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繁体版

第209章 用木牛流马耕地

    朱元璋溜达着就来到坤宁宫,这是他养成的新习惯,有啥事儿都要说给马皇后听。

    尤其是碰到得意的事情,那必须要找媳妇显摆显摆。

    虽然这次的两件事情,没什么特别值得说道的,可他还是找了过来,将事情讲了一遍。

    对于高丽那边的事情,马皇后没有说什么。

    不说不代表不重视,自家大儿子大孙子是皇帝,高丽肯定要掌握在朝廷手里才行。

    不过朱元璋已经决定不封了,她自然不会多说什么

    说的多了,显得她这个皇后小心眼,针对嫔妃之子。

    所以她只对废奴发表了意见:

    “你不是很讨厌人员变动吗,洪武十四年还制定了严格的人口管控制度,怎么就同意放开了?”

    在洪武十四年,朱元璋进行了一次人口普查,并制定了严格户籍管理制度。

    游民直接逮捕,有户口也一样逮捕,并严格限制人员流动。

    ‘其令四民务在各守本业。医、卜者土著,不得远游。"

    ‘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视为游民,则逮捕之。"

    这个政策将百姓牢牢束缚在了土地之上,好处是有助于恢复农业生产,方便朝廷管理。

    坏处就是,对工商业是个巨大的打击,同时也让百姓失去了逃难这个选项。

    要么死,要么反。

    废奴、摊丁入亩,允许百姓通过做工谋生,就必然会导致人口流动频繁。

    这和朱元璋最初的想法背道而驰。

    朱元璋叹了口气,说道:

    “以前没有可以信任之人,帮咱设计朝廷制度,只能自己勉力去做。”

    “咱就是个放牛娃出身,起兵之后才开始读书,考虑问题始终有些片面。”

    “想不出什么更好的制度,只能在前人的基础上修修改改。”

    “前人都说屯田好,府兵制战斗力确实强,咱就弄了个军户。”

    “前人都在限制人口流动,咱就变本加厉,严禁人口流动。”

    “倒也有人提出过一些建议,可他们提出来的法子说服不了咱,咱能听他们的吗?”

    “陈景恪要是一见面就给咱说废奴,咱肯定让人打他一顿板子。”

    “然后丢出宫去,让他一辈子当个郎中。”

    “可是他没有这么做,他很聪明,先从咱能听得懂的地方着手改变。”

    “既解决了咱的燃眉之急,又改革了旧有的不合理制度,好处是立竿见影的。”

    “所以他的改革之法,咱自然会去考虑。”

    马皇后不禁点头,确实如此。

    陈景恪也是一点点获得大家的信任,而不是一上来就指手画脚,认为该如何如何做。

    朱元璋继续说道:“从他环环相扣的变革步骤可知,他心中有一整套的国家制度。”

    “解除万民身上的枷锁,也是计划的一环。”

    “现在咱能看到废奴带来的好处了,自然没有不支持的道理。”

    “真正让咱彻底放心的,是封王建制。”

    “这说明他改革的时候,是有考虑过皇家利益的。”

    “皇家能在改革中获益,大明能通过改革变强。”

    “他想减轻万民负担,咱就成全他又何妨。”

    “况且推行仁政,咱也能在史书上留下一些好名声。”

    马皇后心下也很开心,这才是她最希望看到的局面。

    大家都变好,多全齐美。

    “你知道他有全套的变革计划,就不好奇打听打听?”

    朱元璋摇摇头,说道:“以前想问,现在不问了。”

    “他的计划肯定很长远,很多咱看都看不懂。”

    “问了只会徒增烦恼,让我和他之间产生隔阂。”

    “正如废奴,两年前他说了咱也不会听,反而会怪罪他。”

    “他通过变革,一步步走到今天,也让咱能看到废奴的好处。”

    “所以咱同意了他的法子。”

    “同理,咱也不提前问他还要做哪些变革,他觉得时机到了,就来找咱。”

    “如果咱能听得懂,又觉得可行,就施行。”

    “如果咱听不懂,或者觉得不可行,那是他的问题,他自己负责说服咱。”

    马皇后笑道:“难得,你终于想通了。”

    朱元璋说道:“我心里比谁都清楚,可那时候我也没办法啊,只能自己独断专行。”

    “不论是对还是错,有法总比没有法要强。”

