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气复苏之一念苍生
繁体版

第一章:家穷的孩子早当家

    有一个人前来买甘蔗。

    “老板,这你甘蔗多少钱一根啊?”

    “左边8块,右边12块。”

    游闲利索地站起来,问价的是一名老妇人,眼神中散发着这个年龄小镇妇女特有的精明。

    “我看这甘蔗前面只卖7块啊。”

    游闲瞅了瞅前面那个又细又短的甘蔗,“那你去前面买吧。”

    “这12的甘蔗和那个8块的甘蔗看起来差不多啊。”

    言下之意是,右边的甘蔗能不能便宜一点,最好跟左边一个价。

    原先一脸淡然的游闲听到这话也愣住了。

    目光先是放在左边长度差不多2.5米,节较短的黑皮甘蔗上;然后又扭过头看着长有三米,节较长的黄皮甘蔗。

    如果非要做个比喻,这两种甘蔗的差别差不多就是160的矮穷矬和185的高富帅的差距。

    游闲心想你老人家眼睛怕是哈哈镜才能说出这两种甘蔗差不多的话。

    随即一副傻子的表情看着对方。

    “既然你觉得两边差不多,那要不这样,左边这个卖你12。”

    “神经病”

    老妇人也是一副看傻子的表情瞪了他一眼,骑着电瓶车扬长而去。

    游闲无奈摊摊手,倒不是他不想做生意,只是做生意也得看人。

    刚才那位从始至终都没下过电瓶车,明显就没买的意思。

    上了年龄的人都大多抠抠搜搜的,除非自己能把价格降到她的心理预期,这显然不可能。

    看了看天色应该到上人时间了,游闲拍拍手站起来,是时候展现真正的技术了。

    正好此时又来了一个大妈,对着甘蔗又是捏又是看的,明显是想买的,“老板这甘蔗多少钱一根?”

    “这个8块”

    “能不能便宜一点,我看前面那家只卖7块。”

    “大姐,一分价钱一分货啊,他那个是红皮甘蔗,又细又短、糖分少甜度低;我这个是黑皮甘蔗可是优良品种,刚上市的,可甜了。”

    还没等对方回话,游闲就挑起一个比较长的黑皮甘蔗,“我给你挑根长的,你看这根怎么样?”

    大妈拿起地上的另一根比了一下发觉游闲手里的甘蔗确实挺长的。

    “行,就这根了。”

    削甘蔗的时候游闲也不忘眼观六路,随即看到一对明显是情侣的年轻人走了过来。

    “帅哥,买甘蔗不,可甜可甜了。”

    在游闲看来,年轻人的生意最好做,他们中要么是还没有参加工作,对于价格没有敏感度;要么就是没有老一辈存钱的习惯,舍得花钱。

    而年轻人中生意最好做的莫过于情侣了,只要你开口问,当着女朋友的面,男生基本上不会拒绝的。

    “行,给我挑一根。”

    你看,不还价也不挑,毫无难度。

    “老板你这甘蔗怎么节数怎么那么多?”,又是一名中年妇女问道,旁边还带着自己的孩子,手里拿着几本新的练习册。

    “大姐,节数多好啊,寓意着节节高升,你孩子吃了这甘蔗今年期末肯定能拿好成绩,来年考上市一高不成问题......”

    “老板这黄皮甘蔗怎么这么贵啊,能便宜点不?”

    “贵有贵的原因啊,你看这甘蔗,节多长啊,说明肉多;这甘蔗是南粤运过来的,那边雨水充足,所以汁水多,甚至可以用来榨汁的......”

    华国人都有看热闹跟风的习惯,这要是哪个摊位聚集了人,保准会有很多人过来看。

    看到别人买,心里面也会忍不住买一点。

    所以游闲这边一时间围了好多人,排着队要买甘蔗,他虽然累的手酸,却还是乐此不疲。

    一边削一边在心里默念这根甘蔗挣了多少钱。

    没一会摊位前的甘蔗就少了三分之一。

    游闲大致估算了一下,这一会的时间卖了差不多16根甘蔗,其中黑皮卖了12根,黄皮卖了4根。

    因为去年甘蔗价格高导致耕种面积增大的原因,今年甘蔗自上市以来价格都很低。

    像游闲这种一次性只进了八九百斤的小商贩黑皮甘蔗拿价一捆也只要三十,一捆九根,平均一根划三块多点。

    黄皮的要贵点,一根进价要六块多,不过单论一根的利润是超过黑皮的,他也乐于推销黄皮。

    游闲心算了一下,这一会的时间差不多赚了八十块钱。

    不过这样的机会也不多,今天是跨年,还是大晴天,又恰逢初十镇上逢会。

    换做平时生意有这一半好那就不错了,还要面对城管。

    这不,老远就听到城管的喇叭声,游闲赶紧把跟前的甘蔗皮收拾收拾。

    “小伙子多大了,怎么不上学出来卖东西?”旁边一个卖苹果的大叔问道。

    “17了,还在上学,放假时间出来挣点零花钱。”游闲坦诚问答道。

    “你别骗我了,看你能说会道的,哪里像是学生,这么聪明不好好上学,可惜了。”

    大叔摇摇头坐下。

    “是啊,还是要好好上学,他儿子就在一高上学,板上钉钉的大学生,将来可不用摆地摊,要在大城市坐办公室的。”

    旁边一个卖手套袜子的大妈指着卖苹果的老板附和道,卖苹果的大叔听到有人夸自己儿子笑的咧开了嘴。

    对方看似是在夸大叔的儿子,其实更多是在讽刺游闲。

    原因是游闲初到此地占了“她的位置”,但是游闲又怎么肯让,又不是说你经常在这摆这就是你的位置。

    因为这事刚才没少编排游闲,还故意把摊位摆的老前挡住了部分游闲摊位的视野。

    如果换游闲刚出来摆摊时肯定要一顿反驳的,现在他连解释都懒得解释,随你们怎么看,我又不会掉一斤肉。

    “诶,游闲,真的是你啊。”

    “是你,赵明辉”,这人正是他们班长赵明辉。

    “还有半年高考了,你这个一高加强班的学生,怎么不在家复习,想着出来卖东西?”

