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是刘备
繁体版

第八十七章:四面楚歌

    没等金城太守陈懿动手,临晋王颀“以数千兵马大破河东董卓“的事迹已经传了开来,不但把河东搅的人心惶惶,连长安也风闻了这个消息,逢纪怕袁槐的病有反复,强行弹压住,没有让这个消息在城内四处开花,同时也命令所有人不能和大司农说起这件事,直到大司农病好为止。

    做完了这件事,逢纪连续写了三封书信出去,一封是写给袁绍的,在信里,逢纪简单的说了长安的情况,并且说了以长安为根基,利用这个冬天拿下整个凉州的打算,又向袁绍献计说荆州不比北方,往往十二月份还能用兵,可以考虑敦请刘表在南方用兵,让宛城、汝南、许县一带过不了一个消停的冬天,这么一来,到了来春的时候,刘备的部卒就是一支疲军,对于明年的战事极为有利。

    接下来的两封书信分别是给扶风的徐荣以及临晋的王颀,逢纪在这两封信中完全表现了两个态度,给徐荣的信中一派花团锦绣,除了称道徐荣知文擅武之外,逢纪还隐隐的流露出袁槐对徐荣的惦记之情,在措辞上,逢纪显得十分的诚恳。反过来,在给王颀的那封信中,不但痛斥了王颀罔视天道、不识时务,还说他官职卑下,人品低劣。逢纪在这封信中极尽刻薄挖苦之能事,真是骂的王颀狗血临头一般。

    写完这三封书信,逢纪交代自己的一个心腹随从,让他连夜出城,星夜绕路赶往官渡,自己则袖了后两封书信去见袁槐。

    袁槐在花园的一团虬松下铺了一张地榻,仰躺在上面休息。他的气色比之前两日又好了不少,不过毕竟是上了年纪,即便大致已经痊愈,却还时常感到气息不继,看来没有一段时间调养是不行。

    看见逢纪前来,袁槐笑呵呵的坐起来,一边穿鞋,一边问道,“先生来找老夫有何要事?”

    “大人,临晋战事将起,我准备了两封书信给徐荣与王颀,还请大人过目。”

    “给他们的信?”袁槐一愣,伸手接过信看了起来,未几看完,袁槐疑惑的抬起头,“先生这是何意?”

    “徐荣此番与大人反目,心中只怕惶愧,且常忧我军前往扶风征讨,前番大人身体抱恙,料想徐荣已经知晓,此时大人病渐渐痊可,徐荣誉必定夙夜戒备。在下这封信便是让他再多些紧张,不敢有半分懈怠。”

    “先生这番用意究竟有何妙处?”袁槐还是没有弄懂,他对人的分析很有自己独特的一套,但是对于指挥打仗以及战场上的勾心斗角还不行。

    “眼下扶风与临晋唇齿相依,徐荣若是知道临蔺被攻,必会前往救援。但是在下这封书信一去,徐荣必定以为书信中对他的奉扬嘉勉不过是为怠慢其心,实则我长安大军攻打的乃是他扶风,因此多半坚守不出,则临晋失此照应,只靠弘农一路兵马往救如何能抵我两路大军,因此可下。此虚而实之也。”

    “给王颀的书信又有何用意?”

    “此信疾言厉色,隐隐含有出兵之意,然最迟明晚便有大雪将落,王颀定然以为我大言诓骗,故此多半不加防备。此实而虚之。”

    袁槐怔了一下,又文道,“如果王颀小儿当真严加防范,岂不是弄巧成拙?”

    “临晋不过数千兵马,若是当真防备我长安军马,则难免疏失西来的大路,陈太守多半能一鼓作气拿下临晋。”

    “先生妙计。”袁槐哈哈笑道,“如此就有劳先生速速将此两封书信送出,老夫明晚在这里静候佳音。”

    逢纪一躬而出,快步走出司农府。对于他来说,明天是收割整个凉州的开始。

    **

    逢纪派的信使出长安的时候,刘备的大军已经过了函谷关,近三万人的大军全都屯于一片丘陵之间,刘备安排了数十拨斥侯监视四周的动静,做好保密的工作。

    刘备要的是一支奇兵,一支长安完全想不到的大军,而这支大军要发挥作用还必须等待,刘备也在等下雪。

    雨雪天本来利守而不利攻,攻城尤其是这样,但是象长安这样天下闻名的坚城,下不下雨雪其实已经区别不是太大。既然如此,刘备就开始等长安出兵临晋。

    给刘备出这个点子的人是荀彧,包括之前让临晋的王颀大肆宣扬河东董卓大败而回的人也是他。荀彧的策略是袁槐一定不会甘心被临晋这么一个小县缩在整个河北大军的集团之外,攻打临晋对袁槐来说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而第一场雪是最好的时机,这就象黎明前的人睡得最沉一样,在进入漫长的冬季时,人们的警惕心或多或少会松懈下来。长安的兵马有七万,去攻打临晋的兵马少了不够用,多了又会怕扶风来个围魏救赵,因此荀彧判断出袁槐会差不多派出两万兵马左右,同时让河东出兵帮助。

