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儒
繁体版

第16章 收获

    制盐成功人们的热情更加高涨。

    第二天,天还没有亮,所有人就已经起开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有了昨天成功的经验,大家也知道要做什么,该怎么做。

    除了关键的关节需要韩易的把控,其他环节大家已经能够独立操作。

    如此,韩易变得闲暇了下来,虽然没有事情,大家也不主动安排事情做。大家也不再将他看做是个少年小子,而是隐隐把他视作这个队伍的首领。

    当然,队伍里还有一个人无所事事,那就是赵不易。

    赵不易全程观看了制盐的全过程,也只是好奇而已,虽然制盐的秘密事关重大,价值千金也是不为过,对于归藏山易院之主来说,还有没到可以自降身份的程度。

    解开这一秘密的韩易,才是吸引赵不易的关键。越来越神秘,越来越琢磨不透。

    韩易现在没有时间在理会赵不易在想什么?

    只是知道赵不易不会阻碍他们制盐,这就足够了。

    接下来的几天,韩易和孙大叔这十一人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制盐的大业中。随着技能法人醇熟,每日制盐的产量也在上升。

    第二天,制盐十斤。

    第三天,制盐十五斤。

    第四天,制盐二十斤。

    以后每天的制盐产量都稳固在二十斤左右。

    经过了半个月的忙碌,积累了近三百斤的盐。这些盐在以前足够青羊村用上一年了。

    直到把带来的装盐的口袋装满,日夜不停的熬盐,把村长家的那口锅都熬坏了,才罢休。

    带着熬好的盐,回到村里,先是到了村长家里。

    村长手捧着白花花的盐,双眼噙满了泪花,哭的像个孩子一样。

    年过半百的老村长,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盐。

    韩易说的制盐的手艺是真的,青羊村掌握了这个秘密,以后就能过上好日子了。

    虽然是有了盐,但是不能公开到外面售卖。

    盐铁是朝廷专售的货物,私人贩售是犯法的,是杀头的罪过。

    不过这年头,在这个偏僻的地方,凉国朝廷的影响力也仅限于夏县县城。

    在夏县的周围更多的是不受朝廷管束的山民和活不下去落了草的土匪。

    现在有了盐,是不可能明目张胆的去夏县贩卖的,那是自投罗网,所以最好的选择是和周边的山民以物易物。

    望着白花花的盐,村长决定留下一百斤,青羊村自己用,剩下的两百斤全部拿出去售卖换货。

    村长决定自己亲自带队,而且先到周边的几个村子。

    第二天,将熬好的盐绑在车上,盖得严严实实,村长就带队出发了。

    这次只带了韩易和孙大叔。人多了就太扎眼了!

    ·第一个村子是离村子十多里的临溪村。

    临溪村因为临这一条小溪,有了水源,再加上小溪两岸的土地肥沃,所以盛产粮食,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这个村里的村长,是青羊村田村长的老相识。在临溪村里卖盐是绕不开他的,而且卖私盐这些事自然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临溪村的林村长正好是村里的首富,有实力吃的下一批盐。

    “老田,今天怎么有空到我这里来?”

    看着多年的老相识突然到访,临溪村村长觉得很奇怪。

    田村长,倒是没有立即回答,反而是神秘兮兮把他拉进屋里。

    “我手里有一批好东西,你要不要?”

    “好东西?”

    临溪村村长显然是不信的,青羊村在周围的村子里是出了名的穷,会有什么好东西?

    村长见他不相信,拿出来一个小袋子,打开后露出里面的白色粉末,递到了林村长的面前:

    “你尝尝?”

    林村长将信将疑,把手中的盐递到了嘴里。

    剧烈的皱了一下眉头,但又不敢把口中的盐吐出来,因为盐在这里实在是太珍贵了。

    “是盐?你有多少?”

    急切的询问,显然有些失了分寸。

    “这就看你先想要多少?”

    这时田村长知道事情成了,不似刚开始的急切,有些慢悠悠的。

    “三十斤怎么样?”

    “我用十五斛粮食和你换。”

    “十五斛?”

    这时站在身后的孙大叔和韩易有些惊心,这些粮食已经可以装满半个马车了。

    “可以,不过五斛要兑换成钱。”

    田村长还价道。

    粮食虽然重要,但是车里的盐如果都换成粮食,肯定是拉不走的。而且青羊村掌握着制盐的手艺,以后会有源源不断的盐,不愁换不到粮食。所以粮食不是最主要的。

    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要把熬好的盐,卖出去,换成大家紧缺的东西,最主要的是要提振大家的信心,有好处,有动力去干下去。

    田村长临出村前就已经盘算好了,今天这些盐要换些什么东西了。

    把从临溪村换到的粮食绑到车上,就出法去下一个村庄。

    这个村子叫高土村,村子土地贫瘠,没有办法种粮食,村子里的黏土很适合做陶器,所以,这个村子里的人都是制陶为生,制陶的手艺是远近闻名。

    村长来着的目就是想用手里的盐和临溪村换来的粮食去换高土村的陶器。

    上一次熬盐用的是村长家的铁锅,连续用了半个月总算是用坏了。

    这年头,铁锅并不容易买到,百姓特别特别是青羊村里还是用陶器的更多。几担粮食不过是能让青羊羊村的村民吃上几顿饱饭。换成了陶器能让村民用很久,更重要的是,可以将青羊山上的制盐规模扩的更大,这里面的轻重村长是分的清的。

    就这样,拉上半车的粮食和半车的陶器,车上还有一半的盐没有换出去,但已经装的满满的了。

    等到回村,已经天色将晚。

    村里的依旧有不少人在焦急的等待着,特别是一起上山的人。

    望着载满了粮食和陶器的马车,人群中终于爆发一声欢呼。

    这第一次带回的东西,自然是要与人分享,特别是这一次上山的人们。

    几乎每人都分到了几斗粮食,有家庭的还能够分上一两件的陶器,这是妇女最喜欢的。

    至于没分到,粮食和陶器的人,可以分到一些盐。可以说都有所得,大家都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