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过五十岁
繁体版

第一百零三章 不知道写啥

    随机的写吧。想到什么写什么。

    本来想说是写年终总结,但是发现脑子一片空白。

    也想写接下来的过年聚会了。现在有点怕见到一些人,主要是借钱给我的舅舅和五嬢。

    昨晚父亲居然给我打电话了,喊提前两三天过去,说到时去年那些亲戚还是要过来耍一下。

    看来父亲现在一年到头的念头就是过年聚会了吧。

    不知道他现在跟那个阿姨相处的怎么样?

    上次他去太平大姨公过生喝醉了,父亲说不要管他,妹妹说,我不管你谁管你!就这之后,妹妹就没跟大姨公联系过了。

    算下来也不久?一个半月以上?两父女还生气了?不至于吧?

    妹妹那话说出来,我只能沉默,我这个当儿子的,一年都不怎么联系父亲,还真的靠妹妹跟父亲的联系给我带来消息。

    上次父亲听说单位的领导说了他的头发全白了,他怕单位开除他,就去染发,用的劣质染发剂,导致过敏,最后住院了,都不给我们兄妹说,是找的三嬢。怕我们担心。

    三嬢还是通知了妹妹,妹妹去看了后,拍了个照片,也是隔了两天才给我说的,看到照片的时候,我的心真的吓死了。

    他们不想让我担心也是对的,但是担心有啥用呢?我不能打钱啊,我穷得很。当然钱不是万能的,可能更需要情感的安慰呢?

    所以当时看到这个照片,我也觉得应该把自己的面子放下,给父亲联系下,还好,看到他状态比那照片好多了,也让他别去搞一些无法掌握的事情,免得我这边在埋头钻研打拼的人,免除后顾之忧。

    自从我这边债务暴雷后,被大舅和五嬢知道了,我就感觉不想见到他们,除非把钱都还给他们。虽然他们是说不要着急还,努力好好工作就行。就是见第一面之前,我的心态很复杂。也怕见到他们在问现在境况怎么样了?

    只能说有点恶化,都已经帮了你一大把了,怎么还更加恶化了呢?到底是哪里的问题呀?

    我也不知道啊,按照往年的,不应该是这样的。只能说环境不好。

    那怎么不换个工作呢?要是能换,我还用你的说吗?

    所以现在只能这么耗着,要么等春天到来,要么再暴雷,要么就是耗着的时候研究新的技能新的财源。

    要是看过我写的这些随笔的话,我相信都看厌烦了吧,提了多久了,怎么还没养成新的技能和新的财源呢?

    其实也是自己贪心吧,也不懂得自觉。本来靠他们的帮衬,是可以放松很多的,偏偏还又去弄了点域名,本来以为可以打时间差,可以周转过来的,那知道,还是败了。

    天天看书或者电影或者电视剧,就是不肯好好的写观后感,总担心写的内容不好,没价值。那练笔怎么会提高呢?可能就是懒吧。要一直还是这样的状态,估计十年后,还是这样的。

    还说要看第二遍或者第三遍的时候,再来总结,真看了第二遍第三遍,还是不肯动笔,也不去梳理,还觉得没准备好。

    现在坐在沙发边的小电脑架上,不舒服,不适合写观后感吗?想在loft的二楼再买一台电脑,然后在床上架着笔记本床上桌来写?你别说我还真买了床上电脑桌,就差新的电脑了。

    怎么现在家里两台电脑还不够吗?还得第三台?说是专用写作电脑,不然不肯动笔?

    还是自己懒吧,就把楼下的拿上去不就可以了吗?有那么难吗?

    而且那个电脑桌,挺大的,还可以做笔记呢?

    近期为了节省电费,主要是因为成都的阴天太多了,临近黄昏的时候,在楼下看的话,光线不太好,而且还有个推拉门在这里挡着,所以就弄到楼上去。那个买了一年多了床上电脑桌才用起来呢,但也不是很多。

    我觉得吧,现在要把电脑桌更好,除了看书,还得把笔记做起来,尤其是把看到有意思的内容,单独的摘取出来,后面再找时间复习。

    前几天刚看完的《印度六派哲学》,看完还是没啥印象,也不是说没印象,能记下来的就是很多废话,都是作者的研究历程,主要观点,还是没明白。

    说到哲学观点,我倒现在对哲学的概念的理解还是模模糊糊的。而且越看越觉得对现实生活的价值不大啊。如果不是靠哲学出书挣钱的话,还真的不一定要学的。

    所以还是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不够好,难怪生活不如意。

    要真的理解到位了,不久可以写书了吗?做一个哲学史的梳理者,不也挺好的吗?问题就是没彻底的领悟,等领悟哪天,我一定试试!到时把中外哲学都弄个对比,不就是一本大作了吗?这还发不了财?

    很多大部头的书,比如奥威尔的三部书评、理解媒介啥的,都是非常厚的书,感觉很厉害的。但是仔细看的话,会发现他们的内容灵感来源也是通过别的书籍,这就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吧。

    难怪有人说,其实一辈子看透50本书其实也够了。但是我觉得还是不够对,要理解50本经典,要看很多注释本啊,可能需要的注释本就会高达500本,不然那些经典的理解,会把握的都不够经典。

    好比说什么老外的很多书都是对柏拉图的注释,印度有对什么奥义书的注释,国内的很多也是四书五经的注释一样。后来的大家都是在这些基础上做的分析和延展。才形成了至今我们看到的各类思想史。

    没有前人的努力,我们不可能直接到第十个包子。那个例子就是,一个人吃十个包子能吃饱,所以直接吃第十个就可以了,前面九个不重要吗?思想史也是这个道理。就跟那个易经差不多吧,人家说了阴阳,后面生四象,再来八卦,六十四卦。

    这些是大道理,我觉得叫方法论吧,方法论都是重复的,所有人都知道的。但是具体的知识体系,要去把握,这个必须得苦功夫,必须要记忆和理解,然后再去实践、改造世界。

    改造世界的时候,还不一定就能产生价值呢,起码还得有90%的浪费率,最终产生正义价值的那部分,未必有1%。

    这就是内卷吧,也是丛林法则。要想过得好,只能把自己搞成卷王。你不卷,可以做到佛系,问题是有这样的岗位给你吗?能稳定一辈子?应该是有的,但是我不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