    对于荀彧的这个判断,荀攸和陈群一致表示赞成,陈群甚至建议让弘农的黄忠趁机出兵攻破河东,彻底断绝袁槐的念头。

    刘备思考再三,终于还是放弃了趁机攻打河东这个诱人的想法,说到底,黄忠可以以数千兵马和董卓对峙,但是攻下河东却肯定不行,因为上党的高颖肯定不会袖手旁观,到时候黄忠就是孤军深入、腹背受敌了。

    “文若,你看何时会下雪?”刘备静静的站在一个小山坡上,冷不丁的问身旁的荀彧。

    “这个…”荀彧怔了一下,抬头看着天空,徐徐说道,“依彧之见,最迟不过明天傍晚。”

    “好,那就让士兵们明天中午饱餐一顿,准备晚上攻城。”

    “主公不可,”荀彧摇头道,“文若是请主公夺城,而不是攻城。”

    “夺城?”刘备愕然的看着荀彧,他这两天一直在盘算着怎么在下雪的晚上攻城,想出来不少主意,现在忽然听荀彧这么一说,有一点措不及防。

    “正是夺城,”荀彧弯腰挪过一块大石头,一边说道,“主公,这是长安城。”

    刘备玩心大起,帮着荀彧将那大石头周围的地面上划出一些印痕,同时说道,“霖晋、扶风、这是武关,这是河东,我们在这里……”

    两人手忙脚乱的忙活了一番,终于画好了“长安地图”,刘备看着他们的杰作,哈哈一笑。

    “主公,”荀彧笑道,同时用手指着临晋,“明日袁槐所派兵马必定前往临晋,照时间上看,多半是午前出发,傍晚攻城。袁槐不会亲自带兵,故一定会将粮草扣在手中,我军只要横向两军之间就可,如此一来,袁槐所派大军必定军心大乱,主公趁机攻之,则此战可稳操胜券。接着再以我军将士扮做败军回长安城,只要诱开城门,袁槐即便周身是手也堵不住我大军破城之势。”

    “原来你是这么个夺城法,”刘备笑着晃了晃脑袋,“看来我们可以在长安赏第二场雪了。”

    “主公,”荀彧欲言又止的看了看四周,确定没有人在一旁之后才低声说道,“此番夺得长安之后,主公不妨暂驻于长安,不必急着回京师。”

    刘备一愣,不知道荀彧这话是什么意思,但是他知道荀彧素来言不轻出,这么说一定有什么缘故,当下低声问道,“文若不妨说说看,为何我暂时不宜回京师。”

    荀彧的脸上闪过一丝痛苦的神情,“主公,文弱有难以说出口的苦衷,还请主公恕罪。”

    “难以说出口?”刘备心中疑云顿生,忽然想起他最近几番回洛阳时,荀爽、桥玄等人都正巧有事不能相见,但是事后想想,他又觉得荀爽等人应该没有忙到那种程度,照这么看来,倒说不定是有心避而不见,而原因只怕是对他不利。

    如果不是这样,荀彧一定不会这么痛苦,而最后关头,荀彧还是选择以这种方式来告诉自己。刘备在一瞬间得出了一个让他心悸的结论,而最让他心寒的是,故意避而不见他的人中还有自己的岳父大人——司徒王允。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几个一直与自己交好、甚至有姻亲关系的大臣忽然对自己生出不利之心呢?刘备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来,他扪心自问,觉得自己既没有嚣张跋扈,更没有仗势欺凌幼主,即便是可以代行天子诏这个权力也没有全部揽在自己身上,很多大事还是交给了三公,让三公共同斟酌行事。

    “文若,除了三公之外,还有那些大臣参与了此事?”刘备淡淡的问道,但是眼神冷冷的盯住了荀彧。

    荀彧长叹一口气,“主公,说道此事,其实不能全怪三公他们。前番吕布挟河内大军前来攻城,主公带着关、张二位将军及仲德去城旁树林埋伏,便是这时,官渡的袁绍送来一封书信,说道他与鲜卑、乌桓以及南匈奴三部已谈好,三部今冬皆不侵边,而是各借五万大军给袁绍,以助他夺京师之用。送信的使者竟将袁绍与三部的盟书一并送来,同时提出奉大皇子为君,并将主公交给何进处置。此事已多有争议,据说王允司徒便是因为此事气病了。”

    “岂有此理!”刘备重重的一巴掌拍在那块大石头上,嘴角咬出血丝来。他没有想到自己在为朝廷浴血拼杀,而那些大臣因为惧怕三部同时出兵,居然要将他拱手交给敌人,这种背叛让他感到一种撕心裂肺的疼痛。

    “主公,”荀彧“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若是他日主公肃清朝堂,还请手下留情,这些大臣不过是一时糊涂。”

    “文若,这件事你是怎么知道的,公达可知此事?”

    荀彧摇头道,“公达应该还不知道。家叔不曾在我们面前提起,但是我的岳父却提醒我不可再跟随主公,彧因觉得此事蹊跷,便私底下问了唐小姐,因此得知此事。”

    刘备缓缓点头,一脸的阴霾。

    本来夺取长安的目的是打通京畿的另一条粮路,同时通过夺取长安,扩大京师的声望,以压制何进和大皇子,但是现在形势有了变化,他必须考虑将京师暂时排除在防御体系里,因为对手已经增加了一股极为强大的力量,而他则四面楚歌。

    **

    大家如果有月票,并且觉得给刀子值得,那就更加谢谢了。

    如果您喜欢这本书,请来起点中文网,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