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龙化鸾
繁体版

第474章 东莱郡教育体系3

    作为一个现代人,居然有给儿子找童养媳的思想,说出来有些好笑,可是,这就是亲疏有别。谁让那是她的宝贝儿子呢?

    也不怪金知蝉,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大儿子卜石头和小儿子卜小猴,这两个儿子分别三岁的时候,其性格就已经表现出与其丈夫几乎相同的性格。卜至忠为人忠厚、老实,不见得有多聪明,也多亏了金知蝉在他一旁帮衬着,才能够坐稳这个郡守的位置。

    有了好的例子,金知蝉也只能未雨绸缪,提前为自己的儿子找好贤内助。人的确是可以通过学习知识而变得更为聪慧,可是,一个人的性格却很难改变。两个儿子的性格天生就随了他们的老子,这是金知蝉都没有办法强行扭转过来的。

    何况,金知蝉也根本就没有打算扭转两个儿子的性格,有得时候,一个人太过于聪明,未必是福气。在汉武帝当政时期,身边的俊才可谓多如繁星,其中,像主父偃、张汤更是其中的翘楚,可是,这两个聪明绝顶的人还不是身死,张汤还有个好儿子张安世,可主父偃直接就被族灭了。

    相对而言,金知蝉的公公卜式也是聪明而耿直的老实人,虽然他到最后因为反对桑弘羊的一些政策而被汉武帝厌弃,却还是能够以寿终。

    当然,像李招弟这样的绝顶天才毕竟只是个特例,没有到百万人,就能够找到这么一个,已经是非常幸运和不容易了。在这时代,可不像是后世,民智开启的那么早,小孩子在幼儿园甚至是一两岁的时候,就能够接受先进的教育。

    在后世,也许十万人,甚至是几万人当中就能找到这样的好苗子。

    在金知蝉第一次来到东莱郡的时候,整个郡中的教育计划已经悄然间兴起。不过,那个时候,金知蝉让卜至忠暂时只在各县、各乡中,设立了小学。

    究其愿因,当时是因为,新迁居到郡中的百姓非常多,大汉又没有太完善的户籍制度,而师资力量不足是无法全面铺开的根本原因。东莱郡中识文断字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儒生,这些人本来就反对金知蝉,更因为限田令的缘故,就更加不会和金知蝉合作了。

    不过,乡小学和县小学招收第一批学员并不完全相同。

    乡小学从一开始招收学员的时候,就只招收五岁到七岁以下的儿童入学,自元封元年起,小学普及到里这一级的时候,就只招收五岁的孩子进入小学了。

    元鼎年间,凡是超过这个年龄的孩子,只能进入县小学入学,而且是家长自愿把孩子送进县里。

    从县小学建立之初,到元鼎年结束的时候,县小学接纳县域之内所有十五岁以下的孩子入学。金知蝉也正是考虑到县城里各种设施比较齐全,而且,县小学所学要的房舍,可以征用那些迁离东莱郡地主或者商人们的住宅。

    这是乡下那些中小地主们比不了的,而且,东莱郡里真正因为限田令而迁走的人,大多是都是儒生、县城中的大中地主,以及极个别在东莱郡搞垄断生意的商人,才被逼着离开。剩下的中小地主和商人们,即便家中的大部分田产被官府强行以市价买走,他们也不肯离开。

    一方面,华夏人重土轻迁,齐鲁地区尤甚,而乡下的这些中小地主就更是如此。

    另外一方面,有见识的商人们却非常会算账,金知蝉收走了他们手中多余的土地,可是,金知蝉所在的地区,商业必然会得到极大的发展,东平里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华夏商人也极为重视土地的作用,可是,其中也不乏有眼光的人,他们知道,只要留在东莱郡,即便无法向那些垄断商人那样,大赚特赚,可也能够在郡中找到其他商机。

    因此,金知蝉在一开始想要在乡里铺开教育计划的话,除了师资条件之外,学校的房舍也是个极大的限制。

    从小学建立之初,学校里就一直执行免住宿费、免餐费,而学生家长,只需要给每个学生交一笔并不算是很昂贵的束修费用,他们的孩子就可以入学了。

    担心这个时代的家长重男轻女,因为束修费不肯把家中的女孩子送进小学学习,金知蝉还特意免除了女孩子们入学时的束修费。

    束修,历来解释不同,可以将它理解为“十条腊肉”。可是,在东莱郡中,官府规定,家长送孩子进入县小学或者乡小学的时候,送给教师的束修只能是一斤鲜猪肉。

    有了这几项福利,绝大部分家长,也包括那些陆续搬迁到东莱郡的异乡百姓们,一斤鲜猪肉的价格并不贵,甚至可以说极为低廉,即便是那些新移民努力工作几天,也能赚到这笔钱,故此,他们也都会把家中适龄的男孩子送进县小学中就读。

    可是,即便金知蝉减免了这笔低廉的束修费,各县各乡里,也还是会很少会有人把家中适龄的女孩子送进县小学入学。

    相对而言,乡小学女生入学率就要大大超过县小学。

    毕竟,五到七岁的小女孩都还干不了多少家务,送到乡小学里,还能节省一个孩子的口粮。

    从这一点,也就能够看出了李招弟爷爷坚持将她送进乡小学就读的可贵之处了。不管是他的眼光,还是他对于金知蝉的盲目信任,亦或单单只是出于为了节省一个孩子口粮的目的,他能够做主把李招弟送入乡小学,非常非常难得。

    也因为如此,金知蝉再把李招弟接入府中的时候,也顺便把她的一家人全都接进了掖县,让其祖父和父亲全都进了掖县的盐场里干活,李招弟的爷爷甚至一去就担当了一个小头目。

    金知蝉虽然并没有着力宣扬此事,因为她这么做的目的并不纯粹。可是,李家只是因为生了一个好女儿,才有了如今可谓是翻天覆地的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