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孤独米
繁体版

书4

    千面英雄(约瑟夫·坎贝尔)读后感:61…20221014

    看完它的第一遍,故事多得我脑壳疼,不过这本书还是值得看第二遍的。

    主要就是说神话故事里象征的一些东西等等,还有很多其他的内容,不过只看了一遍,没有细细体会,所以它还有很多妙处是我不能体会的。

    突破个人局限的痛苦就是精神成长的痛苦。

    有讲到人性有讲到灵魂,也有讲到永恒。

    时间关系,不知何时再看第二遍。

    身份的焦虑(阿兰·\t德波顿)读后感:62…20221018

    这本书写得很是通俗易读,其实静下心来,一天就能看完。

    其实很多观点在其他书上也有看到过,比如说跟同级人比较,更容易生出嫉妒之心,而对比自己高出很多段位的人,反而不会。

    新的观点是从死亡的角度,以及从社会阶段等来剖析焦虑二字。

    无论生前如何辛苦如何风光,死后也不过是一棒黄土。而社会方面,则是从中世纪某些国家,以决斗等形式来衬高自己的品格,还有些则以跳舞动作等来评判是否是绅士的标准。

    也可以说人们对成功的定义,是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而当今社会,则很多人都以钱财来评判一个人是否成功,有钱就是成功,没钱就是失败。

    其实我自己对成功的定义早就有了定论。即过得开心即是成功。

    一个人做的是自己想做的事,不管再累再没有价值,也乐此不疲,做着他想做的,哪怕他成天在掏粪,只要他没有为此怨天尤人,有在享受生活,那就是成功。

    焦虑其实也不完全是负面的,它还有正向的作用,适当的焦虑有助于你脱离舒适区,让自己取得进步。

    但一定要有自己的准则,自己的一套评判标准,而不是被他人的言论左右。

    当我们从死亡的方向来看待身份的时候,身份真的还重要吗?那些与我们无关的人的评价还重要吗?

    把每一天都当成最后一天来过,这也是我近来的生活准则。

    这样我能更好地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

    皮囊(蔡萗达)读后感:63…20221020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我想这句话应该能让很多人醒悟一些什么吧。我们生活中其实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伺候肉体,很少会有人反其道而行之。

    要做一些你大脑不想做的事情,这样才不会庸庸碌碌。顺应身体和大脑的惯性模式,我们很难获得一些所谓的梦想的成功。

    因为大脑不会一直都希望我们为难它。梦想燃烧起来的澎湃,只是一时的。大脑更多的时候还是会“理智”地犯懒。

    这本书讲得挺多的,上面那句话,我印象深刻,想来这辈子都不会忘记。

    不过这本书的妙处可不止这一点,有很多,值得反复品读。每一章每个人物,都能投射到自己的生活,并找到它的影子。

    这本书应该属于是纪实文,也就是说,这就是别人真实的一生。

    看,人生到底长还是短。

    说它长吧,它可以短到一篇文章就能概括。说它短吧,它可以长到,你每天睁眼第一个感想就是,这样的日子到底还需要持续多久。

    我们的现实生活,总是枯燥而冗长的。你看,我们活了这么多年,但能说得出口,并记得住的事情,能有几件?

    那这样的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值不值呢?难道一定要与众不同的人生才叫人生吗?

    我想,还是因人而异吧。

    还是说回皮囊这一章的阿太。

    她一生都奉行的上面那句话,不肯跟皮囊投降,但在年老的时候又无奈地被困在皮囊里,那是一种不能抗拒,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被动地,只能接受的东西。

    皮囊,它指的不是外表,指是这一副装载你灵魂和精神的躯壳。

    最初我以为它会是一本讲容貌焦虑之类的书。不过,其实,躯壳也的确是属于皮囊。

    清单人生(弗雷德里克·巴克曼)读后感:64…20221024

    这是一个迟暮老人的一个以悲惨开始的故事,一般来说,它应该是沉重的,悲伤的,令人深省和感叹的。

    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女人,因丈夫出轨,离家出走找工作。这个故事听起来就很不容易。

