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帝本纪
繁体版

第二十八章 犹疑(一)

    元琦走后,元瑜陷入了兴奋焦躁交织的情绪中。

    江氏为她奉茶:“殿下若是担忧,不妨问问四姐和父君?若是其中没有什么利害,殿下便可以顺应心意,应了三殿下。”

    元瑜还是眉头紧锁,这其中怎么可能没有什么利害。即使书是经她手编纂而成,功绩也着实要算在元琦的头上。

    但是,如元琦所说,元瑜身在皇家,不求名利,也不肖想皇位,如果能收集整理资料,编纂成书,也算是一种成就了。谁又愿一生碌碌无为呢?

    “新柔,让人替我备车,我要进宫一趟。”

    云瑶宫凝霞殿里暖意融融,元瑾正陪着良君闲话。宫侍进门禀报,九殿下来了。

    良君笑着说:“今天是怎么了,你们姐妹俩不约而同进宫来。”

    元瑜脱了大氅,上前行了礼:“儿臣和四姐一父同胞,自然是有默契。”

    姐妹二人陪着良君说话,都闭口不提今日的来意。最后还是良君打破了和乐的表象:“好了,你们陪本宫说话,本宫很高兴了,现在说说正事吧。要本宫回避吗?”

    元瑾笑道:“我们有什么事需要瞒着父君?”

    良君分别握住两个人的手:“那就当着本宫的面说吧。”

    本来二人进宫说这事,就是希望万一产生了分歧,良君能居中调停。

    “那我先说吧。九妹,三姐是不是带着长女登门,希望你能给元宁开蒙?”

    元瑜握着良君的手看向元瑾:“四姐既然知道了这个,也应该知道,三姐找我,并不单单为了开蒙一事。”

    “那你是愿意的了?”

    “我无心朝政,著书立说是我作为翰林院学士最大的功成名就了。”

    元瑾叹了口气:“九妹,你即便不关心朝政,这半年来三姐在桃州做的事情你也是知道的,母皇因此对她多了三分另眼相待,你还要为她锦上添花吗?”

    “四姐,此书著成,恐怕要终我一生之力,三姐所求的也不是短期的利益。至于史书如何评判,那是后人的事了。”

    “你若是一心要著书,刑部韩尚书打算为《景成律》做注,修订完善法条,我可以代你向韩尚书推荐。”

    元瑜想了想:“四姐,我对法条涉猎不深,也没有在刑部任职的经验,为《景成律》做注,四姐比我更合适。”

    元瑾又道:“我听翰林院掌院梁学士提过,要做一本四书五经的注解,供给天下考生应试之用,这你总是有兴趣的吧。”

    若是放在以前,元瑜必然是有兴趣的。可是现在有了为海事著书做对比,编纂四书五经的集注变的乏味又没有挑战性。

    元瑾看她的神色便知她又要拒绝,一心要为元琦著书,不由有些恼怒:“老三给你下了什么迷魂汤,让你心心念念都要为她做事。”

    元瑜也满腹委屈:“我为了避四姐的势头,已经远离朝政了。我是你的妹妹,不是你的下属你的附庸。也许我这一生都编不完这本书,对你又有什么影响?难道非要我像十二妹那样当个富贵闲人四姐才满意吗?”

    十二皇女元珂,是贤君梁氏的女儿,翰林院掌院学士梁玉是她的姑姑。元珂将景成帝的风雅尽数继承了去,喜好作画,收藏古籍古玩,身无一官半职,却很得景成帝喜爱,允她四处游山玩水。

    元珂不理政事,一面是受到素来淡泊的贤君影响,另一方面自己心性如此,不似元瑜这般心有不甘。

    眼见着两个女儿起了争执,良君用力握了握两人的手,制止了她们的话头:“都听本宫说两句。现在是琦儿要找瑜儿替她著书,瑜儿自己也愿意,但是瑾儿担心这是为琦儿添功绩。”

    元瑾点头:“三姐原先跟在太女身后,在工部做事。现在借着船厂督造的名义,在桃州办学堂、造船、训练水军,得了母皇的青眼。现在若是再著书,便足以威胁到我。六妹对我穷追猛打,再加上三姐,我的处境会很难。九妹,我知道你放弃了很多,但是著书这件事真的很重要。”

    “瑜儿你怎么说?”

    “父君,我真的不肖想皇位,但我也真的不甘心一辈子就在翰林院写这些歌功颂德的文章。这次著书的机会,需要查阅大量的古籍、碑刻,还有民间的传说、谚语、故事,全翰林院的人一起参与,也得要个十年八年,三姐的担心根本没必要。”

    “母皇春秋正盛,十年八年之后谁知晓是什么局势,到时候这么大的筹码加进去,足矣把局面搅得天翻地覆,我拿什么和三姐抗衡?”

    “十年八年你都攒不出等价的筹码,又怎么和三姐六姐争?”

    “成王败寇,我若是落败你能得到什么好处?”

    眼见着二人再起争执,良君微微提高声音:“都住口!看看你们两个像什么样子,乡野村夫才似这般争吵。瑜儿,你姐姐的处境你知道的,说一句进退维艰不为过。父君知道你为了你姐姐放弃了很多,我和你姐姐都记着你的好。你跟着梁学士编四书集注,我让你姐姐为你谋一个考官的位置,你也算是有门生的人了。”

    元瑜抿唇不语。编四书集注,做考官收门生,还都是在为元瑾壮大势力。

    “九妹,今年的科举赶不上了,景成三十一年的科举,我保证让你坐上考官的位置,如何?其她考官也是你翰林院的同僚,不会为难你。”

    元瑜垂眸。父君和亲姐姐都要求她顾全大局,她也做不出反抗之举。

    “多谢四姐。”

    良君和元瑾都松了一口气。

    论起做学问,除了崔家便是赵家。崔家清贵,对海事这样的杂学不感兴趣,也不愿意参与到皇女的争斗里来,赵家的态度更不用说。元琦想要找到合适的著书之人,难上加难。

    元瑜回到府上,江氏看她的脸色便知宫中发生的事:“殿下和父君和四姐毕竟是一体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和三殿下撇开关系,也是好事。”

    元瑜握紧手中的杯子,没有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