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音缭绕
繁体版

第60章 花好月圆

    张沈年出了家门,直接就上了保姆车。

    上车后,他又是扯嘴苦笑,又是眼泪哗哗,良久才甩甩头,让自己冷静下来。

    车上等候着的乔子悦,见他又哭又笑,给他递了一条热毛巾:“怎么了?”

    众人都不知道的是,张文轩和乔子悦两年前已经领了结婚证。

    只是,张文轩粉丝众多,经纪公司担心粉丝闹事,就让两人选择了隐婚。

    这么多年来,乔子悦深知他一路咬牙坚持的难,常常嘲笑他明明可以靠家里,却要自己拼命。

    不过,乔子悦很理解他

    父亲和儿子,是宿命般的不对付:有人是在初高中时期叛逆,有人是一路顺风顺水成年后突然意识觉醒。

    比如张文轩,从小到大都听父母的安排,循规蹈矩,让出国留学就出国留学,可却在留学期间仿佛换了个“芯”,有了自己的主意,和父亲也突然就宛若天敌,对方的话,彼此都莫名地听不进去。

    尤其是张沈年和张文轩,用张文倩的话说,是一窝子犟种——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这一刻,张文轩的情绪波动起伏较大,乔子悦也不想逼他,就这么静静地坐在一旁,等他回话。

    良久,张文轩擤了一把鼻涕:“等维也纳演出结束,咱们一起回家。”

    乔子悦先是淡淡点头,继而欣喜若狂:“你说什么?维也纳?真的吗?真的都办好啦?……”

    他的执念,乔子悦也知道,并且默默支持着他。

    只是,乔子悦也知道,这条路无比艰难。

    此刻,听到这个好消息,乔子悦直接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发出了土拨鼠般的尖叫。

    张文轩抱着妻子,亲了亲她的额头:“嗯!已经办好手续,今年中秋,定档维也纳金色大厅,我的个人演唱会专场。”

    乔子悦喜极而泣,抱着丈夫,哭得涕泗滂沱:这么多年,张文轩的每一首歌、每一个专辑,都在用心打磨,就为了有朝一日,能登上维亚纳金色大厅演出。

    这一次的个人专场,是他这么多年来努力付出的成果!

    张文轩垂下眼帘,表现得比较平淡。

    他虽然从小跟着奶奶学习,但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琼剧科班训练。

    出道后,他还悄悄考了中央音乐学院的研究生,利用业余时间,半脱产完成了专业学习。

    原创音乐,很大程度上也是一场孤独的旅途。

    更何况,他走的还是小众“戏曲向传统文化传承”路子,和传统意义上的流行歌手相比,的确不占据大的优势。

    好在他出道即巅峰,粉丝们也一直不离不弃,和他一起守护着优秀的传统文化,这让他感到十分欣慰,也更坚定自己文化传承的信念。

    再加上和父亲的赌注,让他几乎是不要命地各种拼,总算柳暗花明,迎来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今天回家,原本想要在父亲面前耀武扬威的他,却在看到父亲苍老的模样后,落荒而逃。

    冷静下来后,张文轩沉吟再三,拨通刘玉婉的电话,给她讲了此次维也纳之行的安排:“有一个折子戏的环节,准备唱《喜团圆》的《团圆》,你能来和我搭档吗?”

    金色维亚纳舞台,是所有演唱者的终极梦想,刘玉婉当然是二话不说,就应了下来。

    乔子悦抬眸,看了丈夫一眼:“真不和爸妈说一声?”

    张文轩摇头:“等我演出后,再给他们一个惊喜!”

    *

    只是惊喜没等到,很快等来了惊吓:演出前半个月,刘玉婉因车祸,小腿腿骨骨折,伤筋动骨一百天,自然不可能再去维也纳。

    张文轩不得已,找张文倩求助,张文倩一听就拒绝了他:“咱妈可是HAN省第一个梅花奖得主,她去的意义比我更大!再说了,我这现在有两只猴孙崽拖着,哪儿都去不了!”

