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脱之争霸诸天
繁体版

第三十五章 议和

    大夏历九零五年六月,一个多月的时间,大夏镇南军完成了军队的整合,大批大离士卒融入到镇南军中,加上国内新调集过来的五万兵马,镇南军兵力暴涨至五十五万,大离东部战线战事重新开启。

    邓明统帅的右路军团二十五万人马,开始沿海岸线一路南下,在鹏城一线遭遇大离新组建的安海军三十余万人马阻截,双方展开对峙。

    凭借着强悍的战力,邓明多次派遣部队穿插合围,形成局部兵力优势,两个月内,分割包围安海军数支部队,通过围点打援的方式,击溃了安海军近十万大军,歼敌三万余人,俘敌六万余,还迫使被围的七万余人投降,安海军损失近半兵力,不得不聚集残余兵马,固守鹏城。

    为了减少损失,邓明在清理完周边城池后,围而不攻,默默的吸纳降兵,同时在周边区域征召士兵,不断壮大自己。

    至九月初,被邓明切断粮道,丧失补给的安海军粮草耗尽,不得不开城投降,主将安海王刘安为保存家人,自杀身亡。

    至此,安海州再无像样的抵抗力量,积攒了十余万新兵的邓明趁势占领了整个安海州七郡之地,大批降卒被分配到各个城镇镇守,稳固占领区,组建防线。

    十二月初,邓明除十余万城池守军外,手中还掌握着二十五万主力,十五万新征召的附从军的机动兵力。

    十二月中旬,邓明率二十万主力,十万附从军西进,在中州边境停留下来,从侧翼威胁中州大离防线,同时也可迅速南下,直逼离京城。其余十万兵马,则在南线布防,防止东海州的大离军北上。

    而在中州一线,冯军统帅的三十万主力,与沈涛统帅的四十五万大军在清安郡周边已对峙超过数月,虽然小战未停,但却未曾爆发大战。

    大离新征集百万大军,连山州调遣了近二十万,安海州三十余万,其余的,全部集中在中州和离京城周边区域,加上离京城的二十余万城卫军和五万御林军,大离中州周边,汇聚了近九十万大军。

    如此庞大的军团,让冯军和陆俊不敢轻动,仅凭手里的三十万大军,实在有点心虚。

    而沈涛则需要时间练兵,来加强部队的战力,太多的新兵,让沈涛不敢轻易发起大战,于是将大军分成三部,分驻清安、淮阳、永丰三郡,堵住了大夏军的去路。

    对峙近五个月,冯军仅仅拿下四座县城,歼敌不到五万,而大离军的战力却在不断的提升。

    冯军也很无奈,三郡互成犄角之势,攻击任何一处,其他两处便会立刻派兵支援,相当于同时面对三路大军围攻。

    而自己麾下三十万人马,还得分兵护住粮道,可以调动的兵马不多,反而是沈涛,即使三路大军齐出,也可以从离京城周边调遣部队协防,甚至派出兵马穿插至大夏军后方,对粮道展开攻击,一时间竟让冯军抓不住任何战机。

    攻打四个县城,目的原是想围点打援,但沈涛却完全不上当,任由你围困县城,死活不出郡城。

    当然,四个月的时间,冯军不是毫无收获,占据的区域内,让冯军的兵马增加了六万余人,双方的兵马数量差距不断缩小。

    其实真要正面对敌,冯军倒也不惧,但冯军却在尽可能的避免不必要的决战。

    近九十万兵马汇聚,粮草的消耗是个无比庞大的数字,失去了镇海、南湖两州,中州、连山州、安海州都属于战区,能够提供粮草的区域,只剩下东海、南海、望海、镇北四州之地。

    即使大离官仓储备再怎么充足,这么大的后勤补给压力,迟早也会承受不住,冯军就是再等,再耗。

    等安海的战事出结果,等大离自己无法承受后勤补给的压力,粮草供应出问题。

    这一等,就等了五个月。

    一切正如冯军所料,安海州大离大败,三十多万大军全灭,东路军可随时南下,直接威胁离京城和东海州两地,或直接西进,威胁沈涛的侧翼安全。

    而全国一百多万士卒的后勤供给,也让大离户部感受到了压力。

    加上连山州和镇北关以及各地的州军,大离目前供养了一百五十多万军士,若无战事,每个军士每日的耗粮就得两斤,一天就是三百万斤,三万石粮食。若是战时,粮食的消耗还得增加至少五成,这还不算肉类得消耗。

