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秋梦
繁体版

第二十五章 决择

    1.

    六月,文理选科。

    凤凰木开了一树鲜红的花,在校道里,在街巷边,一连就是十几棵。鲜红的花朵在夏日的曝晒下如同熊熊燃烧的烈火,在枝头上喷薄而出,一条校道、一段街巷全然置身于“火海”之中。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知了在树上没完没了地吵闹着,被晒得滚烫的水泥地面,正烘烤着其上面的一切生物,行人一人一把遮阳伞,但依然无法阻挡阳光猛烈的侵射——渴热、沉闷、烦躁不安。没人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安静地睁开眼睛,酷热已让这个世界变得慵懒,处处都充塞着不想活动的昏昏欲睡之感。这样的天气,人们宁可乖乖地待在屋中,也不愿出外走动,除非生活所需。

    小媱骑车回家,又是热出一身汗。今天早上,班主任还吩咐大家找机会跟家人商量一下高二文理分科的事情。文理志愿的填写将在下周一的班会课上进行。饭桌上,小媱向妈妈传达了消息,并着重说明了文理选科的“重大意义”,希望妈妈能对此足够重视。然而妈妈对这些东西还不了解,听完小媱的阐述后,心烦意乱地回了句:“这样的事还是你自己抓主意吧,喜欢哪个选哪个。”

    这样重大的事情妈妈居然叫她自己抓主意,这让她不知如何是好。

    老师说,先根据自己的兴趣,再综合家人的意见和社会的需求来作出选择。如果单凭兴趣来选,那倒不难,但要结合家人尤其是结合社会,事情便相当复杂了,复杂到最后那句“根据兴趣”的话可以完全当作屁话。非文即理,非文即理,这样的二选一让小媱挠破了头皮。

    当初在课堂上听见班主任说“兴趣”两字,小媱脑海里想到的就是文科,可听到“综合家人意见和社会需求”时,她就迷乱了——周边环境和社会形势似乎更倾向于理科。在大家看来,选择理科好处多多:考大学容易、工种多、就业广、需求量大;而选文科则正好相反。班主任更是在这样的问题上发狠话:“除非理科成绩特别差、对文科又特别偏爱,不然直接选理科,毕竟以后的就业很重要。”就单从成绩来看,小媱的理科和文科相差无几,这种情况是应该选理科的,可她在兴趣上又偏爱文科,这就有点尴尬了。班主任只说“特别偏爱”,却没有给“特别”这个程度副词作个标准:怎样的程度才算得上“特别偏爱”?有没有一个科学的衡量方法?不然如何对“特别”来判定?自然没有这样的标准和方法,所以小媱迟迟未定。

    小媱只好询问她身边的人。宛桃、沐月、赵琼君、林薏安、谭秀华等等,她们选的都是理科,她们是真心喜欢理科的,所以在她们身上,小媱找不到任何参考价值。

    “阿三你选自己的就行啦,干嘛要问别人选了什么呢!”谭秀华奉劝她。

    “我们班谁选了文科?”在遭遇到很多理科生之后,小媱直接发问。

    “有啊,我知道的就是凌湘和叶娜。我们班选文科的人比较少,大概占三分之一吧。怎么,你想选文科吗?”谭秀华只是随便问问。

    “不,我只是了解一下,选什么我还没想好。”小媱急忙掩饰自己对文科的偏好。

    她又跑去问叶娜。叶娜正在照镜子。“选文科,因为理科学不下去呀,你看物理、化学和理科数学这么难学,文科应该容易一点吧。”再问几个选文科的同学,他们的观点如出一辙。

    然而小媱觉得这观点不适合她,因为她文理的成绩是差不多的。

    经过这些天的交流讨论,文理选科的事情已渐渐平息,大部分人在心中已有了答案。自修下课,华卿问起小媱文理选科的打算。小媱还在为此事头疼着呢。看见华卿问她,她猛然意识到一个人思考这个问题是很痛苦的事情,还不如找个人来商量一下。于是她转过身来,把内心的困扰说给陈华卿听:

    “我发现我文科和理科的成绩差不多,选哪个都可以,但又觉得选哪个都不顺心,真不知道怎么办……你觉得我应该选文科还是理科?”

