全部拉去充军,一个厢军不够就来两个。

    这样一搞什么灾民乱民的通通没了,你们都是我大宋的正规军,吃皇粮,而民间也得到恢复,岂不你好我好大家好?

    可惜大明目前的社会是玩不起这种操作啊!

    不然朱某人一定会学习借鉴的。

    ……

    ……

    山西大同

    “两地已经发生灾情了啊!”

    于谦一大早醒来,惊讶的发现城外突然涌出来许多流民。

    之前是没有的。

    怎么会突然冒出来?

    等到皇帝的最新命令到了后,于谦这才恍然大悟。

    “这帮贪官污吏真该杀!”

    他最恨的就是这种官,为了一己之私竟然隐瞒灾情,到了今日才放出来告诉给皇帝,然后把流民聚拢驱赶至他县。

    这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流民叛乱,导致国家损失。

    这时候有人进来道:“大人,大同知府王大人派人送来请帖,请您去大同的醉雨楼有事商议。”

    醉雨楼?

    这是个什么玩意?

    看着于谦脸上的疑惑,那官吏小声说道:“大人,这醉雨楼就是……就是勾栏院啊!”

    “什么!?”

    于谦听后更是愤怒,如今已经大灾了,他们竟然还有心情去烟花场所。

    “走!去看看!”

    于谦带着怒气,官服都没穿就去了。

    王崇德这里已经带着大同府的大小官吏与士绅迎候在个楼牌等候于谦多时,等于谦出现后,行起了礼。

    “下官大同知府王崇德见过于钦差。”王崇德作揖说着,同样的,他只穿了一袭长衫,没穿官服。

    于谦忙免了这些人的礼,并立即询问他们旱灾的情况,问道:“大同的粥够几天的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