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儒
繁体版

第8章魏国女帝(2)

    缢杀元炜的第二天。

    召集群臣,重立国君。

    首先第一件事就是,为已经驾崩的元膺重上谥号,谥号曰“明”,将魏明帝重新安葬在帝陵。

    元炜未加谥号,世人以及史书称之为“废帝”。此举收拢了朝野之心。

    第二件事,下令整军备战,特别是防备北燕趁机进犯,此举尽收军中将士之心。

    第三件事是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重立国君。

    不出意外的话,元昭应该顺势继承皇位。

    但是当时坐上皇位的却是元昭的母亲叶琳。众臣哗然,叶琳的登基仪式是在禁卫军钢刀的护卫下进行的。

    女帝登基的第二天,就率领大军去了归藏山。

    心怀不满的朝臣们,也有人趁机离开了京城,整兵备战准备靖天讨逆。

    大战一触即发。

    女帝叶琳,率领大军,目标是归藏山。

    女帝此行的目的是面见五代夫子卢光。

    魏国目前的局势,主要分为军方和文臣。

    军队的主要势力又分为京城禁卫军以及边境的边军。其中禁卫军支持叶琳,边军没有支持,但是也没有反对,并且因为叶琳的对外强硬政策,反而对叶琳心生好感。

    文臣这边,对于叶琳的登基为帝,全部持反对态度。其中为首者是平魏第一世家门阀的太原王氏当代家主--王琰。

    这些世家大族不但掌握着中央朝政,而且还有对地方的影响力,地方的郡兵武力多在他们的掌控之中,没有他们的支持,叶琳的位子是坐不稳的。

    改变他们态度的关键就是五代夫子。

    魏国立国之初就与儒宗牵扯极深。

    魏国境内的世家大族大多是出身儒宗的世家大族,太原王氏就是四代夫子的出身家族。所以名义上的儒宗之主,五代夫子,对于这些家族是极具影响力的。五代夫子卢光的态度成了叶琳破局的关键。

    俗话说“先礼后兵”。

    但是叶琳的做法恰恰相反,先让大军包围了归藏山,然后又孤身一人素衣赤足一步一步登上山来,拜见夫子。

    一国之君王如此谦卑的姿态前来拜见,这是后世所传的,五代夫子卢光生平俩荣中的另一荣。

    女帝叶琳与五代夫子卢光密谈三日,其中内容并不为外人知晓。

    只是密谈之后五代夫子改变了自己的态度,转而去信给王琰。

    “顺天应命,以待后主。”

    信里面的内容很简单,只有这八个字。

    表达的意思也很明确。先这么办吧!以后还得看元昭的。

    要求他们放弃与女帝对抗,双方有一个共同的利益纽带---元昭。

    但是随着女帝十月怀胎生下怀玉公主,又给女帝与五代夫子的会面增添了一层暧昧的粉色。

    江湖传言当日女帝“睡服”夫子,所以夫子才会支持女帝上位。

    还有一些歪诗在江湖上流传着

    “君年二八我八八,(女帝时年二十八岁,夫子时年六十四岁)

    娇艳红妆对白发。”

    儒宗及五代夫子本人都没有对这些流言蜚语做出解释。

    但是归藏山众人行走江湖的时候,却沦为将获人口中谈笑的笑柄。

    归藏山将此事视为奇耻大辱,也是后人口子---夫子的一生的耻辱。

    。。。。。

    当年,女帝刚刚登基的时候,可以依靠的只有杨镇和他的禁卫军。

    女帝的权威还没有建立起来之的时候,能依靠只有杨镇。

    杨镇也不负女帝的期望,在朝局稍稍稳定之后就领兵出征,出征的首战就是抗击当时趁火打劫的北燕。

    雁门之战是女帝登基之后的第一战,也是稳固帝位的一战。

    当时政局不稳,特别是魏国出了位女帝之后,周边的各国虎视眈眈,率先动手的就是燕国。

    当时杨镇率领一万禁军,汇合五万边军,共计六万军。而燕国是国主亲帅大军十二万,前来扣关意欲夺取雁、代之地,如果可能的话趁机灭掉魏国。

    当时魏国处在四战之地,因为要防备梁、周、齐三国能够调集的兵马只有这么多。

    这一战,胜率不管怎么看也是北燕的赢面更大。

    当时领兵的燕国国主,是当世有名的兵家,以弱燕的国力向北征伐游牧,向南抵御齐国和魏国的入侵,后来反攻魏国与魏国在代地拉锯。

    而当时的杨镇不过是魏国的禁军统领,并没有可以称道的战绩。

    所以,对于当时的战争并没有多少人看好杨镇。

    但是事情往往就是出人意料,才更具有更好的故事性。

    上天眷顾杨镇,一代雄主燕国国主终于是因为年事过高病死军中,杨镇也趁机击溃燕军,并且全面收复代地。

    女帝甫一登基就收复了失地,帝位毋庸置疑因此战而稳定,国内的观望势力也因此而纷纷归附。

    杨镇此后更是接连领兵东去齐国,西却周国,南御梁国。是当之无愧的军中第一人,国中第一人。

    当时杨镇的声威日盛,地位日隆,已经被晋升为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

    进爵封王,裂土分封的声音也开始显露。

    按照以往的历史经验,杨镇将会有两种结局。

    一是功高盖主、封无可封,最后被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受到皇帝猜忌被杀,就如当年的陈白袍一样。