    华卿思付着,然后煞有介事地对着她左看右看上看下看:“你嘛……你应该选文科。”

    原来还真有人认为她适合选文科。华卿回答得如此干脆肯定,就像她选文科是理所当然的一样。小媱十分满意。其实,她很害怕听到那些“相同条件下选理科更有好处”的话,如果连华卿也这么说,那样她对自身兴趣的捍卫将不攻自破。她之所以在文理选择上犹豫不决,是因为她还想尊重一下自己的兴趣,要再倾听一会心灵的诉求。她喜欢文科,所以要为文科保留一丝希望,只可惜这样的声张她不敢将其暴露在阳光之下。华卿如此肯定,一定有无比充分的理由了,而她正需要这样的理由来为她的选择积聚力量。

    “因为我发现平时自习课里你都在看数物化,花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成绩才那么一点点,我看着都累……而且,据我观察,你对它们应该不感兴趣吧?你努力学习它们,不过是想平衡一下成绩,免得老师说你偏科,是不是这样子?”

    相当正确,而且这些分析直接击中小媱的心坎上了。她还想继续听,听更多更多的理由,于是穷追不舍:“还有别的理由吗?快说快说。”

    “还有一点,你的解题思路好像有的问题……做一些题目时,思路好像都没踩中知识点,同一道题,稍稍改一改,你就不会做了。一年啦,我坐在你后面都有一年啦,我觉得我对你的情况还是挺了解的。如果根据题型一题一题地记的话,还是去学文科好了。”是的,华卿坐在小媱后面,的确没少教她解题。

    小媱听得不亦乐乎,“还有吗?还有吗?”

    “还有……”华卿已经把想说的说完了,可小媱还想听,他只好临时转动脑子找理由。“还有就是——得看气质!你看你一身书卷气,读文科出来,将来开一家书店,往店门口一站,比什么广告都要好……”

    小媱掩着嘴笑了,不再问华卿“还有吗”,因为她知道,即使问,华卿嘴里也吐不出什么好东西来。

    而华卿只是从反面来论证。正面上,她喜欢语文、喜欢历史、喜欢地理,这些她都是知道的。

    从这一刻起,小媱便下定决心:在下周的班会课上,在那一份志愿表里,选择她的文科,并为此无怨无悔。

    2.

    夏天,雷雨频发的季节。中午还蓝天白云、骄阳似火,到了下午三四点竟然狂风四起,乌云从天边翻滚而来。少顷,豆大的雨点伴着阵阵响雷,如子弹般哔哩哗啦地打落在地面。空气里弥漫着雨水的清凉和湿润泥土的气息,大地的酷热被洗劫一空,树木、房屋、街灯,一个个仿如静默的水凫,在滂沱的大雨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今天是周五,所有人困在课室里直到雨停。这时候,时钟已跑到傍晚五点了。

    小媱回到家,妈妈正在厨房张罗饭菜,哥哥也回来了。前段时间邓泽宇因为和刘玉芬吵架,之后近一个月没回家。这次能回来,也全因刘玉芬在前一天打电话给他的班主任,班主任转达意思后他才肯回来。事情隔了那么久,当初孰是孰非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一家人能和和气气地坐下来,吃上一顿团聚的饭宴。

    饭席间,妈妈忽然想起下午和一同事的谈话,便问小媱说:“文理选科那件事,你选了什么?”

    “我——”小媱正想兴奋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可话还没说出,妈妈那预留在口中的话已如洪水般汹涌而出:“不要选文科啊,选文科很难考大学的!我同事的女儿就是读文科的,高考时一个班才十个左右的学生考上大学,但理科班有二十多个!如果你要选文科,就得在班中稳定前十名,不然考不上大学!”

