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的印记
繁体版

03新的情况出现了

    很多人干出来的很多事之所以能成功看起来很简单,那就是坚持下来;但是更多的人知道这个道理,却无恒心坚持下去。

    唐兔背诵《道德经》和《千字文》也是这种情况,最初的阶段每天三次的背诵雷打不动。

    三岁的唐兔在刚开始背经文的时候,经常默背完一遍,精力就不够用了,咬牙坚持下来就困得不行了,这也意外的成为了唐兔保持睡眠的良方,但是心中有目标,动力就十足。

    天天吃肉不但会变胖还会看到肉就犯恶心,唐兔反复默背了两个月后就快坚持不下去了。这也是成年人的心理在作祟,在花花世界里走了一圈的人很难能闲下来长久的专注于一件事。

    于是唐兔跟自己妥协了,想着折中一下,就将中午的背诵取消了,变成早晚一次。即使缩减了量,到1991年的农忙时节的时候,唐兔背诵《道德经》和《千字文》已经快一千遍了。

    唐兔努力的背诵《道德经》和《千字文》,除了想将上一世强大的记忆力开发出来外,其实心里还是有些幻想的:从小受武侠电影熏陶,稍大后又天天看武侠小说,上大学后又开始看仙侠小说和奇幻小说,长久以来唐兔心底对中国武术还是有些许期许的。唐兔在大学学习期间,体育课上还专门选择了太极拳和散打作为课程内容,其实就是想试试自己是不是练武奇才。结果发现虽然自己出生在农村,从小就在田地里到处跑理应身体素质不错,但是自高中以来没有足够的锻炼已经让唐兔的身体快变成废材了。经历两年的大学学习唐兔也没有把太极拳练出什么东西来后,就没有再继续练拳的事了。直到后来在单位进行体能达标的时候,因为人到中年了,单位的体能测评项目中有太极拳这一项目,唐兔就又把太极拳给学上了,为了达标倒是把套路动作练得挺熟练。当然无论是大学期间还是中年阶段的唐兔学的都是最基础的二十四式太极拳,那些其他家的太极拳因为不考核,唐兔也就没有去接触过。

    这一世唐兔对于《道德经》这篇道家的绝对经典经文与太极拳配合起来还是很有些想法的,他期盼着两者结合后能产生出一些变化,例如内力这种中华武功的精髓。都说练武要赶早,因此,唐兔始终坚定的背诵着《道德经》,时不时还偷摸着边背诵边比划太极拳,各种各样的方式尝试了小半年,已经过了道家所说的“百日筑基”了,经文背得也快吐了,但是没有在身体里产生一丝丝不一样的小东西,反倒是产生了成年人的厌烦心理。

    唐兔心底对重生伴随有金手指的幻想也基本是破灭了,也逐渐的认命了,准备安安稳稳的按照上一世的进程来过完这一世。

    农历三月底,国历的五月初,又到了一年的割麦季节,缺少劳动力的家里请了几个亲戚来帮忙割麦子,这个时候恰好是一岁半的唐蛇断奶水的阶段。上一世为了给唐蛇断奶水,在割麦的时候还闹出过一个小故事:断奶这段时间里唐蛇都是由唐奶奶带着睡觉,早中晚唐妈都是避着唐蛇吃饭,尤其是唐蛇吃饭的时候千万不能让唐妈出现,不然唐蛇就要吵着喝奶,断奶也就会宣告失败。

    上一世在割麦的那天中午,唐奶奶把饭菜都做好了后,就让唐兔去叫唐爷爷和帮忙的亲戚从地里回来吃饭,然后再给唐妈把饭菜送到地里去。唐兔在这个时候,鬼事神差的喊了句“妈吃饭了”。唐蛇一听这话顿时就不干了,哭喊着要找唐妈喝奶水,虽然后面被唐奶奶给哄好了,唐兔也没有免了一顿训。

    割麦这一天呼然而至,在中午的时候,当奶奶再次让唐兔去叫在地里忙碌的大人们回家吃饭时,唐兔的这段记忆突然复苏了。上一世的记忆已经模糊,其中的折腾情形早已淡忘,这一世唐兔准备遵循命运的安排,好好的再次享受一下这个过程。