    “别看咱表面上刚愎自用听不进人言,其实心里也没底。”

    “心里越没底,咱就越容不下别人反对,那时候咱是真的累啊。”

    “还好陈景恪出现了,有能力帮咱设计一套更好的制度。”

    马皇后只是笑笑没有多说什么,其实她心里很清楚,事情远没有他说的这么理性。

    放牛娃出身,当过和尚做过乞丐,最后得了天下。

    有此成就者,亘古唯一。

    他有多自信可想而知,也有自信的资本。

    他相信自己能将国家治理好,相信自己制定的制度不会比前人差。

    直到遇见了陈景恪。

    他才真正清醒过来,打天下和治天下,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情。

    他纠结过,也一度不服气。

    还好,他还保持着理智,比起个人的那一点点胜负心,他更希望大明能变好。

    于是接受了陈景恪的存在。

    从原本的心有芥蒂,质疑,到现在的信任有加。

    作为枕边人,她亲眼见证了全过程。

    甚至朱元璋能这么快,就承认不如陈景恪,并接受他的能力。

    马皇后的开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这一切都是过去的事情了,没必要再提起。

    只要一切都在变好,大家都能好好的,她就满足了。

    说到这里,朱元璋往躺椅上一躺,脚一蹬摇摇晃晃的好不惬意:

    “现在多好,没有了没完没了的烦心事,每天处理一下政务,还能有时间陪陪你。”

    “咱也终于体会到当皇帝的好了啊。”

    “哈哈……”马皇后笑了起来:“标儿可能不这么想。”

    “嘿……”朱元璋笑道:“谁让他是咱的儿子呢。”

    “他要是不服气,等他儿子长大了,也这么使唤他儿子去。”

    朱标听说又要废奴,也是头疼不已。

    倒不是反对废奴,而是新税法还没弄好,又来一项变革。

    忙不过来啊。

    不过还好,废奴是可以和摊丁入亩放在一起的,就是额外附上一份保障制度罢了。

    而且这么做,还能名正言顺的,把偷懒的陈景恪薅过来帮忙。

    陈景恪倒也没有推辞,参与的越多对这个世界了解的就越清楚,有助于以后的改革。

    奴仆保障制度比较简单,主要在人身安全和薪酬两方面。

    他倒是想搞一本劳动合同法来着,可惜那是奢望。

    先废除奴籍,给奴仆们最基本的保障,别的以后再慢慢争取。

    至少法律上废除了奴籍,奴仆也是良籍,抓住机会改变命运的机会更多。

    期间有一名官吏,问了一个问题:

    “摊丁入亩、废奴、鼓励百工技艺,会不会导致土地无人耕种,粮食不够吃。”

    陈景恪是这么回答的:“真正能依靠百工技艺为生的,只有极少数。”

    “更多的百姓,还是要靠地吃饭。”

    “况且,农耕是植入华夏人骨子里的东西,就算有钱也不会放弃土地的。”

    “除非有一天,百姓能完全脱离土地生活。”

    “但若真到了这么一天,那百工技艺肯定已经非常高。”

    “木牛流马一类的技术全民普及,百姓赶着木牛流马去耕地,一个人一天就能耕数百亩。”

    用木牛流马耕地?

    众人皆大笑不已,有人打趣道:

    “难怪陈都尉能想到如此多的变革之法,思维果然天马行空。”

    有人附和道:“是啊,我只知道木牛流马能用来运输物资,还是第一次听到有人说,用它来耕田的。”

    接着大家就煞有介事的讨论起此事。

    倒不是嘲讽陈景恪,给他们十个胆子也不敢。

    这些人都是朱标核心团队成员,早就知道陈景恪的能力。

    甚至都算是他的半个学生。

    从任何方面,都不会嘲笑他。

    只是大家知道他为人宽和,喜欢开玩笑而已。

    陈景恪饶有兴趣的听着大家的讨论,想看看他们的想象力能有多丰富。

    运输就不说了,顺着他耕地的思路,有人想到了拉播种机,有人想到了拉磨。

    还有人想到了钉上铁皮去打仗,不需要多灵活,直直朝着敌人军阵冲过去就行了。

    将敌人军阵冲散,跟在后面的大军顺势掩杀。

    还有很多想法,让陈景恪都为止赞叹。

    说道尽兴处,随之而来的就是遗憾。

    “只可惜,此种神器并未流传下来,否则那该多好啊。”