    五个多月的时间,光是供养这一百多万大军,加上运输的损耗,大离就耗费了近千万石粮食。

    大离主要产粮地就是南方的安海、东海、中州、南海、望海五州,每年可为大离蝉联上亿石,但这些粮食,还得供给民间所需,每年官仓入库的粮食,也不过区区几百万石,按照目前的储存技术,最多三年,就得更换,陈粮低价卖出,更换当年的新粮入库。

    打了近一年的时间,即使以大离的底蕴,五州之地的粮仓储备也消耗了近半,加上战乱和大规模增兵,民间的粮食生产收到影响,今年两季,大离入库的粮食不足两百万石,全靠储备在维持大军消耗。

    而丢了安海州,不仅仅损失了一个财赋重地,还丢掉了这里上百个粮库,损失了近三百万石存粮,让大离的粮食供应雪上加霜,按照大离户部统计,以目前官仓的存量,仅能维持不到半年,若是继续下去半年后,大离就必须强征民间的存粮,以维持大军消耗。

    说实话,之前的大离,还真没操心过粮草的问题。

    大离气候宜人,每年产出的粮食多到用不完,每年都会卖给南燕不少,以换取南燕的特产,库里的存粮每年都要浪费很多,因为民间不缺粮,陈粮根本卖不出去,丰年时,低价都没人买,只能倒掉或拿去喂牲口。

    想不到仅仅一年,大离就得操心粮草的供应问题。

    大夏这边还好,虽然三条战线加起来也得供应上百万大军,但新式粮种的推广,毕竟带来了大批的增产粮食,加上占据了两州之地,扩大了粮食生产面积,仅靠两州之地,就供应了近四十万大军所需的粮草,加上库存和每年新入库的粮食,勉强维持着收支平衡,并未对大夏造成什么影响。

    随着邓明大军赶到,沈涛的压力顿时大增,不得不与后方的守军协调,加强了东侧的防御,增派了十余万人,组建了大石城防线,防止邓明从侧翼突破。

    东海州的守军,也早已在下洋城一线布置防线,防止夏军进入东海州,就连元气尚未恢复的南海水师余部,也开始向北运动,防止大夏水师南下。

    整个局势,越发的对大离不离。

    十二月三日,冯军陆俊发起突然袭击,连下庆阳、安阳、浔阳三县,切断了镇海军三路大军的联系,并调遣十二万大军分兵阻断清安与淮阳、永丰两郡的正面联系,想要相互支援,就得从后方绕道,路程更远不说,支援的效果大减,无法对进攻的夏军侧翼形成威胁。

    中州局势大变。

    随着战局的发展,整个大离朝堂局面越发诡异。原本性格张扬暴戾的大离皇帝刘宇,现在也沉默不少,

    白羽军被重创,忠于皇室的朱家叛逃,整个皇室的绝对统治力被削弱,随着安海王战死的消息传来,更是让皇室的威望爆跌,而刘宇暴戾的性格,这些年得罪的世家亲贵不再少数,失去了两大支柱,让刘宇的统治地位岌岌可危。

