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大师之路
繁体版

第五十九章 转变

    “杨工,真是你,好几年不见”一个熟悉的声音传入杨培浩耳朵里。

    杨培浩一瞧,这不是在西山省大山河村项目部上过电视的优秀工人代表月亮湖隧道开挖工曹江川么。

    “曹老哥,你怎么会在这里?”杨培浩见到了自己第一个项目部上的熟人很是开心,大山河真是让人怀念啊。

    “我带了一帮兄弟在搞洞口开挖,没有想到会再次碰到杨工你。”曹江川脱下劳保手套,与杨培浩双手握在了一起。

    “在大山河,曹老哥你还是我老师呢,教了我许多。”杨培浩没有忘记曹江川教自己隧道施工经验一事。

    “这都过去好几年了,没有想到小杨你还记得,老哥我太高兴了。等我把这几根锚杆打完,小杨,走老哥那里去,咱兄弟伙好好喝几杯。”

    曹江川没有想到杨培浩性格一点都没有变,还是与在大山河村一样的没有架子,很随和。

    “曹老哥,我现在有事情,改天再聚都在一个项目上,机会多的是。”

    曹江川这才注意到与杨培浩在一起的还有几个看起来不像是华夏国的人,也不多问。

    “那好,小杨你忙,改天我们再聚。”

    山本政夫看到这一幕杨培浩相当于东瀛国公司中层领导干部,能和工人打成一片,并且透过曹江川的眼神能够看出杨培浩在工人中有威望。

    “培浩君,你太厉害了,能在公司员工中树立微信,我佩服你。”

    “我只是碰到熟人而已,山本政夫,你想多了。现在工地也看了,去项目部驻地休息一会。”

    “好,我也想去项目部驻地看看,找你们领导聊会,还是得加快施工进度。”

    W引水工程项目部驻地。

    阕经理实在不想见到东瀛鬼子,便找个借口离开了项目部。

    接待山本政夫的是一位项目部副经理。

    在接待会上,山本政夫详细询问了工程进度,特别是进洞时间延后。

    了解到工地实际情况后,山本政夫态度转变了许多,不那么咄咄逼人。

    可能是听取了杨培浩的建议,山本政夫不在提误工损失费之事。这让陪同的副经理感到意外。东瀛鬼子来项目部就是提索赔的,怎么才到工地上转了一圈就不提了呢。

    大西北夜晚满天繁星,让人兴旷神怡。

    杨培浩在自学盾构机原理。

    通俗易懂的讲盾构机工作的原理与电动剃须刀差不多。

    杨培浩看过山本政夫提供的东瀛国山本建设研发的盾构机资料。

    山本建设盾构机命名为“山本一号”。盾构机开挖直径7.5米。总长80米,总重量2500吨。月开挖平均进尺能到达300-500米。配有先进的液压动力,全自动操控系统。测量数据通过电脑连接录入,可实现依据录入的曲线要素实现自动转弯,有效的提高施工进度。

    杨培浩看到盾构机刀盘切割如何产生动力的设计原理。华夏国就是缺乏造刀盘的核心原材料一种特制的钢材。

    “TMD,山本政夫这小鬼子还留了一手,盾构机核心技术不留资料。山本政夫也知道华夏国的仿造能力,深怕泄露出去。”

    可是你山本政夫还是小看了华夏民族的聪明才智,只要你的盾构机到了工地,不出一年我们绝对会整的明明白白。

    “培浩君,您在看什么呢?”不知道什么时候山本政夫出现在杨培浩面前。

    “看盾构机原理。”杨培浩也不藏着腋着。

    “我为培浩君刻苦钻研的精神点赞。”山本政夫心中确想我已经把最重要的技术留起来了,你看了也白看。

    “山本政夫,我们华夏国有句古诗叫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看到如此美丽的月色,山本政夫你有没有想起你的家乡。”

    皓月当空。杨培浩就以此景开场白。

    “嗯,今晚的月亮特别圆,就如我家乡DaBan。”

    “想家就常回家看看,山本政夫你大老远的跑来华夏是为了什么,殊不知华夏国对东瀛人一向是不太友好。”杨培浩问起山本政夫来华夏国缘由。

    “培浩君,我从小就对华夏国历史文化感兴趣,读国中时候我就会背四书五经,大学又在华夏FD大学留学学习华夏文。”

    “看来教你华夏语的老师不怎样,你现在的华夏语说得不太流利,你还背四书五经,说出来我都不相信。”

    “培浩君,您不相信,现在我就背一段道德经给您听听。”

    “好啊,我倒要看看你能背的对不对。”老外学华夏语都很困难了,更不要说是华夏国的文言文了,杨培浩想看看山本政夫能背到什么程度。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山本政夫果真把道德经第一章的内容背下来了。

    “山本政夫,这我要给你点赞,但是光背下来了没有用,你理解其中的意思不。”杨培浩又要在考考山本政夫。

    “意思我是知道的,培浩君我这就解释:能够用言词表达的道,就不是本然整体的道;事物的名称,也不等于事物本然整体本身。无,是指天地开始时的状态;有,是万物被我们认知状态的总名。因此,道常以它“无”的隐身状态存在,是为了让我们直觉感知它的玄虚、深奥和无限;而又常以它“有”的显身状态存在,是为了让我们直觉感知它的形貌和边界。这个道的“无”和“有”本为一物,都来自道而只是名称不同,但都是非常幽深和根本的。幽深又幽深,根本又根本,这两个“幽深”和“根本”合起来,才是一切“幽深”和“根本”产生的总根源。”

    山本政夫的解释让杨培浩又稍稍转变了对面前的东瀛国鬼子的看法。

    “山本政夫,想知道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么?”杨培浩来了兴趣与山本政夫论道起来。

    “培浩君,您请讲。”

    “道德经,道与德,道是世间万物的开始,德是人性品行的评判标准。两者相互关联又是独立个体。有道无德,有德无道就是哲学。”

    山本政夫是不能理解华夏国哲学,杨培浩的话是不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