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夜风吹南淮来
繁体版

第二十七章 踏沙行

    七月的南淮,夏日的暑气越来越重,书院的‘踏沙行’礼祭就要来了,三巧早早便帮我领回了礼祭服饰。

    ‘踏沙行’是一场于每一个柯山弟子而言很隆重的祭典。这个礼祭源于柯山书院斋藤老山主,据闻斋藤老山主原是当时实力雄厚的北越国最受宠的三皇子,因为崇尚儒教文化,放弃了锦衣玉食的皇家生活,转而游历各国传教。走遍千山万水,历经磨难,十年后于乱世中排除重重困难,在南淮国洛城柯山上建立了柯山书院,广纳天下寒门士子、贤能才子。时有扬名的斋藤老山主门下二十门生,他们皆来自五湖四海,人称柯山二十贤士。

    正当柯山书院欣欣向荣九载余,北越国却出兵讨伐南淮国,而当时南淮正值内乱。北越国乘虚而入,打得南淮国毫无招架之力,屡失城池。届时已经打到了彭城,将士誓死坚守抵抗。

    南淮国内百姓一片怨声载道,城外五里一妇孺,十里一白骨。柯山书院沦为避难所,不出半月山上弹尽粮绝,疾病四起。而朝廷为保证前线军粮,迟迟不肯开仓济粮。斋藤老山主见此惨状,毅然决定前往彭城前线请求北越军退兵。柯山书院二十贤为了百姓,请命追随斋藤老山主一同前往彭城。

    师徒二十一人披荆斩棘抵达彭城。然北越三皇子的身份在北越国已经匿迹二十余载,傲慢的年轻北越将士不识斋藤老山主,在城池头谈判时被一箭穿喉,柯山二十贤为报师仇皆在战乱中牺牲了。北越国王届时已年迈,闻此噩耗悲痛不已,为圆斋藤老山主生前遗,最终还是下令退兵三年,这才有了今日的南淮国。

    南淮国人为了感怀斋藤老山主,在彭城为他们修建斋藤庙,也才有了书院代代相传的‘踏沙行’礼祭。

    这是个久远的故事,也是每一个柯山书院弟子必知的故事。虽然后来柯山书院已然失了初衷,不再是为天下寒门贤士所庇护,早就沦为南淮国政治的人才来源,但是其精神仍在,其故事依然荡涤着每一个人的心。

    我十分期待这一天的到来,就像懒散的老朝臣等待下朝般欢喜。

    我自来中原后,便再无离开过洛城,洛城的确如阿爸所说的那样繁花似锦,但是你再喜欢吃饺子也不能顿顿连着吃。而尚未被生活折翼的我,又怎么会不渴望外面的世界呢?不得不说,我真是个幸运的家伙,来柯山不过三月,便让我碰上‘踏沙行’这种外出的好事,着实让我兴奋了好几天睡不着觉。

    七月初六很快便到了。这日一早三巧已经早早为我换上统一的祭礼服,淡蓝色的交祍袍子,领口微露出月牙白的深衣,松垮的广袖,门禁和领口皆做了细微的刺绣处理,发髻上卸去平日里的金钗银簪,只需有一根淡蓝色的丝巾将头发高高扎起即可,留着两条飘带随着发丝飘荡,颇有文人侠士风采,简约而文气,男女皆作此装扮。

    我和三巧话别后,与怀安一同去了柯山书院正门。之所以将三巧留在柯山书院,是因为柯山书院规定‘踏沙行’礼祭以缅怀斋藤老山主与柯山二十贤远行之艰苦,为淮南百姓祈福:

    一禁随带侍从,莫忘师祖之苦;

    二无东西院别,皆习师祖之道;

    三莫穿金戴银,谨记师祖之难。

    书院正门,整齐划一的端立着众位弟子们,是以洗去平日里珠光宝气的贵公子哥儿娇千金模样,朴素而又可爱。方掌院一一如既往的威严,站在祭台中央训诫我等,左右分站着各位掌教老师,一改往日的做派,脸上多了几分庄严,这注定是个不平凡的日子。

    我辈等矗立在炎炎烈日下,到午时三刻才见刘公公的一干人等疾步走来。待刘公公走上祭礼台,奉上圣旨时,方掌院带头,众人有序跪下听旨。刘公公是圣上身边的大红人,我知道这是代表圣上来传旨意的,曾之前于翊王府中有幸见识过这种场面。

    只顾着胡思海想,未及听旨意,却已见方掌院手执圣旨,对我等说道:“启程。”

    以方掌院为首的师者走在前面,而后是东院男弟子,再后是西院女弟子,最后是护卫、旗手,声势浩荡、整齐划一的开启了这次“踏沙行”之旅。

    穿过洛城正街,洛城百姓在大街两侧一手执瓷碗,一手执柳枝条,用柳叶蘸瓷碗的圣水散拂去,意蕴一路平安。百姓此刻的热情与团结一致,使我第一次感受到当时斋藤老山主肩负的使命感,那种为民请命的无畏精神,顿时由衷的涌起对斋藤老山主及柯山二十贤的敬畏之情。

    出了洛城城门,城内的狂热声才隔绝与耳。前来做首的是顾怀月,顾怀月原是东院最出色的弟子,如今已出仕在翰林院当值,近几年的“踏沙行”祭典,圣上都是委派他来做的首。按理说这应当是份十分荣幸的差事,奈何怀安时常心疼心上人,不满道:“虽说是份肥差,但是路途遥远且艰苦难行,同行的多为达官富贵子弟,若是出了什么差池,虽有圣命顶着,可终究是得罪人的。”

    姑娘家家的小心思,顾怀月自然不会知道,只见方掌院依旧耳提面命道:“柯山之祖,始于藤斋;百姓之福,是以为忧;愿天下豪杰尽去处,归来仍是少年郎。”而后朝顾怀月道:“有劳顾大学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