    若不是有大夏的威胁在,说不定刘氏都被其余世家拉下来了。

    诡异的局势,让刘宇不得不收敛起暴戾的性子,已经许久不曾打杀大臣了。

    此刻,大离朝堂再次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话题,就是议和。

    安海州丢了,东海已在大夏兵锋之下,大夏杭城、镇海(原大离东海水师)两大水师上千艘战船正在南下,东海州岌岌可危。

    西线的连山州,在伍世伦的猛攻之下损兵折将,五个多月,在伍世伦的蚕食之下,丢掉了多个战略要地,白羽军带着十余万州军躲在连山城瑟瑟发抖,连夏军渗透到后方都不敢出兵退敌。

    中州一线,得到邓明二十万大军支援的冯军陆俊,也开始加强攻势,连下三城,打通了前往清安郡的通道,随时可以直逼清安,攻击镇海军中军。其余两郡,则被冯军派遣的偏师阻截,再也无法提供有效支援。

    大战一旦爆发,中州战局就会迅速变成双方主力的决战,大离的新兵经过半年的训练,虽然拥有了一定的战力,但毕竟时间太短,参战倒是可以,面对夏军主力,却随时可能崩溃。

    而大夏,虽然也有大批新兵,但大量英雄和从属的存在,却让新兵的战力迅速提升,战力一天一变,不断加强,五个月的时间,新兵战力已经不弱于大夏的州军,跟大离的主力对阵,也能起到牵制的作用,而三十万主力,更是战力强悍,一旦变成正面决战,大夏的胜算高达七成以上。

    若不是大离后方还有数十万大军,这个胜算还会提高不少。

    正因如此,大离朝堂议和的呼声高涨,许多世家不愿意继续打下去。

    三月的时候,就有不少人提议割让镇海、南湖两州与大夏议和,为大离争取时间,可惜被刘宇驳回,还有不少世家和朝臣被扰乱军心,通敌叛国的罪名斩首抄家。

    此时再次提出议和,刘宇也不再出言反驳了,毕竟局势发展到现在,刘宇也没有任何信心能打赢大夏。

    “议和之议自然是可以,但此时,大夏还愿意和大离议和吗?”一头花白头发,面色红润的丞相王浩双手拢在袖子里,语气平静的问出了最尖锐的问题。

    朝堂上顿时安静下来。

    是啊,若是数月之前,大离还有底气和大夏继续打下去,但现在,各地战事糜烂,大夏战局了主动,还会与大离议和吗?

    “会,不但会,还会给大离留下不少余地!”礼部尚书刘安民站了出来,朗声说道。

    刘安民也是大离皇室出身,但早已属于旁系中的旁系,但也深得刘宇信任,一路走到礼部尚书的位置,除了能力外,刘宇的扶持也是关键,属于皇室的铁杆。

    王浩眼中精光一闪,说道:“哦?刘大人不妨详述,让老夫也听听刘大人的高见!”

    高坐于龙椅之上的刘宇也流露出一丝意动,若真能以大离能够接受的条件议和,保住大离国祚,刘宇也不是不能接受,毕竟灭国之君和丢失国土,两者的名声比起来可是大大不同的。

    “一月,大夏对我大离展开进攻,三月,随着镇海和南湖战局失利,大炎就开始对南燕展开进攻,并且汇聚的兵力与以往相比,增加不少,显然是早有准备。

    两国必然在开战前就通过气,据说,去年大夏曾派人前往大炎,显然就是那时两国就定下了联手之策,一旦大夏占据优势,大炎就立刻对南燕展开进攻。

    到目前为止,南燕已损失大军近二十万,三大主力军团折损了近十万,相当于三大主力的近三分之一,丢失国土近千里。

    眼下大炎百万大军正逐步向燕京城逼近,南燕战事最多一年,便会出结果,快的话,半年时间便可结束。

    大夏即使与大炎达成协议,也必然不愿意看到大炎解决调南燕后患,这样的速度,显然是超出大夏的预计的。

    反观离夏两国战事,至少还得数年的时间,才能决出胜负,毕竟我大离还有百万大军,实在不行,放弃镇北关,调镇北军北上,还可以拖延更长时间,甚至直接投靠大炎,届时,头疼的就是大夏。

    以此为凭,割让镇海、南湖、连山、镇北四州之地,换取和平,大夏必然同意。”刘安民侃侃而谈,将自己的看法讲了出来。

    刘宇眉头微皱,有些不明白为什么牵扯到镇北州,倒是王浩,微微的点了点头。

    刘安民看出不少人心存疑惑,不由得内心一叹:“这些朝臣,实在难堪大用!”