    当唐兔牵着唐蛇站在门口准备张开口喊出“妈,回来吃饭了”这句话时,看到隔壁村本家的一个爷爷和一个头缠白布并拖着长长白布尾巴的中年男子走到了门前的小路上。

    唐兔一看这情况就知道是来找爷爷的,必然是中年男子的家中有老人老去了,思及此,作弄之心一下就去了。于是带着弟弟转身进屋给奶奶说“有个戴白布的走到外面的路上了”。奶奶马上出来把跪礼先接了,并把两个人接进街檐上坐下,然后就让唐兔赶紧去通知地里的爷爷和亲戚们回来。

    二十世纪九十时年代的蜀省农村,火化还没有强行推行下来,老人老去后一般都还是选择土葬,这个时候就会伴有一大堆的民间习俗行为。当老人老去后,一般有几个流程:首先是报丧通知亲戚,接着请端公选坟地做道场,然后出殡下葬烧灵房子,最后就是过头七了。具体怎么操作也不描述了,内容很多涉嫌骗字数了。

    从唐爷爷和本家爷爷的谈话中,唐兔获悉,这次老去的是中年男子九十多岁的奶奶,也是本家现存辈分最高的老祖宗奶奶,唐爷爷都得喊声“奶奶”了,唐兔得喊高祖奶奶。他们过来是让唐爷爷去宗祠商量怎么办高祖奶奶的身后事,宗祠不在土龙村而是在隔壁的银钩村,唐兔他们这个村落就是从那边开枝散叶搬出来形成的。

    唐爷爷在晚饭后才回到家里,他说族里的意思是要做七天的水陆大道场,由唐爷爷来主持,有很多事情要操作,也要准备很多物件,地里的活路就没法顾及了。也幸好地里的麦子已经在今天全给收上树了(把带杆麦子卡在柏树上进行风干以便于后面脱粒,也为了防雨——家中是没法存放大量未脱粒的带杆麦子的),翻地只能靠唐妈了,慢一点晚几天应该问题不大,毕竟后面种红薯苗也得等下雨天才行。

    在唐兔的记忆中只在本村的一个老人去世的时候见过一次水陆大道场,那个时候唐兔都十多岁了,这回的水陆大道场估计是因为当时年龄太小在记忆中没有留下印象。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这天到了高祖奶奶出殡的头天,也是水陆道场的最后一天,此时水陆道场的最精彩部分也到来了。唐爷爷需要在天完全暗下来后爬上七八张方桌叠起来的高台上,在地面几个端公术士的配合下,边敲锣边反复诵唱经文至晚上十一、二点。在没有电视的年代里这是难得的精彩节目了,所以当天晚上村子周围的人都会去看,也算给老人最后的送别。

    对于经历过二十一世纪电影特效的熏陶和电视节目中各种高难度杂技洗礼后的唐兔来说,他对唐爷爷在高台上的行为除了担心没有其他兴趣,只因为奶奶和唐妈都在观看回不了家,不然唐兔早就吵着回家了。百无聊赖的唐兔只好给自己找兴趣,凭着锻炼出来的记忆力,唐兔开始跟着爷爷背诵经文了,在爷爷诵唱第三遍的时候,唐兔基本上就把内容给记住了。

    心底跟着爷爷诵唱时,唐兔突然福至心灵:《道德经》配合太极拳没有产生所谓的内力,会不会是因为干扁的背诵经文的缘故,如果带着腔调的背诵再配上太极拳保不定就有反应了,毕竟一直有传言练拳必须先学拳经一说。拳经是什么?是技巧是打拳的呼吸之法。可是《道德经》该怎么吟唱,腔调是怎么样的,该怎么呼吸,唐兔是不可能知道的,当下只能拿爷爷诵唱的经文来配合太极拳试试了。如果这样也不行,唐兔觉得武侠的心思也就该完全熄灭了。当然今晚是没有机会尝试了,只能先把经文的吟唱腔调完全记住背牢,改天抽空再来尝试。

