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单位那点事
繁体版

第七章 大抵知心有庭树,婷婷一如你风致

    说说施工单位的离职效应。

    施工单位离职,尤其是在一个项目上的兄弟们在一个项目做完之后去了别的项目,在项目与项目之间产生的不同使得一个人很容易因为这种不同产生离职的想法。

    离职效应这个概念在什么用人单位都是适用的,人是群集动物,一个人长期自己生活的话,段时间会很爽,什么都无忧无虑,也不用担心自己做什么决定会因为别人的建议而矛盾,总之一个人的时候,短时间内真的是很无忧无虑,不过长时间一个人的话就会变的失去沟通能力,具有人属性的个体单位都需要群居沟通,形成情感培养,施工单位更是如此。

    我们雄安项目一共是10个一起到雄安的同事,我是2021年三月份到广州项目工作的,然后就是因为不满意公司现行的制度,于五月份提出离职,在我离职后的一个月内,有一位和我一起到雄安的研究生同事同样离职了,在我们离职后的同样的一个月内,次年入职的两位小师弟也离职了,九月份雄安项目的一个同事同样也提出了离职,十月份又有一个同事问了我关于离职的资料准备和其他相关的事情,事实就是这样,在一个群体中,只要有一个人打破了常规,剩下的举棋不定的人一定会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完成自己内心的想法,这就是施工单位内的离职效应。

    施工单位上的一个项目本就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社交环境,由于钢结构项目的体量对比主体施工队伍来说比较小,所以钢结构项目的人员配备对比主体施工队伍来说是比较少的,向下渗透的话,项目上的人员对于施工现场的业务水平也参差不齐,一个项目上的标准配置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了,一个项目经理,一个稍微工作年限长点的生产老师傅,在加上一个新学生就构成了一个项目的人员配置。

    钢结构项目人员总数少,一个管理人员身兼多职这种情况在一个项目上是很常见的,一个人负责几个板块也是很常见的,项目经理掌握全局,生产经理负责现场的施工进度,在加上小事琐事就交给新来的新学生就可以把一个项目做下来了,就是因为钢结构项目这样的配置造成了做项目的人员在日常交流和感情上是很亲密的。

    雄安项目上的十几个新来的兄弟在雄安项目做完之后都慢慢的被分配到其他的项目上了,我是在做完北京的项目被公司分配至华南之后,到了广州的项目才提出离职的,在我提出离职前的一个月内我是对于我离职的消息封存的相当的严密的,以致于我在离职后的一个多星期内才慢慢的有原来公司的同事问我怎么离职了,我也是告诉广州项目的同事说离职这个事情暂时替我先保密,我不想在事情还没有完成之前就走漏了风声,项目上的同事也答应我替我保密。

    可就算是这样还是有人知道了我要离职的消息。

    三月份到了的项目,四月份中旬准备提出离职,正式提出离职是四月二十号,那会也接到了新公司的offer,面试因为疫情和距离的原因也导致了我只能线上面试,和现在公司部门经理在电话中聊了聊待遇和工作内容等相关的情况,没什么问题之后就决定入职了,20号收到了公司发给我的offer,然后就是和现在项目的项目经理谈了谈心,表达了一下我对于现在情况目前的看法,我知道我不适合施工单位,我也不会在施工单位继续做下去,所以,趁着现在我还有对于职业发展的一点规划,我想在我还能折腾的年纪里多折腾一下,不想在施工单位现在的这个环境下一直干下去,直到把自己的精神劲头磨灭,那样就真的没有希望了。

    项目经理也没有为难我,听完我的理由之后就在我的离职申请上签字了,后来就是走离职流程走了很长的时间,经理部的离职流程走了估计三四天,然后就是走分公司的离职流程,走离职流程的目的就是为了拿到自己的离职证明,离职证明这个东西还是要看自己的新公司要不要这个东西,要的话还是要和自己原来的老公司请求开具自己的离职证明,其他的东西如果可以的话是可以酌情协商的。

    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要让自己的社保断缴,我最开始的时候对这个事情毫不在意,后来还是公司老同事跟我说完了社保断缴的严重性之后,我才想方设法的保证在一定期限内将自己的社保续缴,保证自己的社保是连续缴纳的。

    在我离职之后,我们项目上的一位研究生同事也跟着我一起离职了,只是他离职的时候还有很多东西是不确定的,比如:自己想不想离职,离职之后想要干什么都是不确定的,同事就咨询了一下我的意见,其实相对于同事来说,我在离职这件事上的经验确实是有的借鉴。

    我自己在离职的时候经历的心理斗争不亚于自己高中时从重点班转到普通版那会自己心里所做的斗争,最终在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双重因素的作用下还是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选择了离职,在确定离职之后就着手准备新公司所需要的入职资料了,新公司的入职资料具体还要根据不同公司所需要的具体资料来准备。

    离职效应还要根据不同性质的公司来看,不同性质的公司离职带来的效应是不尽相同的,在国企里面,离职效应这个概念是不存在的,但是施工单位这种区别于正常国企单位的国有企业还是不一样的。

    国有施工单位算是建筑施工企业中的中流砥柱了,国家现在正在积极的实行一带一路建设政策,八纵八横的交通网在我们国家也是实行了好多年,随着大飞机可以自主生产,我们国家的机场建设也越来越频繁,国家的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上都要靠着国有施工企业来承担建设任务,国有施工企业承接到建设任务后又将自己手中的建设资源分包给下面的劳务分包商。