    “还能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钱啊。”

    “再说了,咱也不能死学习,好不容易放假出来活动活动换下脑子也挺好,活学活用嘛。”

    说话时游闲还不忘看了看两边的人,一脸笑意。

    听到游闲的话赵明辉点点头,“也是啊,怪不得你数学那么好,原来还会做生意。”

    两人这对话不像演的,这个叫赵明辉的小伙无论从穿着举止都像个学生,而且脖子上挂的耳机一看就不便宜,显然还是个富家子。

    那么这个卖甘蔗的小伙就真的是学生了,而且还是一高加强班的学生。

    “我滴乖乖,真的是一高的学生啊,还是加强班的高材生。”

    “据说能进一高加强班的那都是半只脚踏入名牌大学的。”

    “卖苹果家孩子的一高还是花钱上的,听说还有点跟不上,跟别人加强班的孩子那可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说这话的是游闲另一边的一个大妈,声音和刚才买袜子的大妈一样阴阳怪气。

    她一直很看好游闲,甚至想把自己女儿介绍认识一下呢。

    有钱没钱没关系,关键这孩子聪明机灵还能吃苦,到了社会上肯定有出息,而且人长的也俊秀,人也不矮。

    而现在听到游闲竟然还是一高加强班的学生时,那好感度更是直线上升,一副丈母娘看女婿的表情盯着游闲看,越看越满意。

    至于卖手套的大妈则是一脸便秘的表情,不敢相信的看着游闲,卖苹果的大叔也是一脸尴尬。

    一高,全称阳城市第一高中,在阳城,踏入这所高中,就等于半只脚踏入大学。

    阳城虽然只是县级市但是人口过百万,每年初中毕业生过万,能够进入阳城一中的不过一千多人,差不多是十里挑一。

    而游闲他们这一届一共有26个班级,却只有两个加强班和一个精英班。

    他这种学生算得上是百里挑一了。

    听到周围人的议论两人的虚荣心都得到了小小的满足,尤其是游闲,他能感觉到周围人此刻看他的表情和之前完全不一样了。

    “对了班长,您老人家作为武科生,不好好在家练武,怎么想到出来逛街的?”

    “和你差不多,练武也不能总是在家里和武馆闭门造车,适当出来走动走动跑跑步也挺好。”

    游闲这才注意到对方大冬天的穿了一身松散的练功服,耳朵上还带了不知道什么牌子但是一看就很贵的耳机。

    当然,这家伙不只是跑步的时候穿的少,平时在班级穿的也少,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是练武的——不怕冷。

    如果说刚才人们对于两人加强班学生的身份只是惊讶和欣赏,那么当得知赵明辉还是武科生的时候,就变成了羡慕,向往,甚至还带了一点敬畏。

    这些年随着华国的发展,每年都毕业几百万大学生,大学生其实真不稀奇了,找不到工作的比比皆是。

    很多不喜欢读书的孩子还会把大学生也有扫厕所卖猪肉的作为理由来反驳家长。

    但是武科生可不一样,那可都是包分配的,而且起点都不低;就算不肯进体制,干点其他的也是要比普通人容易的多。

    阳城每年考上大学的有一两千,但是能够考上武科大学的却是屈指可数。

    只见赵明辉拍了拍游闲的肩膀,“游闲好好干,我还有事,先走了。”

    看着赵明辉离去的背影游闲心情复杂,对方父亲是县组织部的副部长,还是通脉境界的武者,母亲是做本地房地产生意的,开发了好几个楼盘。

    赵明辉刚才穿的那套衣服别看很薄,但是据说要上万块,是什么特殊材料制作的,非常结实,普通的刀子都割不破。

    自己就算努力一辈子,能够达到对方的起点吗?

    算了算了,不想这些了,人和人是不同的,要是所有人都这么想那都不用活了。

    再说自己有手有脚也饿不死,无非总要干一些迫不得已的事情罢了。

    想当初他刚出来摆摊时也是腼腆大男孩,别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了。

    第一次去批发市场批发东西晃悠了半天才敢开口问价格,卖东西只知道弄个小板凳往那一坐,有人问价格就说一下,最多别人讨价还价的时候说几句“已经很便宜”的话。

    其实他最初卖东西卖的真的很便宜,但是人向来只想要更便宜。

    看到你轻易退让只会进一步砍价,进一步压缩你的利润。

    后来他学会了察言观色,观察对方的购买意愿和经济实力;还学会了演戏,不让对方看到自己的底线在哪,也尝试着主动开口去拦路人。

    摆摊能不能赚到钱的最大差距就在这里。

    这年头大家手头也宽裕多了,很多人买不买都是一念之间的,你不开口说他们永远不会买你的东西,你开口了,那就有可能。

    而且作为消费主力军年轻人不少还是社恐,不太好意思主动问价格。

    要是被拒绝了也没什么,挣钱嘛,不寒颤。

    “卖甘蔗了,刚上市的甘蔗,可甜可甜了......”,游闲又开始吆喝起来。

    稚嫩的脸庞明亮的眼睛和其他小贩混在一起显得格格不入,却又和热闹的街道相得益彰。

    吆喝声并没有让他显得粗鄙,反倒隐隐成为了这一片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