    小媱低头盯着碗里的米饭,沉默不语。

    “而且,听说读文科将来找工作特别难!前天我在街上看见你堂四婶,她女儿也是选了理科!她的女儿小梅啊,和你同一个学校的,你们应该在学校有碰面吧?”

    “有。”小媱点头。

    小媱堂四婶的大女儿,名叫邓香梅,年龄比小媱小一个月。虽是妹妹,但从小聪慧过人,年年捧着“三好学生”“优秀班干”回家,还时不时在县或市的知识竞赛中获奖,羡煞各个家长;人又长得乖巧,口齿伶俐,看见长辈亲切地叫个不停,深得大人喜爱。她一直是家中的掌上明珠,也是亲戚的小朋友里学习的好榜样。只可惜上帝是公平的,他赋予一个人在某方面出众的才能,另一方面必定又会给她以难以掩饰的瑕疵。邓香梅最大的缺点,就是她不懂得如何和同龄人和睦相处。或许是从小有着过多的光环,她总觉得自己比别人有更多的资本可以放肆,于是蛮横霸道,很多事都得别人来迁就她。不止是小媱,其他亲戚的孩子,也不愿意跟她玩耍。

    小媱和她同时上学,两人却像南极的企鹅和北极的熊,终难凑到一块去。小学时小媱在城东小学,她在镇中心小学;初中小媱在镇第一中学,她已凭借出众的成绩考上县重点中学;高中了,小媱如愿地挤进这所重点中学,而她也从这所重点中学初中部毕业,理所当然地进了高中部的重点班。两人的关系一直不好,不是说小媱对邓香梅不满,而是小媱时刻不敢接近邓香梅。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小媱小时候经常被邓香梅欺负,小媱深知其性情的顽劣,惹不起但躲得起,所以小时候的她看见邓香梅便像老鼠遇上猫,躲在大人的身后——邓香梅可是从来不敢在大人面前放肆的。长大后,昔日嚣张蛮横的邓香梅已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但幼年时的那一身傲气还在,目中无人的气势加上更为刺眼的各种光环,使她在亲朋戚友中的同龄人里更是趾高气扬。她知道小媱性格温和不会反抗,所以她在小媱面前更是变本加厉。小媱不喜欢她,在学校里遇见她时,通常是绕其他路走,尽量不要和她碰面。

    妈妈每次提起邓香梅,总是厚此薄彼,小媱无形中承受着一股“要向邓香梅学习”的沉重的压力。

    “她选的也是理科啊,因为她深知文科的弊端……”

    “妈,她选她的,小媱选小媱的,两者没任何关系。”心疼妹妹的邓泽宇终于忍不住插嘴,“不过,说句老实话,选文科到时的就业的确没理科好,譬如历史、哲学之类的,工作可能更难找了。”

    “你哥的话你听到了吧?”妈妈绵里藏针地问道。见小媱低头不作声,疑心女儿有事瞒着自己,突然就担忧起来:她决不能看着自己最亲最爱的人因为“一着不慎”而过上类似自己现在的受苦受累的日子。

    “小媱,你是不是已经选了文科?!”妈妈担忧之余质问道。

    “没有啊,还没选呢!都说了下周才填志愿!””小媱异常委屈。

    “那就好!你记得选理科,要学会为自己的以后着想……”

    太阳还是出来了,在傍晚的时候。天上的乌云早已融化成一块块浓厚的黄云。雨后的夕阳已没有了原来的炎热,它只是虚张声势地给大地粉上一层金灿灿的耀眼的光芒。阳光从楼道的窗子进入,斜斜地打在厅子的地板上,沉闷的厅子并没因此而焕发生机。中央的那张餐桌上,正摆放着几道家常小菜,共进晚餐的三个人,此刻又回到沉默之中。

    小媱不知道这顿饭是如何吃完的,她只知道后来她不断地往嘴里扒饭,扒饭,嘴巴塞得满满的,却味同嚼蜡。

    小媱最终还是说服了自己。她觉得学理科没什么不好的,除了之前提到在就业上的种种好处外,还是可以使人更聪明更灵活,这正好能弥补她的短板。历史上突然转领域并大有建树的人物多的是,如德布罗意、鲁迅、钱伟长等等,他们都是重新学习并刻苦努力,然后取得了巨大成就。不见得谁一生下来就只适合从事某项工作,而且,既然社会有这样的需求,顺应社会不是很好吗?

