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颂
繁体版

第九十七章 兄长,你在那头还好么?

    仅仅一两个月的离家,却像是阔别已久。

    走在时常走的廊道上,李敢与府中的仆从管家们打着招呼,往母亲居处靠拢。

    “父亲主持韩将军的葬礼去了?”

    崔芸娘点头,“总归是多年的好友,你父亲受了他的恩惠,又与他有情谊,他即绝后,自是要帮忙着操持一番。”

    李敢讶异道:“绝后?”

    “是啊,韩大人他儿子也随他去了边塞,找匈奴人报仇,没成想把自己的命也搭上了。”

    李敢叹息,“祸不单行!”

    崔芸娘给李敢披了一件衣裳,絮叨道:“天冷了,你要多加件衣裳,到时候染上风寒也是你自己难受,多不值当。

    还有,说到韩大人的离世,为娘想到了你早逝的兄长,明儿个你让你爹陪着去趟墓前,烧几注香说几句心事,你俩一个闷在上林苑一个远赴边关,不知要几年才会放回来,现下有时间不如去墓前站站,以后便没这么好的机会了。”

    一想到兄长,李敢便一阵难受,虽说人死后不一定有阴曹地府容纳,但魂穿这种事都发生在他身上,对地府的阴灵问一声好也是正常的。

    李敢将披风拢紧,“还是娘亲对我好。”

    崔芸娘将李敢搂在怀中,“你是娘的心头肉,娘不对你好对谁好?

    你也十二岁了,记得要自己照顾自己,别像以前那样三天两头地“闭门思过”,多交些知心朋友,将来从军打仗总免不了赤裸相见,秘密少一些也好适应。”

    “唉,若是可能的话,敢儿情愿在娘亲身边待到老去。”

    崔芸娘白了他一眼,嫌气不过又捏了一把脸,“你看看你,又在说胡话,这种混吃等死的生活你也去想?你父亲这么大年纪了都不忘征战沙场,虽然他有瞎折腾的成分,但值当学习的地方也不少。”

    看来啃老族在什么时代都不受欢迎啊。

    李敢揉着被捏地有些疼的脸,“开玩笑的嘛……这么认真干啥……”

    渭城北原。

    秋风裹着细雨,稀稀拉拉地下着,整片原野都如同蒙上一层水雾。

    细雨中有一老一小在行走。

    “大兄的墓修过么?”

    斑白胡须抖动,李广抹去脸上水珠,“修过两次,这次去可以再修一次。”

    “我好像有一年没去过大兄墓前了。”

    “一年……时间过地有些快。”

    李敢眨巴眼睛,“是啊,一年又一年,也不知这十来年我是怎么度过的。”

    李广笑了笑,“你也就十来年可以追忆了,老子现在可就活了有一甲子多呢。”

    “大兄和父亲你去边塞去了多少年?”

    “七八年吧,记不清了,你大兄是个拼命的,大约你这个年纪过去,不知吃了多少苦头,就是人厚实了点,容易吃亏……”

    “父亲会经常想起大兄么?”

    李广脚步一顿,“亲生的,你说会不会想?”

    “我也会。”

    “快到了,翻过这座土丘。”

    “嗯。”

    ……

    战争是一曲雄壮的交响乐,不仅让将军们热血沸腾,也催动着春天的脚步。

    上林苑万千红紫的花草正郁郁菲菲、吐纳芬芳;渭沣灞浐春波潋滟、碧浪涣涣;九嵕南山岚浮翠绕、松柏蓊郁。

    刘彻双眼不眨地盯着前线的硝烟,也关注着“推恩制”的进程。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的春天,是让刘彻既兴奋又舒心的季节,卫青不断送来汉军大胜的消息,而“推恩制”也像一场骤风,席卷各诸侯国。

    在惊慌失措中,假借推恩的削藩之策终是降临,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阳谋在此刻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诸子的欢呼中,诸侯们痛苦地“割肉”,想着刘彻的狠辣,是钻心的恨意。

    那些平日里自以为是的诸侯王们顷刻间“分崩离析”,连一丝喘气的机会都没有,宗正寺每日递上的奏疏都是令人振奋的消息。

    非刘姓而封王者,天下共击之这条铁令依旧在运作,但曾经的荣光渐渐散去,徒留下一地哀嚎。

    不管诸侯们的上书有多密集,刘彻依旧不顾不听,该分的还是要分。

    河间国先后分为兹、旁光等十一个侯国。

    淄川国分为剧、怀昌等十六个侯国。

    赵国分为尉文、封斯等十三个侯国。

    城阳、广川、中山、济北、代、鲁、长沙、齐等诸侯国也都分为几个或十几个侯国。

    虽说“推恩制”要落到实处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毕竟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局。

    而随着诸侯国的分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也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

    这些侯国地位与县相当,王国析为侯国,朝廷直辖土地逐渐扩大,这就消除了分裂的危险。

    朝廷的诏书为诸侯国们的庶子们提供了索权分邑的尚方宝剑,他们折腾的结果就是将诸侯王们一个个架空,让诸侯国实力大减,徒有虚名。

    推行了十三年的新制,终于有了新突破,这使刘彻每每站在未央宫前殿北望渭河时,胸中就不时荡起汹涌的波浪。

    感到只有这个春天,才被他真正拥抱在怀中,此时此刻,胸中积郁的那口浊气才最终吐出。

    居高临下,长安的一切尽收眼底,这繁华的绵绣河山,看地是那么真切,被紧紧攥在手中。

    前几日,他刚举行了一年一度的藉田礼,在回来的路上,他特地到郑当时督建的渭渠工地上巡察。

    那渭渠也是个大工程,郑当时修的是热火朝天,就差亲自下地干活了。

    郑当时闻听皇帝来巡察,连忙过去接待,当时便禀奏道:“在公孙弘大人的协助下,京畿各县投入十多万劳力,抛开天气原因,并没有什么大的干扰。

    工程进度很快,如果不出意外,一两年内就可以贯通。”

    这又是让他振奋的好消息。

    关中的富庶事关朝廷的稳定,刘彻觉得郑当时虽然年龄大了些,但就恪尽职守这一点来说,一点也不比韩安国差。

    不过,他最关心的还是主父偃的行程,他向包桑问道:“有主父偃的奏章么?”

    “陛下,还没有。”

    “一旦有了他的消息,立即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