    一下子来了兴趣的唐兔立马就有了精神,认真的在心底跟着爷爷诵唱起经文起来。也幸亏爷爷反复吟唱的经文也就那么三、四篇的样子,唐兔几个小时下来全给熟背下来了。

    第二天,唐兔先在心底梳理爷爷的经文,通过从腔调和内容连贯性上分析,大概就是三篇经文,趁着家里人上地里干活或者带唐蛇外出的时机,唐兔开始一一尝试着边吟唱经文边打太极拳。唐兔怕有疏漏不敢把三篇经文分开了与太极拳一一配合,而是按照唐爷爷的顺序反复吟唱反复的打太极拳。唐兔也知道事情不可能一簇而就,计划再坚持一个“百日筑基”的时间,如果身体没有产生反应,那就放弃这最后的期望。

    惊喜就是这样突然间就到来了,应了“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的老话,唐兔在重新练拳的第十天,就发现太极拳招式展开后,在脚底隐隐约约间产生了一丝热感,然后这丝热感随着太极拳的招式慢慢的布满了全身。唐兔不知道这是因为运动而出现的正常发热还是真的产生了内力,只得坚持一遍遍的打拳,但是几遍下来总共一个小时的不间断的运动,对于四岁的孩子来说运动总量还是很大的了。

    练太极拳把唐兔累得气喘吁吁,唐兔带着激动的心情开始休息,心里活动也就展开了:经文诵唱与太极拳配合好像有反应,具体的还得重新进行检验,毕竟连着几篇经文反复的打太极拳确实太累,热感是累出来的错误感觉还是内力还不是个定数。唐兔想及此按下了心中的激动,待身体完全恢复后再找时间开始针对三篇经文进行一一尝试,每个经文打一遍休息好了再打一遍,接着休息然后再来一遍,总共三遍。这样一尝试,唐兔心情真的激动起来了,有反应,真的有反应!

    仅有一篇以“尔时,救苦天尊”开头的经文的诵唱与太极拳配合起来有了反应。打拳的时候身体的反应并不像小说里那样小腹部位有微热的感觉,而是在太极拳打起时从脚底开始有微热的感觉,然后慢慢往全身覆盖而去,然后随着太极拳的结束,微热也会慢慢的消散掉。不过这个时候的热感太微弱了,稍不注意就会忽略掉。

    唐兔的心情难以平静下来,这一年多来唐兔各种摸索,心底对重生仍然有很大的难以接受,总想在生活中找出不合理的地方,来破灭这个长长的梦。

    虽然最后被迫接受了重生这个事实,但是又总幻想能像小说里一样有系统或者辅助类的装逼神器伴身,毕竟重生都发生了,再有点神异的东西也不会让人意外。结果另一番探索也是一无所获,然后本以为这一世将如上一世一样平淡的度过,哪里想到突然间内力要伴身了,想着以后脚踢南北,拳打东西,唐兔安稳的心突然就起了波澜。

    唐兔本想趁着心气劲,再打几遍拳,结果带着唐蛇出门的奶奶回家准备做晚饭了,唐兔也只好熄下心中的心气,重新披上幼儿的外皮,带着唐蛇在屋前玩耍起来。

    无法练拳的唐兔只好在心底分析内力产生的原理,以期能够找到更合理的解释,毕竟经文配24式太极拳有很大的漏洞存在。那就是,经文至少是民国以前就存在的,而24式太极拳则是建国后整理出来、化繁为简的东西。24式太极拳是删减过的东西,按理是与经文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协调的地方的,然后在实际结合上却没有不适,热感从诵唱开始就随着太极拳动作的展开而产生了,这多少让人难以理解。

    唐兔简单的分析就是:二者能配合起反应的可能的原因是两者都是道家的产物,在遥远的古代,道家的人物就发现一定规律的吟唱会引起身体的共振,身体素质在通过共振后会获得一定的提高,而特定的动作会放大这种共振,所以就产生了拳法配合道经来开发身体的方法。但是因为古人“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思想和社会动乱等原因,让这些方法传承到现在或消失或者被隐藏在少数人知晓的范围内,毕竟云腾为了练太极拜了八个师傅,还请了个太极拳宗师当保镖。24式太极拳虽然是近代的产物,但是所有的动作却是古老就存在的。端公吟唱的经文也同属道家一脉,而且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在蜀地传教到老,其儿孙在蜀地也教出了无数的弟子,直到四世孙张盛的时候才回迁龙虎山;端公虽说有巫术传承的痕迹但是经文却全是道家和佛家的经文,经文里面藏了私货也是说得通的。诵唱的经文与太极拳配合产生热感,也足以说明端公其实是传承了道家精髓而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