    于是周一的班会课,在班主任发下来的那张志愿表里,小媱地在“理科”前的方框里轻轻打勾。在选项的后面,有一栏空白,空白的引导词是:“选择的理由:”。

    她打算把“方便就业”填上去,就提笔的瞬间,班主任突然说道:“填写理由时最好填‘个人兴趣’或‘个人理想’,那样通过率会更高。”

    小媱自然被“最好”这个词击败:有“最好”当然写“最好”。而“最好”这个词语,已像“政治觉悟”般带上潜规则的色彩,一向乖巧的她自然识趣地按此行事。她在想应该填“个人兴趣”还是“个人理想”:填“个人兴趣”吧,明显不恰当;填“个人理想”呢,她还不知道自己学理的理想是什么。正纠结着,组长已站起来收意愿表了,并很快的就来到华卿那儿。情急之中只好塞了“个人兴趣”上去。那四个“个人兴趣”的黑字在她看来是多么的刺眼。盯着这四个字的时候,它们仿佛幻化成面目狰狞的妖怪,正在对她进行恶毒的嘲讽和讪侮,她不由得慌慌张张地把这张纸塞进组长的手里。志愿表被组长收走那个瞬间,她分明听到一声来自心底的玻璃摔碎的响声。

    她就这样交上去了,就这样交上去了……还要说是“个人兴趣”。

    班主任说,这些意愿表都会一一审核,个别同学可能会进行适当的“沟通”。小媱多希望被“沟通”的人是她!可是直到结果公布那天,班主任都没找过她谈话。

    结果公布那天,班主任打印了一份全班同学的文理填报总览表,贴在班务公开栏上供大家核对。如果内容没出错,这份结果将上交学校,再由学校上交至教育局。华卿看见表上的“邓小媱”一栏凛然写着“理科”二字,便冲着小媱喊道:“小媱你的写错啦!它居然写了理科!”周围同学听说这报表还会写错,纷纷涌上来认真地核对自己的信息。小媱依旧坐在座位上,对着华卿微微一笑。

    “我是说真的啊,不信你上来看,快上来看!”华卿催促她,毕竟事关重大。

    “不用看了,我选的就是理科。”她回答的很平静。因为她早就预料到结果公布的那天,自己的好友会产出这样的质疑。

    “回去后我想了想,还是觉得理科比较适合我。”话语间看不见她丝毫的沮丧和委屈。如果这种命运她无法拒绝,那就默默地承受好了。

    “好吧,那你得加把劲。”华卿鼓励她。尽管他对这结果不认同,但既然是小媱自己选择的,就理应值得尊重,并为她加油鼓劲。

    小媱努力挤出一丝豁达的笑容。陈政才却不高兴了,他跑过来,一屁股坐在小媱旁边的别人的桌子上,失望地说:“你不是要选文科吗?我选的也是文科啊,我还以为我们一起选文科,高二就有机会分到同一个班呢。看来是不可能了。”

    小媱又是勉强一笑,不知是自己伪装得太多,还是内心此时的失落感过于沉重,她觉得自己很累,不想说太多的话,看见陈政才过来跟自己说话,只好弱弱地回应一句:“你为什么要这样选?”

    “文科不伤脑筋呀。我自己的话,选哪个都一样,反正都学不好,胡乱地混一混就算了……”

    这样消极的话小媱已不愿再听。她的脑袋已经装满了悲观惆怅的情绪,实在不能、也无法承受更多的来自别人的负面信息了。

    她恨不得一头趴在桌子上,不理会喧嚣的人群和纷扰的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