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华的分布式记忆
繁体版

退休

    作为一名理工男,第一次搞这种文学创作。我写的这些东西呢,也不敢讲是文学。就随自己的方式和思路,回忆并记录一下自己脑海里边的过去。我是90后,其实和80年代相隔并不遥远,一路成长过来,认识了很多人,发生了很多事,就想简单地记录一下。搞文学,我是业余的。这种文学创作,我自己称之为散装的文字积木,哈哈哈哈。

    不多说了,灵感来了,想起王立德讲过的退休前后的事情。导播老师,给个远景。

    在80年代的年五月初的农村,除了那条古老的黄河,好像并有什么特别的。既没有像其他古城地区一样的知名度,也没有宏大的历史文化背景。比如在中国的其他一些地方,往往因为出现过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或者从那片土地上发生过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事而变得家喻户晓。人情世故嘛,也不一定非要靠史诗级的历史文化才会被人们记住。从这里生活过的人们,早就对这里的一切忘不掉了。

    村子旁边30米远就是黄河,没错,就是那个黄河(BGM:“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河,他的名字就叫黄河”)。黄河水还是那样浩浩荡荡的在村旁边流淌着。从河堤上看,感觉这条母亲河很平静,其实河水急得很。因此,村里的人们一般不会在黄河水里游泳,因为河中间的水真的很急。

    五月的天亮的很早了,村里的人一般也都会起的很早,也不能起太早,电视剧里听见鸡叫就起床的时候非常少,除非种小麦的时候。总听老人说,以前起床靠的是房顶上的椽子,只要睁开眼,能看清每一根椽子和青砖,人们就起床了。现在早起,一方面是因为需要生火做饭,另一方面是因为农田里的大蒜要收蒜苔了,这是个争时间的活。第一个起来的一般是家里的老人,总是会先去趟茅房(这点全国统一),然后走到大门那儿,把木头门插销拿出来,打开大门,取下门堑子(门槛,大门地下还有一个组件可以取下来),紧接着扫扫当院。家里最早起来的一般是王立德,他是一个地道的老农民兼职老工人,辛苦了大半辈子。他的品行端正,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村里的红白喜事都喜欢让他做大掌柜,足以证明他在街坊邻里之间的重要程度。

    早上站在街上,除了能看到村民做饭的炊烟,还能听到每家每户厨屋里拉风箱的声音,很有节奏。还能听到隔壁的狗叫声,院子里压井水的洋筲(铁皮水桶)声…每家每户都很忙。忙着蒸馒头,忙着烙饼…这些吃食会带去田野上,农活干到中午,直接不回家在地里吃了。

    早上吃完饭以后,家里的所有人几乎都要去田野里边忙着打蒜苔。王文理就不用去了,因为这个时候他还没有出生,他的老爸还没有结婚。打蒜苔用的工具是那种比较粗的铁丝,在尾部通过捶打压扁以后,折成一个半圆形。打蒜苔时候就用这个工具,顺着蒜苔往里边深入,在合适的位置用工具截断。根据他人的回忆,那个年代的蒜苔还是比较便宜的,据说只有几分钱一斤。老百姓从田野里边打好的蒜苔捆成一捆,拿到镇上去卖。如果量少的话,王立德和他的两个儿子会用自行车驮着去,如果量多的话会借用邻居家的驴车,一块儿运到镇上。说到驴车,那可不一般,驴先生帮助了他们家很多事情。可能没有这个驴车就没有后代的婚姻。

    还有一个事情,老百姓打蒜苔的时候,为了尽量让蒜苔的重量增加,有些村民会在打的时候故意把蒜叶也一起截断。但是王立德家,从来没这么干过,他每次回想,脸上表现出赤裸裸的骄傲,品格就是这么闪亮,哈哈哈,奈斯!

    打蒜苔的时间一般挺短的,也就是有一周时间,必须要把地里边的蒜苔全部回收完成。蒜苔打完以后,那段时间的农活就告一段落了。王立德也是在那段时期,忙完家里的活以后就回去办退休了。顺便把他的两个儿子也带过去了。那个时候退休需要找一个家里的人来接班,继承退休人员手上的活。除此之外,如果有需要,单位允许再带一个人照顾一下。也就是说,当一个工人退休之后,家庭里边可以出两个人都去这个单位工作上班。他的二儿子王建明属于是正常接班,大儿子王建非由于很早娶妻生子,有自己的谋生手段,后来又回到家里,属于是被照顾的那个。

    王立德之所以做了半辈子的工人,原因是他那一代人,家里兄弟姐妹非常多,吃饭就成了一个最大的问题。正好赶上50年代城里的国有企业下乡招工。管吃管住还能发工资。所以那个时候,村里和王立德同样年纪的青年人,都报了名去做了工人,这样就可以给家里边的人节省一些粮食,省一口饭。当然,即便被征招去做了工人,这种辛劳程度,甚至比做农民还要更累。导致很多人受不上来,又回到村里去了。只有王立德和他的三弟两个坚持下来了。刚去的时候做的是钢铁工人。这个工种有两大特点,一个是累,另一个是危险。为了能多赚一些工资,工厂里边很多危险的活儿,每次有领导传达,他都是第一个响应。比如工厂里面那种非常高的烟筒,要上去做一些操作,好多工人都不敢上。王立德就非常坚定的去完成这种活,他的家里还有一张这样的照片,爬上非常高的烟筒上面去工作,没有任何防护。

    不能光说干活,工人的食堂也很有意思。根据王立德的回忆,虽然那个年代肉类很少,但是吃的东西也还算丰富。每到饭点都会拿着饭票去食堂打菜。根据王立德工友回忆,他说王立德非常节俭,最喜欢吃的一个菜就是油条和黄瓜凉拌。喜欢吃的原因就是因为便宜。他退休之后的那个饭盒和柜子上面的锁,都给了二儿子,这是不是也叫做传承。哦,对了,还有一个事情,当时王立德退休的时候,还发了一整套的***选集,1954年出版的,非常珍贵。这才是真正的传承,哈哈哈。可以这么说,他们家吃的穿的和用的,几乎都来自于工人阶级。在那个特殊年代,虽然王立德同样经历的工人,没有做太大的贡献,但是付出了辛勤劳动,还是值得纪念的。毕竟共和国在那一段时间百废待兴,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朋友齐聚工厂搞建设。由衷地向他们表示敬意。不由得又想起那首歌:“咱们工人有力量。”

    当时王立德退休的时候是60岁。他儿子接班以后,又分配到了水泥厂。本来是要去煤矿做工人的,因为他的眼睛不合格。后来就去水泥厂工作了。据说,这个单位可是个“养老院”,后来逐渐走向破产。

    转眼间,等到我们这一辈退休的时候,也许要等到70岁了。其实什么时候退休,这个真的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普通人虽然很平凡,但是也值得去过好每一天,思考对自己、家庭、和社会有没有一丝丝贡献。无论怎样,都要踏踏实实的,从内心里面做一个好人,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做一个有用的人,哈哈哈。不管时光如何飞逝,但劳动依然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