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企生涯
繁体版

第一章 毕业季,人才市场碰运气

    一、背景

    记忆回到那遥远的1996年底,1997年初,大四的上学期期未,专业课基本已经学完,准备复习考试。考试固然重要,大学是60分万岁,大部分的学生正常都是能够及格毕业的。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机械学院学生以男生为主,读机械学院的女生往往长得有点“不堪入目”。我所在的制冷专业,35名学生中只有2名女生,且被同学们亲切的取了外号,一副扑克牌中的“大鬼”“小鬼”。光听外号可想的是他们长得怎么样了。

    二十出头的男生有的是精力,荷尔蒙过剩,但大部分人又没有机会谈恋爱,连女孩手都没摸过,只能看着宿舍墙上贴的女明星海报而意淫。除了上课和偶尔逃课,有时装模作样的去图书馆晚自修,偷瞄美女。更多的时间只能是运动场挥洒汗水,踢球、打球,消耗多余的荷尔蒙。然后周末在宿舍通宵打拖拉机(大小鬼的外号就是打拖拉机的时候被人起的),或者某个人在宿舍叫一声,喝啤酒去喽,几个人就楼下的小店,一包花生,几瓶啤酒,从球赛到美女,从巴乔到罗马里奥,从李嘉欣、周慧敏到钟楚红,或者八卦,亦或畅想未来,胡聊胡嗨又一个晚上。

    快要毕业的学生更多的是要准备找工作事宜。从快乐的舒适区到来知的人生所新阶段,既忐忑又紧张,既有压力又觉得兴奋,既单纯而又充满了未来的幻想。

    在那个大学生还能包分配的年代,来自珠三角生源的学生,一般不用着急,要么毕业后政府会给他们安排比较好的工作单位,要么家里的条件都会比较好,可以回去继承家族事业,或者家里已经帮他们安排好了工作。原来这其他地方的生源,相对家里经济比较落后,大多数希望在毕业之前,能够在珠三角经济较好的地方找到接收的单位,这样不用被学校把档案打回原籍,在当地就业。

    作为来自粤北山区的我,虽然家里在县城也算是小康之家,家里还是希望能够跳出这个小县城去大城市发展。用母亲的话说就是可以让我和我的下一代生活的更好。所以像我这类学生都随时关注各地的招聘会消息,准备着找工作的未知之旅。也算是人生开始了独立的历程。

    找工作也要做些准备,除了复印学校的推荐表成绩单之外,有人买了西装领带(尽管穿着龙袍也有点不像太子),更重要的是为了方便联络,大家都要花了好几百块钱去配一个BB机(现在想想一个BB机初装费要好几百,月费要好几十,对于当年每个月的生活费只有三四百块钱的学生而言,却是一个很奢侈的投资了)。

    12月底,在学生就传开了,南方日报登记了一则新闻,深圳人事局公开宣布,1997年深圳计划接收一万名应届毕业生,将于97年一月在深圳人才大市场举行公开招聘会,欢迎全国优秀的毕业生落户深圳。家里人也怕我不知道这个消息,专门打电话来告诉我要去深圳碰运气。

    二、去深圳

    深圳的人才招聘会,记得是在97年的1月初。因为以前回家挤火车挤怕了,很难买得到票。所以提前去东站买车票,买了票才知道广州去深圳的票随时来买都有,即买即走。当然,因为票价贵。当时广州去深圳的票价有两种,一是单程45块,要2个半小时,二是单程75,一个小时就到了。票价已经充分体现了什么叫时间就是金钱。

    对于当时手头只有几百块钱的我,很自然去程买了便宜票。三天后的回程给自己找了个借口,说因为明天要考试,要早点回去复习,狠心买了一张贵的票,体验了一把当时高速火车的感觉。

    父亲在深圳有要好的战友,所以让我去他战友家暂住。父母不放心也一同来到深圳陪我找工作。

    当时深圳也被称为小香港,除了香港人多,物价也是接近香港。住酒店享币很贵,当时也没敢去问。所以我们一家人都挤在父亲战友的家里。好在大家都是农村出来对这种事情也习以为常,不像现代的都市人,会那么介意别人来家里住。

    去到我才知道家里很重视支持深圳的机会,因为应届大学生毕业可以直接落户深圳。那个年代很多人想尽各种办法来搞的深圳户口,据说黑市价可以值20万。20万当时对我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三、人才市场碰运气