    然而,它给我的感觉不是上面那些词。当然,通常……很多故事和名著之所以能流传千古都是因为它并不是那么地“通常”。

    好的故事,经常都是在“一般”当中带着“不一般”,这才能引起你的共鸣。

    这是一本有趣、可爱、又令人深省的书。

    这是我给它的评价,很显然,我喜欢它。

    开放式的结尾,让它的结局产生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将各种动物拟人化的写法,尤其可爱。

    给我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呢。

    就是,哪怕我们已经八十岁了,要改变生活还是来得及的。

    因为能束缚我们的,是我们的固步自封,不是年龄。庆幸的是,我在28岁,甚至在这之前,就知道了这一点。

    虽然,我现在仍旧困在一个固有的环境范围。但我觉得弗兰克尔书中的那句话,的确很有道理,那就是:

    在刺激和回应之间还留有一些空间,这个空间允许我们以自己的意志去选择我们回应的方式。我们所作出的回应包含了我们的成长和自由。

    当然,这话与本书不一定有关。

    我们到底是像过去一成不变,还是应该踏步向前,去体验去感受与从前不一样的人生?

    我想这是一个永恒话题吧。类似近来心理学里挺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到底要不要离开舒适区?

    要作出改变,这一点是十分不容易的,因为你的大脑早就已经习惯了固有的生活节奏。

    改变,对它来说,就意味着困难,也意味着它需要活动,不能继续犯懒了。

    这其实也属于是大脑不太想干的事。

    这本书我挺喜欢的。还会再看第二遍第三遍。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想买小苏打了。想跟老鼠聊聊天,谈谈人生。想了解一下足球比赛。

    看吧,这本书的魅力如此之大。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洛莉·戈特利布)读后感:65…20221027

    坦白说,这本书的名字,并没有激起我的拜读欲望。如果不是李可爱的强烈推荐,这样的书名,我大概率是不会翻。

    有点意思的是,她看了两个多月还没看完,我陆陆续续三天就看完了,如果不是每天的时间安排问题,我想,一天看完也不是什么难事。

    大概是心理学类书籍以前看多了,我没有李可爱那么大的感触。不过,也是值得的,因为它有不少地方是跟别的心理学类书籍不一样的地方。

    首先,第一点就是。我第一次看到心理医生去看心理医生这类。虽然以前早就知道,心理医生其实很多也会有心理问题的。

    也有讲几个来访者的故事和心理疗愈过程。

    其中,朱莉和瑞塔是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是年轻将死又想活的癌症病人,一个是年老孤独寂寞不想活的老太太。

    朱莉使我更加珍惜现有的生活,并产生了一些更积极想法,豁达、感恩和勇于挑战新的事物,成为新的自己,哪怕只有一天。

    瑞塔是一种接纳自我的典范。

    我们祈求别人的原谅,只是为了避免原谅自己。因为自我原谅更难。

    我们总是会为自己的做的错误折磨自己,哪怕真心地做过弥补,仍旧无情地为自己判刑。

    还有一点就是,像我一直都向往在亲密关系中获得爱。

    但事实就是,亲密关系当中,往往爱和伤害都是成正比的,它既能让你感受到比别的关系里更多的爱,也更能让你感受到伤害。

    这一点,我从前是没有太意识到的。

    现在,当我跟曹美女发火的时候,我会想,我会不会伤害到她,于是越发谨慎了。这样是很好的。

    另外,亲密关系与别的关系特别不同的一点在于,它能够不断地洽合。

    产生裂痕,然后愈合,无数次。而且随着每次磨合,只要懂得反省并作出适当的改变,这个关系就会比以前更牢固。

    这本书写得很通俗易懂,没有看过的人都可以看一下。哪怕是像我这样,看过很多类似书籍的,这书,也值得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