    “诸位,大夏进攻我大离,自然有报仇的原因在内,但更主要的,是希望获取另外一条西进的通道。

    为什么伍世伦带着数十万大军在连山与白羽军死磕?

    若是这些大军和大夏镇南军一起从镇海展开进攻,说不准离京城都被攻破了。

    大夏之所以不这么做,是因为他们需要拿下镇北关,拿下了镇北关,大夏就获得了第二条西进的通道。

    云霄峡谷地势险要,出口地势平缓,利于骑兵作战,大夏不愿意损失太多兵力与北凉死磕,加上需要北凉牵制大炎,若是与北凉开战,平白的消耗国力不说,还会让大炎有机会捡便宜,以大夏一众人杰的智谋,不会如此不智。

    所以,拿下镇北关,直接与大炎对峙,便成了最佳选择,此外,还可以通过海上,威胁大炎沿海区域,战术更加灵活多变,让大陆局势更利于大夏。

    因此,大夏即使不要安海,也必然会要求镇北州,若是拿不到镇北关,大夏绝不会轻易议和。

    但现在南燕局势危殆,若此时我们以镇北关为条件议和,大夏必然会慎重考虑,按臣估算,大夏同意议和的机会极大。

    虽然大陆近千年来未曾有两国和议发生,都为了一统天下征战不休,即使停战,也只是默契之下双方停手,但议和协议一旦签署,为了国家声誉,必然会遵守,可为我大离争取数十年的时间。

    只要保住几个财税人口重地,我大离就有复起的希望。镇海、南湖、连山、镇北四州虽然有上千万人口,但土地贫瘠,地形复杂,丢给大夏,还可减轻我大离的压力,尤其是镇北关,牵扯了大离大量的精力,丢给大夏,还可使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对我大离百利而无一害。

    故此,臣请陛下决断,割让四州之地,与大夏议和。

    臣自请北上,与大夏议和!”说到最后,刘安民双手扶额,轰然跪倒。

    王浩满意的点点头,大离还是有人才的,能看到这些,刘安民有丞相之姿,可以当作接班人培养。

    大殿之内,议论声响起,整个大殿变得嘈杂起来。

    刘宇摸着下巴,心动不已,若是能保住皇位,他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爱卿起来说话,爱卿有几分把握?”纠结片刻,刘宇忍不住问道。

    刘安民站起身来,犹豫片刻,回到:“陛下,议和之事,臣有六成把握可以促成,唯一的变数,在于安海州。

    此刻,大夏实际控制着安海州,各处战事,也是占据上风,虽然让出了镇北州,但吃到嘴里的东西,大夏是否愿意放弃,实在难说。”

    “若真要议和,安海必须归还大离,若安海控制在大夏手中,大夏可随时遣军直逼离京城,若大夏不肯退让,就继续打,否则大离京师没有任何保障,迟早是灭国,还不如继续打下去。”王浩沉声说道,他是支持议和的,但安海必须拿回来。

    “既如此,就按丞相所言,若大夏接受,就割让镇海、南湖、连山、镇北四州,与大夏停战,但大夏需归还安海州,若大夏不同意,就继续打下去,我大离就算战至最后一人,也会拖垮大夏!”听到王浩也支持议和,刘宇自然再无顾虑,猛然站起,高声说道。

    “刘爱卿,朕就命你为使,出使大夏,为我大离争取一线生机!

    此去,朕授你专断之权,只要这几个要求达成,其他的条件,都可由爱卿自行决断,无需请示!”

    “臣,必不负我皇信任,为我大离谋取生机!”刘安民再次跪倒在地,接下了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