    当年深圳毕业生招聘会共三天,大部分人都是第1天就带着资料赶过去。在往人才市场走的路上,看到很多像我一样,父母带着一个年轻人,或者一帮大学生拿着个包往一个方向走,都知道是同路人。

    去到看到各个单位招聘的布告栏,才明白制冷这个专业是多么的“冷”。一共只有两三个单位招这个专业,而且人数也不多。光我们班就来了好几个,又加上其他学校的感觉竞争很激烈。想起当初我们入学的时候,系主任说我们这个专业是广东省第1届的本科生,以后找工作会很好找,但在这个人才市场上发现有很多学校有这个专业的本科生,而且名气来头还不小,刚到人才市场的感觉就有点像掉进了冰窟窿。而热门的专业计算机,每一个单位都会招,感觉就会就业范围大去了。而在逛人才市场当中,经常看到有些单位贴了个告示,如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某某某,已被我单位录取,请尽快带齐资料来签约。真是羡煞旁人。

    既然来了,自然每个单位都尽可能投资料碰运气。招对口专业就那么几家单位,第一家投的是中电,也许我是属于投标比较早的人,那个招聘官还认真看了我的资料,问了一些问题。当时感觉还有点戏,但他后来收集了所有这个专业的人相关的资料,投递人也挺多。一开始还告诉我们下午再来等消息,结果我们等到下午,招聘官却没有来,然后有人告诉我们这个岗位已经招满了。顿时感觉很失落,第1个希望就没了。工作多年以后,想起当时这个场景,才明白招聘官过来的收表只是走走形式,他想招的人已经内定了。

    记得还有一家教这个专业的是深深冷,但在人才市场等了三天,也没等到这家公司的招聘人员来收表,似乎人家连形式也不愿意走。

    机会好像只剩下深石化这一家公司了,等了两天石化集团的人却一直说招这个专业的人还没来。

    四、改变人生的的瞬间

    石化集团作为大公司,下属自然有很多公司。所以到了第3天,这个专业的人基本都在石化集团的摊位前翘首以待。

    “来了来了”,石化集团工作人员把一行三人带了进来,一名穿西装的中年男子应该是负责人,他还没做下来,一帮人便蜂涌而上,争先恐后的把表递到他面前。现在回想起来,改变人生的机遇往往就在一瞬间。这是递表投资料,前后不过半个小时。却为我打开了外企的职业生涯之门。

    “不急,排队,一个个来。”声音不大,却清晰有力。一个个地收我们的资料,问哪个学校,什么专业。然后一边看一边说:“又是白纸一张,没有经验的。”

    我隔着不远,大胆插了一句:“我们都是应届毕业生,希望您能给我们机会。您当初也经历过这个阶段,也是有人带你入门的吧!”

    “我当初……”那人微笑地摇了摇到,没再说什么,继续收资料。直到后来F部长把我们招了进去,成为我们的上司,喝酒的时候聊起来,他大学毕业那一年,分配到了不好的单位,天天值夜班,看冷库,后来才南下深圳。所以他摇摇头说“我当初”三个字,也许是想起了年轻时的那种场景。

    F筛选我们这帮人的资料,把当面聊过,学校合适,专业对口的资料收专门收了起来。然后说大家回去吧,他这次要找10个大学生,有合适的他会通知来进行面试。我看到我的资料在他收起来的那堆,感觉充满了希望。

    在这当中有个插曲,在F收资料的时候,有个人挤了进来,拍了拍他的肩膀,给他一份资料。然后指着旁边一个人说:“这是我兄弟。”居然有当众走后门的,看来这个人跟F也不算太熟。F拿着他递过来的资料,上下打量的这个人和他旁边的人,问了一下什么学校什么专业的。我隐约听到是工学院机械专业的,明显不对口。但F还是把他资料收了。

    在人才市场逛到第3天的下午,也盲目的尽可能投递更多的单位。知道人才市场变得冷清,才坐公交到火车站回广州,第2天还要考试。也因为借口要考试,要更多时间复习,所以狠心的给自己买了70块钱一个小时就能回到广州的快车。

    再坐公交到深圳火车站的路上,看到街上人群如织,两旁高楼林立。深南红岭路口的小平像,慈祥微笑地看着这个城市的日益发展。当时的地标地王大厦也建得差不多了,高耸入云,似乎展示着这个城市的野心。我是第1次见识了这个大城市的繁华,是否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却有感觉前途茫茫,不停的问,自己幼小的翅膀能否翱翔在深圳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