    当然,更重要的是,张文倩知道,父母一直有个美好的愿望,希望看到琼剧走向更大的舞台,而他们作为琼剧最早的传承人,更值得第一个登上维亚纳金色大厅!

    张文倩另外还有点私心,是希望借此机会,让哥哥和父亲重归于好。

    都说父母和孩子没有隔夜仇,偏偏这两头犟牛,不对付了快十年。

    张文轩揉眉叹气间,乔子悦给他递了一杯五指山绿茶:“这还是上次阿爸寄来的,他说你喜欢喝苦丁茶,但是浓茶太伤嗓子了。”

    张文轩闻言,瞬间破防。

    他和父亲,不知道为何,走到了今日的模样。

    都说儿女是父母的债,如今张文轩才明白:哪怕他和父亲撕破脸长达八年,父亲心中,始终还牵挂着他。

    乔子悦这一杯茶,也是故意在点他。

    张文轩抱住妻子,脑袋轻轻放在她肩膀上:“子悦,谢谢你!”

    谢谢你这么多年不离不弃,容忍我的怪脾气、坏脾气!

    谢谢你这么多年默默无闻,陪我面对所有的风风雨雨!

    *

    商量定下后,夫妻两人买了机票,连夜赶回家,准备和父母商量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事宜。

    看着挺拔的儿子,张沈年有片刻愣怔,眼前熟悉而陌生的人,是他儿子。

    上一次匆匆见面,他只顾着骂他,完全没有注意到,儿子这些年奔波劳累,竟瘦得几乎脱了相。

    打量着张文轩,张沈年发现,儿子脱去几年前的稚气,多了一丝沉稳,白皙的脸上,立体的五官未染风霜,却看出了男人的担当。

    儿大不由娘,也不由爹。

    只是,张沈年对于八年前父子两人拍桌对吼、不欢而散的画面,始终过不去心中那道坎。

    见他们父子两人一见面就如此尴尬,乔子悦怯怯地上前几步,咧嘴甜甜地笑道:“爸!您好!我是子悦!很抱歉因为文轩工作的性质,我们先斩后奏领了证!不过文轩说了,等忙完这阵,咱就回家,等爸爸妈妈给我们风风光光大办一场!”

    在东方,结婚证是国家认证,办酒宴才是家族认定。

    乔子悦这一句,解释了为什么先领证,又给足了公公婆婆面子,让他们有台阶下。

    张沈年原本绷着的脸,缓缓舒展开,点了点头算是回答。

    黄思梅闻言,连忙上前,热情地捧着乔子悦的手,左右打量看了个够:“好!很好!”

    说着,她就从手上褪下一只遍体通绿的镯子,给乔子悦戴上:“这是我们张家媳妇的传家宝,你可收好啦!”

    乔子悦眼眶一热,连声“哎”应下。

    钟梨花站在茶楼门内,看着院落里婆媳见面的场景,笑弯了腰:“梅姐姐,你们打算在院落里站到月亮爬上来吗?”

    黄思梅这才反应过来,拉着儿媳进了屋:“走走走!咱们进院里吃茶去!让文轩和他爸聊他们爷们的事!”

    张沈年和张文轩,大眼瞪小眼。

    最后,还是张文轩败下阵来,低头喊了一声:“爸!”

    张沈年冷哼一声,转身进屋。

    望着父亲灰白的双鬓,张文轩心口酸涩得厉害,吸了吸鼻子,跟上了父亲的步伐:“爸!对不起!”

    对不起这八年来的任性远走!

    对不起这八年来辜负亲恩的缺席!

    对不起这八年来年轻热血又稚嫩的赌气!

