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家事
繁体版

第7章 我不进城

    钟大娘家的房子坐北朝南,房屋背后的西北方,距离屋基五十米,有一丛竹林。

    竹林下面,有一堆土坟。

    坟前立有一块石碑,碑上刻字如下:

    慈父钟贵强之墓

    子钟小兵媳曾丽英孙钟兵兵立

    二O一O年十月五日

    钟大娘向竹林迈去,那里安眠着她唯一的儿子。

    在乡村,一名独子,在家庭中具有何等重要的份量!

    钟大娘三十岁才生下钟贵强,那一年钟大三十二岁,后来钟大夫妻俩再也没有生育儿子。

    钟贵强与大多数的农村孩子一样,在农村长大,子承父业,成年后当了农民,在钟家村种地。

    1990年,村里来了一个包工头,他是钟氏家族的一个亲戚。

    这个包工头招募了一批村里的青壮年人,去城里打工挣钱。

    他们要去的地方,是一个建筑工地。

    也就是说,这些民工进城工作,是当建筑工人,在城市修建高楼大厦。

    这一年,钟贵强25岁,成为进城务工的一名打工者。

    实际上,他们这批人,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农民工。

    钟贵强在农村上过学,读到初中毕业,相当于农村知识青年。

    可是,他的文化水平,到了城市这个地方,远远派不上用场。

    工地上需要脑力劳动的岗位,轮不到他。

    他干的工作是体力劳动,这一干,就是十五年时间。

    从25岁干到40岁,这段时间是钟贵强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

    钟贵强在城市的建筑工地上,从一名满头青丝的青年人,变成了头顶上有一丝白发的中年人。

    钟贵强在工地上当搬砖工。

    这种工种没有多少技术性,基本上属于纯体力劳动。

    他白天上班,夜晚住工棚,吃着廉价的盒饭,穿着低档的服装。

    他把生活质量降得很低很低,在城市所有的付出都是为着多挣钱,多存钱,把存下来的每一块钱,拿回农村老家去。

    农村有他的老父老母,还有年幼丧母的儿子钟小兵。

    钟贵强的妻子,在生孩子钟小兵的时候,因为难产而死。

    本来依靠现代的医学手段,难产并不算致产妇死亡的疑难问题。

    只是由于家乡农村的老观念,孩子要在家落地才吉利,结果送产妇到镇卫生院的时间太迟了,妇产科医生无力回天,钟小兵活了下来,却成了一个失去母亲的婴儿。

    钟贵强老家的家人,住在几间简易的泥墙平房里。

    这个房子还是钟大和钟大娘结婚时候建造的房子。

    到了钟小兵出生的时候,家里的房子已经很陈旧了。

    钟贵强打工挣钱的最大成就,是钟贵强把家里的房子进行了翻修。

    在原地址上,他家的泥墙平房,被改建成了两层楼的砖房。

    其次,他的儿子钟小兵,在乡里读完了初中,又到镇上读了高中,而且读的是职业高中。

    家里的住房条件改善了,儿子的学业有了长进,大概,这些就是钟贵强进城打工十五年的成就。

    2005年,钟贵强回到了家乡。

    他回来的时候,并没有衣锦还乡的样子。

    他皮肤黝黑,那是长期在工地上晒太阳的结果。

    他比年轻时显得更加清瘦,不是锻炼强壮了,而是显而易见的体质弱了。

    钟贵强回来的原因,是患上了严重的腰肌劳损症,不再适应工地上的工作。

    然而,除了工地,他确实不知道自己在城市,应该在哪个位置。

    钟贵强回到家乡继续当农民,重新种地。

    与年轻时不同的是,十五年前他是身强体壮的农民,现在他是患有重病的农民。

    后来,钟贵强的病越来越严重,终于到了倒床的地步,不能再下地。

    2010年,年仅45岁的钟贵强在家乡去世。

    钟贵强的去世,只比父亲钟大,在75岁的高龄仙逝迟了两年。

    父子俩一前一后相继离世,这给钟大娘的打击非常大。

    从年龄上讲,钟贵强走得实在太年轻了!

    钟贵强是钟大娘的独子,是母亲的心头肉,命根子。

    白发人送了黑发人,钟大娘的精神世界,立即坍塌了一半。

    钟老汉钟大去世后,按照家族的规矩,埋在了村东头的集体坟堆,那里是钟家族人认定的掩埋死者的地方。

    唯独钟贵强死后,钟大娘死活不依,将儿子的坟墓选在了自家房子后面的竹林里。

    钟大娘呼天抢地地哭了。

    “儿啊,我知道你不该进城,是进城害了你呀!”钟大娘在儿子的坟前哭诉,“你打什么工挣什么钱哪!农村苦点,穷点,我和你爸还可以长寿,我这个老不死的还死不掉,可你年纪轻轻就要走,你丢下我,丢下你的儿,你辛辛苦苦修的砖瓦房又有什么用!”

    此时此刻,钟大娘又来看她的儿子钟贵强。

    今天早晨,她在山坡上看见的一幕,刺激了她。

    村里的年轻人,一拔一拔地往外走,都到城市去打工。

    就连自家的孙子孙小兵,还有孙媳妇曾丽英,也不能不随这股进城打工的大流。

    钟大娘心里非常苦。

    可是,谁又能够明白钟大娘的苦处呢!

    苦啊,苦啊!

    钟大娘用她那朴素的思维,根本想不通,钟家村的山这么美丽,钟家村的土地这样可爱,为什么留下来种地的人,全是些上了年纪的老人。

    年轻的晚辈们,他们进城打工成了一股风,还大有一去不回的趋势。

    有的人在城里买了房,有的人买房之后,把子女送到了城市上学。

    这不是么,她家的钟小兵也在城里买了房子。

    昨天,曾丽英亲口告诉奶奶,以后他们要把钟兵兵送进城里读书,还说什么农村的孩子与城里的孩子,不能输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钟大娘差点没有当场晕倒!

    钟大娘不懂什么叫起跑线,但是,她听懂了,他们是要让她的曾孙子钟兵兵,离开农村。

    “奶奶,早饭做好了,回来吃早饭啰!”一个声音从钟大娘的耳后传来。

    钟大娘听出是孙媳妇曾丽英的声音。

    钟大娘没有回过头,犟着脖子,莫名其妙地答了一句:“我不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