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朝堂议政(推荐期间,求推荐,求收藏。)
"怎么天黑啦?!"
伴着一人呼声,打断了众官员的争执。
百官抬头。
天空中,不知从何处飘来一片黑云,厚厚的压在京城上空。
"看来,今年头场雨要来咯。"有官员道。
...
"圣上驾到~!"
皇帝临朝,百官行礼。
小皇帝朱由校在人群中找到殷复声的身影,含笑道:"殷爱q..."
"陛下,臣有本启奏。"
皇帝抬手,"卿"字还没说出口,就有人跳出来,向上递奏章。
朱由校只得把话又吞回去,看来人,是礼部一官员。
"陛下,壬戌科三甲榜已出。一甲三人,二甲七十七人,三甲三百二十九人。此乃陛下登基以来首次科考,殿试是否隆重对待?"
"不必,照往年惯例举行即可。"朱由校草草回了一句,又看向殷复声。
这次,朱由校只是张了张嘴,就立刻站出一人,乃是户部左侍郎陈大道。
"陛下,边关战祸,北直隶多地连年受累,臣请陛下减免其地赋税。"
话音刚落,户部右侍郎李长庚上前奏道:"陛下,年初晖城,巨野等地大震,地裂声响,房屋倒塌,死伤甚重。望陛下发银赈灾。"
"陛下,臣也有一本。"户部的人说完,兵部再出马,金之俊作为兵部郎中,当然也不甘落后,奏道:"延安,黄花峪等地百姓常受河套蒙古人劫掠侵扰,望陛下加派该地守军。"
"陛下,臣也有本启奏。"
"臣也有一本。"
"臣也..."
朱由校面前,哗哗啦啦站满一排人。
一句接一句愣是没给他机会和殷复声说一句话。
叶向高,邹元标,汪应蛟等几个朝中老臣个个颔首低眉,面现一丝得意。
这里哪一件事不需要银子,哪一件事情不得议个几日。
轮到陛下有空赏你,也不知又是何时了?
你个毛头小子,初来乍到的,敢不拜我们的码头?
叫你知道,这天下虽是陛下的天下,可这朝堂,却是我们的朝堂!
奏事官员,齐声道:"请陛下圣意裁决。"
看着面前黑压压的一排人,朱由校是哭笑不得。
你们是商量好的吧?这么多事,昨日干嘛去了?都挤到今天。
不打算让朕用膳了吧这是。
"减税,赈灾,增兵..."朱由校随口默念。
这时,朱童蒙上前道:"陛下,边关战事频发,所需钱粮甚重,而国库空虚。依微臣所见,当增收赋税以备边需。"
"不可!"
朱童蒙话音刚落,太常寺少卿杨涟疾呼,"各地灾祸连连,百姓苦不堪言。朱给事还让陛下增加赋税?岂不是要了百姓的命!"
朱童蒙道:"杨大人,边关局势紧张。北有建虏,蒙古时常劫掠侵扰,东有红夷虎视眈眈,西南多部酋长,似有不臣之心,在其地蠢蠢欲动。在此种情形之下,守边才是社稷之重,国家之重。"
"朱给事难道不知,社稷民为本的道理吗?"左督御史邹元标怒道:"社稷之重,重不过百姓。百姓不安,何谈社稷?"
朱童蒙道:"邹御史不闻,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若战事不熄,边关不宁,百姓谈何安宁?城破之时,百姓安能苟活?历朝历代,国倡则家兴,无国焉有家?"
"真乃无稽之谈!"工部右侍郎赵南星怒道:"我大明广宁一役,大败建虏铁骑。朱给事竟在此言何覆巢!言何城破?你真是..."老头儿气得胡子吹的老高。"真是...,祸乱民心,大逆不道,居心叵测!"
赵南星一番骂,登时引起东林一党的响应,纷纷上前指责朱童蒙。
什么妖言惑众,什么扰乱朝纲,总之是扣了无数顶大帽子。
一时间聒噪声不绝。
朱童蒙算是在科道中为数不多的中立份子,无党派人士。所以,朝堂之上,没有援助。其他三党,以及阉党只选择默默不语,一旁观战。
朱由校见此场面,顿觉头痛。他捂着脑袋,暗暗吐出一口浊气。
若忠贤在,就好咯...
正吵着,几个老头儿看出朱由校的不耐烦。
心说,我们争执,还不是为了让陛下听吗?陛下捂着脑袋不听了,这怎么可以?
邹元标瘪瘪嘴,打算亲自将朱由校的注意力转回来,于是跛着脚上前奏道:"陛下,老臣也有一本!"
小皇帝朱由校无奈地哼笑一声,看了看邹元标。
一脸生无可恋的模样。
来吧!都冲朕来!
"呵,邹卿家,你有何事要奏呀?"
"陛下,近年来各地矿监横行,强征暴敛,欺压穷苦,百姓无不怨声载道。各省道御史先后多次上疏奏请,恳请陛下下诏,撤去矿监,还民安宁。请陛下准奏。"
邹元标言之凿凿,一派理所当然之态。
再看朱由校,翻了个白眼,更加郁闷了。
又是减税...
这个家真难当啊。
再这样下去,你们谁爱当谁当吧。
邹元标刚说完,撇着嘴,睥睨朱童蒙。
咱们看看这朝堂是你说了算,还是我们说了算。
"噗~"
正这时,就听身边儿不知从哪儿传来一声嗤笑。
百官回头寻声一瞧,正是站在后边儿的殷复声。
邹元标登时震怒,"本官所奏的,乃关乎民生之大计。你一个小小给事,笑什么?!"
见殷复声忽然发笑。朱由校不禁目光亮了。
想这满堂老朽,与自己不知隔着多少条代沟。
当他初见殷复声时,不知为何,就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感觉他年纪轻轻,就有过人的才华,简直是给他们年轻人长脸。
朱由校想来,这个和自己年纪相仿的人,此时发笑,或许是有不一样的政见呢。
"殷爱卿,你为何忽然发笑啊?"朱由校微微探出些身子问道。
殷复声脸上划过一抹坏笑,上前一揖道:"禀陛下,微臣发笑,全因此间场景,令微臣忽然想起前人一句诗句。"
"嘁~,什么时候了,还顾得吟诗?"有人揶揄道。
"小儿就是小儿,附庸风雅之辈。"
百官的矛头立刻由朱童蒙身上转到了殷复声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