    张沈年脚步一顿,然后同手同脚进了门。

    他虽不回应,但张文轩已经知道,父亲原谅了自己。

    *

    新媳妇上门,俄贤村东方茶楼变得格外热闹。

    拉着乔子悦的手,钟梨花带她认识完琼剧团的叔姨后,便拉着她坐下,话家常。

    钟梨花爽朗的笑声,频频穿破屋顶。

    她给乔子悦讲述着这些年,东方琼剧团的变迁,也讲述着张沈年和黄思梅两人为琼剧奉献的几十年:从最早的开荒种地、以农养戏,再到后来摆摊下海、以商养戏,直到如今,张沈年和黄思梅仍旧把琼剧的传承当成终身的事业来办。

    这不,今年的东方宾馆又大变样:茶楼隔壁的空地,被改造成了文化广场。

    广场的三角场正好三面墙,一面讲党史、一面讲琼剧、一面讲黎锦。

    为了让票友们演出有更多选择,还特地在广场上设置了小规模演出的凉亭舞台,吸引了不少琼剧票友前来打卡。

    融化东方茶楼的游园会活动,宾馆四处都有可供拍照的琼剧人偶,更有配合大戏演出的黎锦服装供出租拍照和购买。

    总而言之,他们一直用心传播东方文化,打造琼剧独有的文化品牌。

    ……

    钟梨花一边说,一边不时地偷瞟张文轩。

    表面上,是钟梨花让乔子悦了解张沈年和黄思梅的生活和工作,真相是,她也想张文轩了解父母的不易。

    张文轩在娱乐圈内,取得了不菲的成绩,甚至还屡次登上过央视,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优秀代表。

    可是张沈年和黄思梅也没有故步自封,他们在文化传承上,也能与时俱进:做动漫、开发周边和手办、打理游园会等等。

    钟梨花希望让张文轩明白,父母是老去了,但没有老成古董、不可交流,不可改变。

    *

    的确,传统文化常常被认为是过时的,一成不变的,非遗传承人也常常被打上“需要被保护才能生存”的烙印。

    但是,张沈年和黄思梅另辟蹊径,却让琼剧和黎锦染上了时代的风采,焕发了新的生机。

    眼下,虽然琼剧传承已经任重道远,但已初见成效。更需要张文轩和张文倩与父母一起,齐心协力,才能集思广益,让越来越多的人爱上琼剧,并加入到传承琼剧的队伍中来。

    张文轩心有所感,向张沈年投去由衷佩服的眼神,眼中重现了小时候崇拜父亲的眼神。

    只是对面摇摇椅上的张沈年,不知何时,已经沉沉睡去,还打起了小呼噜。

    黄思梅给他盖了个毯子,给儿子儿媳解释道:“你阿爸最近有些嗜睡,脾气还越来越大,早上还把东方宾馆的主厨都给骂哭了!让他去体检还不肯去。”

    张文轩心里一个咯噔,马上就打了电话,喊司机准备开车,送父亲去海口体检。

    张沈年醒来后一听,立即就沉了脸:“你小子才有病!我身体好得很!这么多年天天凉水冲凉,你老子我连个头疼脑热都没有过!我可不像你们这些娱乐圈的娃,一个个要保持身材,我该吃吃,该睡睡,好得很!”

    乔子悦给张文轩使了个眼色,上前搀扶着张沈年:“这是我们公司的福利体检卡,到期不用就浪费了,刚好我们回家了,我想着,就让您和妈妈一起去检查一趟!您要骂,就骂我好了!”

    张沈年看了儿媳一眼,强压心中怒火,但死活不肯去。

    最后,还是黄思梅使出了杀手锏,拎了爱马仕就出门:“林子柔约我去省府,视察今年文化节人民广场的琼剧舞台搭建。你不去的话,我就自己去了哦!”

    张沈年一听,立马屁颠屁颠地换上衬衣西裤,拎着自己的公文包,跟上了老婆的步伐:“哎呀,你要去视察,你早说嘛!没有我保驾护航,我老婆这么漂亮,多危险啊!”

    哪怕是脾气再暴躁,张沈年这么多年都没对黄思梅大声过,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老婆是用来疼爱的,不是用来打骂的”,堪称中国好丈夫典范。

    夫妻俩这些年,也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

    用张沈年的话说,就是要弥补之前夫妻两人各忙各的、一年到头见不上几次的遗憾。

    乔子悦看着公公婆婆的互动,笑得眉眼弯弯,看向张文轩:“爸爸妈妈感情真好!”