    国有施工单位奋斗在一线的施工工人和管理人员都是很辛苦的,天天奋斗在施工现场,脸朝黄土背朝天,夏天顶着大太阳在施工现场协调生产进度,盯现场的安全事故,跟没有毕业之前自己所希望从事的施工单位的现场环境就是天壤之别。

    所以在施工单位,尤其是在现场的奋斗的年轻人,很容易就和自己理想期待下的工作环境产生差距,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离职的想法,加上项目圈子小,人员交集比较密集,裙带关系还比较严重,所以造成了如果在一个项目一起奋斗过的同事有一个人离职的话,消息会很快就会传遍同期入职的同事耳中,进而造成其他同事也会产生离职的想法。

    这是施工单位国企的目前现状,如果是制造型生产型的国企单位,又或是具有高科技属性的研发国企,再就是具有金融属性的国企单位,这样的国企单位待遇都是非常不错的,离职效应这个概念就不存在了。

    除此之外就是在私企或者外企里面工作了,在私企或者外企里工作的话,是要看个人能力的,私企里面个人能力占据了绝大部分,如果你的个人能力在现在的公司是技术型的,又或者人脉型的,当自己的能力超出了公司现在的经营状态,不满足自己对于公司现在的期待的时候,就会产生离职的想法,如果你作为员工,具备了领导的能力,但是因为公司运营的关系没有做成领导,或者好多年都没有变化,就可以选择适应自己的公司,重新开辟自己的新天地;如果是一个领导,离职带来的效应可就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员工离职那么简单了。

    一个公司,越高层的领导都会培养自己手下的得力干将,如果自己在公司因为上层领导的关系被离职,当这个领导离职的时候,他会连带带着自己手下的那一批得心应手的人重新入职新的公司的,能做到一个公司领导的,不论在技术上还是在实力上,都是有过人之处的,所以,私企培养人才难,失去人才很容易。

    说回施工单位的离职效应。

    施工单位是一个比较奇怪的工作单位,最开始入职之初,我们产生离职想法的时候,领导都会很耐心的给我们进行心理建设,当成功的留下一个人之后,在一年到两年之间的时间段内,当我们第二次产生离职想法的时候,领导就会不闻不问了,这其中就涉及到了施工单位体制化的原因了。

    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单位,我们长时间的在一个熟悉环境下工作,尤其是施工单位这种封闭的环境,长时间工作下就会变得没有比较,没有对比的情况下我们很容易就失去了对外界同行业也好,不同行业也好,对信息掌握的不完整性是造成我们跟现代社会脱节的主要原因。

    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就会变的犹豫,不在像最初来到施工单位那时的我们,无所畏惧,经历过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只会变得越来越小心翼翼,变得不在勇敢,不在敢于做任何决定,这也就是为什么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即使是领导也对我们是否产生离职想法不在关心的原因。

    离职效应是连锁的。

    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只是商量,互诉苦衷,没有一个人敢突破,有一个人终于做出了不同于大家的举动时,这个效应就会在整个单位内显而易见,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同一个单位内,大家都是同一批人进来的,而且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奋斗了同样长的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有的人职位升的快,有的升的慢,导致自己内心不平衡,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离职的想法,一个人产生,就会有第二个人产生,一个人离职,就会有第二个人离职,进而越来越多的人离职,从最开始领导忽悠大家的宏伟蓝图,到大家对现状有了很清楚的认知,开始基于本心做出忠于内心,忠于自己的选择,这就是一个人离职的心路历程。

    和大家分享离职这件事并不是劝告大家随心所欲的感觉到不快乐就离职,还是要根据现实的实际情况分析清楚自己现在的处境,如果你得家庭条件优渥,及时离职了不挣工资了,短期内也不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你就可以离职,换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怎么舒服怎么舒心怎么快乐怎么来,完全没有必要担心自己因为离职会导致自己的生活水平变的下降;但是如果你没有以上的全部条件,记住!是全部,缺一不可,你都不可以冒险离职,不要被鸡汤和花言巧语所蒙蔽,一定要对自己所处的实际情况完善的分析,不要人云亦云,尤其是在职场,人云亦云是最大的忌讳,别人的说法永远都是建立在别人自己对这件事情的理解之上的,不是你自己对这件事情的理解,只有自己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充分理解的情况下才能谨慎做出下一步动作,尤其是经济基础不牢靠的年轻人,现在我们处于一个网络环境下,有钱的人都是经过了几代人的经济基础的积累,你是不是这种情况要认识清楚,穷人在没有经济基础的情况下最合理的理财就是积攒本金,富人随便进行投资,随便进行经济活动的前提是富人可以承担在经济活动失败的情况下还可以继续生活,而劝你要拼一把,富贵险中求的人,基本上就是富人,富人通过营销来贩卖自己的知识,进而造成穷人的焦虑,穷人在产生焦虑的情况下失去原本的理智,就会容易做出花钱的活动,这就是富人最终的目的,也是常说的思维差异,富人掌握资源,掌握上层社会的资源,随便控制经济的走势,穷人只能抱团取火,相依为命。

    还是要努力,不然连现在的舒适都会慢慢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