    二是起兵造反、自立为帝夺了魏国的江山。

    在以往的王朝历史中这几乎是一个无解的局面,主弱臣强各国也在等着魏国出现君臣相残的,国中的诸多势力也在暗自盘算着要站队何方。

    便是五代夫子卢光和王琰也在做着最坏的打算。

    但是这一无解的难题却被女帝轻而易举的解决了。

    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但又有好事者在后面续了一句话“除非一公一母”。

    本来是民间的一句戏言,但是放在今天魏国的朝堂局势却是非常的应景。

    朝堂的争斗一直以来是以男性为主,就是出现的女性的身影,大多也是依附男性的姿态出现,所以当女帝叶琳,以女性的身份出现在、乃至要统领以男性为主的朝堂时,所受到的阻力尤为巨大,更是寻常男子的数十倍。

    但是,在这件事上女帝的女性优势却展露无疑。

    谁也想不到,女帝竟然会以帝王之尊会为杨镇诞下一子,就是现在的二皇子叶璟。

    杨镇自己也想不到,女帝竟然会为自己生下一个儿子。

    虽然女帝从未对外公布叶璟的生父是谁?

    但在有心人的传播下,杨镇是二皇子的生父已经是朝野公知的秘密。

    更别说随着二皇子的长大,容貌酷肖杨镇,已经是不容辩驳的事实了!

    当然,在这件事上也没人会去辩驳。

    女帝不会。

    杨镇也不会。

    就是站在对立面的王琰等人也不会。

    因为他们知道这是最好的局面,也是解决魏国君臣相疑这一隐患最好的方法。

    女帝生下了杨镇的孩子,无疑是在向外界宣布他们两人君臣同心、“夫妻协力”最好的方式,他们两人建立了最牢固的同盟。同时也争取到了最宝贵的时间。

    对于杨镇而言,他总算是给了站在自己身后,支持自己的人有了一个交代,有了一条出路。他们也不会再逼迫杨镇去谋夺魏国那个最高的位置,二皇子叶璟让他们有了名正言顺的借口和依仗去加入到魏国的储君之争。毕竟谁也不想冒着抄家灭族的危险去造反,有了更安全的选择谁又会去造反呢?

    一个二皇子就消弭了一场灭国大祸,对于女帝的智慧,这也才是牛刀小试。

    。。。。。

    这几日王琰的上书,魏帝叶琳陛下一直是留中不发。

    于是掀起的轩然大波,也让远在千里之外的归藏山也成了风波的中心之一。

    帝王心术可见一斑。

    在杨镇与王琰收到归藏山消息的时候,女帝也一并收到了消息。就在这一刻,她也明白了归藏山的应对和杨镇将会上书的条陈。

    “杨镇的上书到了没?”女帝也是再等,等着所有人都跳出来亮明态度。

    对于你王琰的上书,女帝是秉承着默许的态度,朝中也有不少能揣摩了她的态度,进而改变的站队,上书同意王琰的奏请。

    揣度上意,虽然见之于史书上一般会和奸邪小人连在一起,但对于君王来讲却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即便是君王也是需要有人站在一起的,来驭使人来办事的。

    那些肯揣度上意的人,就是可以驾驭使用的人。

    女帝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凭借这件事,来看看有多少人是站在皇帝这边的。

    女帝登基之初,靠的是杨镇的兵权,太子和王琰是太子党,女帝和杨镇是帝党。

    但是随着女帝的威权日重,她也觉得是时候站在那朝堂的最高位置,作为朝堂的仲裁者,而不是和臣子绑定在一起。她要独自享受那最高的权利,所以她必须与杨镇做切割,这件事就是女帝的小小试探,究竟有多少人是死心塌地的跟着杨镇?又有多少人是能被女帝的意志所左右的!

    结果,当然很满意。

    王琰上书,借此掌控儒宗固然是一个机会,但也仅仅是一个机会,女帝是不会仅仅一个机会而孤注一掷、全力的拼进去的。

    所以,太子加冠掌控儒宗,女帝不过是想下一步闲棋罢了!因为东边的齐国、南边的梁国不会眼睁睁的看着魏国得手的,归藏山和崔氏也不会坐以待毙,一个不好又是一场诸国乱战,而且还有可能导致国内朝堂势力失衡,朝局动荡。

    清楚了其他人的态度,连归藏山都已经出招了,这件事就不能再扩大下去了,是时候停止了。

    所以,女帝在等,等着杨镇的上书来将这件事情告一段落。

    果然,杨镇的上书到了。借着归藏山给的机会,将太子加冠这件事向后拖了三年。

    通过这件事,王琰和太子争取到了加冠的机会,确定了加冠的时间。

    女帝借此机会试探了群臣的态度,而且还布下了一招闲棋。

    杨镇也挫败了王琰的谋划,为二皇子争取到了时间。

    只有归藏山,不得不咽下苦果,加紧去找夫子的转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