    张文轩哼了一声笑道:“我阿爸说过,要不是我阿妈小时候接济他,他估计活不过缺衣少食的年代。”

    居然还是青梅竹马!

    这样的感情太让人艳羡了!

    看到妻子羡慕的眼神,张文轩莫名心情好了起来。

    张沈年对儿子奉行“望子成龙”的铁棍教育,但是,对母亲和女儿,那可都是无原则的宠溺。

    借着张沈年体检,张文轩让黄思梅也一起做了全方位的体检。

    虽然他们每年都有企业统筹的体检,但张文轩还是觉得不放心,特别加了PAT癌症筛查、肝功能十五项、甲状腺功能7项、肿瘤筛查7项、免疫测定、经颅多普勒、心脏B超、骨密度检查等等。

    *

    检查结果隔天才出来,黄思梅所有指标都很好,张沈年却检出了甲状腺乳头状癌。

    虽然是死亡率几乎为零的疾病,但光是“癌”这个字,已经让人闻之变色。

    医生建议尽快手术摘除肿块。

    张沈年第一反应,却是黄思梅的金色维也纳之旅,坚持等黄思梅和儿子的维也纳演出完,再来做手术。

    他的理由很充足:“医生说了,这个‘癌’只是听着吓人,治愈率非常高,也不影响以后的生活。早开刀晚开刀,影响不大!”

    黄思梅却难得强硬,要求留下来陪同张沈年:“谁说的都不算!听我的!必须第一时间把肿瘤摘除掉!”

    黄思梅很坚定:她已经半截入土,拿到海南琼剧第一个梅花奖,她已经心满意足,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演出,哪怕她不在,也还有张文轩,无论如何,都能让世界听见中华传统文化的声音。

    她和张沈年相互扶持几十年,在她心中,老伴老伴老来伴,这时候她必须陪着他!

    生死面前,其他都是小事。

    两人僵持不下之际,张沈年凭空消失了。

    在办理住院手续后,张沈年给黄思梅留了一封信,眉飞凤舞的笔迹还未干透,只留了几句话:“我已经请了BJ的专家过来手术,一切安排就绪。但你不去维也纳,我就不手术。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之日,便是我的手术之时。”

    电话打不通、微信不回复,张沈年就如同人间蒸发一样,黄思梅跑遍了整个海南岛,都没能找到他。

    崩溃之际,张沈年的电话打了过来,他的要求很简单——黄思梅和张文轩的维也纳之行如期进行,他的手术也会准时实施。

    黄思梅不得不咬牙接受这个提议,最后在东方茶楼找到了坐在三角梅下的张沈年。

    拉着黄思梅“重游”东方茶楼,张沈年无限唏嘘地感慨,这是东方琼剧团建成的所在地,也是他和黄思梅坚守几十年的根据地。

    不管时光如何流逝,岁月如何变迁,他们对琼剧的心,始终不变。

    “阿梅,咱俩唱一段吧!年幼时你我以红薯结缘,如同红叶做媒的文东和姜玉蕊,今日,我们就唱《红叶题诗》的《愿结同心一片丹》吧!”

    夫妻两人坐在红绿交映的三角梅下,深情对视,张沈年手中二胡声起,夫妻两人和鸣一曲。

    愚兄我,生琼南,世代居,崖州湾,

    海角天涯蔚奇观,小字又叫文南丹,

    你家香枫先父送,妹不约我是哪般,

    哥出生,在天涯,名东和,字南丹,

    你拾红叶绿波间,巧事使人相信难,

    请贤妹,看端详,优美诗句题叶间,

    经霜枫叶永不残,愚兄和句请添删,

    血战中原骨未寒,可怜湖上恋偏安,

    娥眉倘许酬霜叶,愿结同心一叶丹,

    题诗人,慧又贤,和诗人,喜万千,

    一唱一酬成知音,愿学鸳鸯不羡仙,

    ……

    *

    二〇一八年,八月十五,中秋节。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维也纳金色大厅,张文轩个人演唱会如期举行。