    陈景恪并没有说什么,木牛流马到底是真是假其实无所谓。

    因为就算是真的,按照能量守恒定理,作用也很有限。

    真正的未来,是机械化,是工业化。

    等过上几年,把蒸汽机弄出来你们就知道,什么叫做神奇。

    他掌握的蒸汽机结构,可不是只能用来抽水的那种。

    而是经过改良,技术成熟后的产品。

    不过现在研究这个还有点早,等过上几年再说。

    几人正聊的开心,突然一名官吏急冲冲的进来:

    “殿下在吗?”

    看他着急的样子,众人心中一凛:

    “殿下不在,事情着急吗?”

    那官吏叹道:“急倒是不急,就是有点严重。”

    “晋王在福建和江西大开杀戒,当地官员上书向殿下求情。”

    陈景恪问道:“哦,为何会如此?可是那里的人做了什么违法乱纪之事?”

    那官吏自然认识他,不敢怠慢,说道:

    “两地宗族势力庞大,藏匿了许多人口和土地,还贿赂清查官员欺上瞒下……”

    “此事被锦衣卫查获,报给晋王,所以……”

    陈景恪神色里浮出一抹冷笑,活该:

    “此乃陛下亲自下达的命令,你找殿下也无用。”

    “听我一句劝,此事莫要过问。”

    “谁让你来找殿下的,你就回他爱莫能助。”

    那官吏迟疑起来,他确实是受人所托前来传信,就这么回去了不好交代啊。

    马上就有一个相熟的人,将他拉到一边劝说了一番。

    没有直接说,只是告诉他事情比他想的复杂,不想被牵连就不要管。

    此人被吓出一身冷汗,连忙道谢离开。

    他不知就里,但在场的其他官吏知道啊。

    这次清查人口和土地,真正的用意是为新税法做铺垫,谁敢阻拦都是个死。

    他不明就里的参与进来,落不了好。

    发生了此事,众人也就没有了闲聊的心情,各自去忙手头的事情。

    陈景恪回道自己的座位,心里还想着这件事情。

    其实这场杀戮大家早就预料到了。

    北方经历几百年战乱,人口凋敝,宗族势力也不成气候。

    江南地处大后方,经历的动乱较少,宗族势力非常强大。

    应天和浙江的宗族势力,在去年的改革中,被朝廷肢解的支离破碎。

    就剩下福建、江西和湖广。

    这些地方的宗族势力源远流长,有些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有些五胡乱华时期就迁徙过来了。

    动乱时期他们结寨自保,凝聚力比一般的宗族势力更强。

    可谓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

    即便朝廷安插了许多军户村子,意图掺沙子,也没有太大效果。

    人家关起门,不管不问。

    乡官制度虽然建立,但在当地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

    衙门去查什么事情,必须经过宗族同意,否则能不能活着走出村子都不好说。

    真把人打死了,他们就抱着法不责众思想装傻充愣。

    若朝廷查的严,必须要一个说法,他们就找个人出来顶罪。

    当地乡官没少上奏哭诉,希望朝廷能解决这个问题。

    这次人口清查,朱棡带着锦衣卫亲自坐镇这几个地方,还抽调了好几支军队过来。

    目的就是要彻底解决此地的宗族问题。

    先将当地的人口和土地调查清楚,将比较强硬的杀掉一批。

    剩下的,一部分迁徙到北方,一部分打散安置。

    效仿汉唐时期,七八十来个姓氏共同组成一个村子,看你们还怎么搞宗族势力。

    这就是朝廷的既定计划,朱标和马皇后都是知道的,找谁求情都没用。

    搞不好真将自己给撂进去了。

    抱歉,让大家久等了。

    迟到这么久,不是卡文了,也不是有别的事。

    是纯粹太疲了。

    我码字速度很慢,一个小时差不多九百字左右。

    每天坐在电脑前差不多十个小时,坚持了五十天。

    整个人都疲了。

    看到键盘就头皮发麻。

    剧情就在脑子里,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这一章整整写了九个多小时。

    感觉比前几天三阳开泰的时候,还要痛苦。

    月初双倍月票,我也没求票。

    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此。

    提不起精神,颓废。

    容我调整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