    演唱会开始前两小时,远在海南的东方茶楼,琼剧团全员和黎锦工作坊全体,都蹲守在50寸的液晶电视前,收看直播。

    而刚刚麻醉醒过来的张沈年,给黄思梅发去了手术顺利的报喜消息。

    千里之外的奥地利,维也纳。

    维也纳音乐协会金色大厅,是维也纳最古老、最现代化的音乐厅,也是维也纳乃至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厅之一。

    这里走出过海顿、莫扎特、舒伯特、贝多芬等世界著名音乐家。

    全世界的音乐家,都以能在金色大厅演出为毕生奋斗的目标。

    此刻,黄思梅妆造完毕,一袭花旦装扮,和一身生角打扮的儿子相视而坐。

    紧张地握着手中的电话,黄思梅看到手机屏幕上跳出“手术平安,一切顺利”八个大字,眼眶瞬间湿润。

    把手机递给儿子,母子两人相视而笑,都从彼此眼中看到了一份坚定:今日的琼剧演出,为伟大的泱泱华夏而唱、为瑰丽的中华传统文化而唱,更为张家四代人的传承而唱。

    一个小时后,黄思梅率先登场。

    她演出的第一个项目便是很应景的《拜月记》。

    只见她金凤配珠钗两鬓戴,走起路来步步生颤,头上珠翠颤颤悠悠恰如金凤点头;脸若芙蓉,眉勾远山,鼻根高悬、双眉微挑,丹凤眼斜上扬,眼珠流转,樱桃小口一开,便已风华绝代。

    牙胜玉,唇点朱,与耳尖八宝点翠相呼应。

    水袖飞舞,如九天仙女落凡尘。

    十指如笋,双腕胜似白莲藕。

    身穿云霞披,锦绣罗缎裙。

    裙下红鞋帮带五彩线,一步一莲花。

    只见她,开口一唱满堂亮。

    黄思梅的嗓音尤其委婉甜润,中音区却甘醇浑厚,咬字干脆利落,唱腔余音袅袅。

    声动人心,音撩心弦。

    每一个字,每一句唱,每一段戏,都如歌如泣,绕梁三日。

    款移莲步踏青苔,纤指揭开香炉盖,

    瑞兰对月深深拜,一炷心香诉怨怀;

    双膝跪地朝银汉,台前宝鼎烧心香。

    一炷香,为官人,恳祝君,体安康。

    一片丹心永不忘,可叹凤独鸾孤单。

    二炷香,为官人,忆当初,在招商,

    你病卧床我心伤,我典首饰你不安,

    我劝你,莫愁烦,且安心,将病养,

    病愈回家勤攻读,殿试名登上金榜,

    到那时,妾与郎,拜宗堂,拜爹娘,

    你我永偕百年长,且学梁鸿与孟光,

    别离话,永难忘,到如今,已三冬,

    想君必非负心郎,只望他日得成双。

    三炷香,为官人,祈苍天,保平安,

    青云直上衣锦还,荣归相会遂我心愿。

    ……

    台下的观众,先是屏住了呼吸,唯恐打乱这唯美的节奏和唱腔。

    在她谢幕的瞬间,雷鸣般的掌声在金色维也纳上空久久盘旋,喝彩欢呼声交叠响起久久不散。

    戏曲之美,在服饰、在身段、在唱腔,更在传神的演绎。

    东方之美,在韵味、在风骨、在魂魄,更在文化的底蕴。

    这一刻,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东方文化在西方,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虽然语言不通,但台下观众如痴如醉,被张文轩的嗓音和优雅的旋律深深打动。

    等到黄思梅登场,整个维也纳金色大厅掌声如雷,足足响了好几分钟。

    这一刻,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掌声,给琼剧,也给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谢幕时,黄思梅泪洒衣襟,想不到有生之日,她能看到小众的中华戏曲,走出国门、在金色维也纳唱响。

    更想不到,戏曲和音乐一样没有国度。

    人类的悲欢,从来不只言语能描述,还有更多能共情的表达形式,音乐便是其一。

    中板调起,程途声动,倾诉众生喜怒哀乐。

    琼音隽美,戏韵悠长,演绎世间悲欢离合。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