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飘泊
繁体版

第二十三章 农场

    这几天宿舍又来了一个同伴,姓朱,叫朱长江,是后勤管理员。三十来岁,脑袋大,长着一脸肿相,看似傻傻的。

    这天他脸红红的,可能在哪刚喝了酒。话也多了起来。他对着张栋说些乱七八糟的事。他操着一口浓厚的西北口音。

    朱长江说:“卧敌(西北音我的)文化程度不高,我自己只读到初中,其实连初中也没读完。整天酒喝的醉醺醺的,说话颠三倒四,就是关系硬。”他又说“过段时间我还要把我老婆子调到学校来了”。

    “过两天,我还要回家去,校长说还要些大米,还有个科长也要,麻烦的很,要的人太多了,学校的人都想要米,真的是没办法分。头疼的很。”他还接着说。

    回想一下自己,顿感悲伤。如果自己也有这样有权势的父母,何至于一个人流落地此。不觉眼睛有些红润。

    这个朱长江,别看他本人不怎么样。但他父亲是白水城周边一个农场的领导。关系硬,他的到来能给学校带来很多资源。

    民以食为天,学校的领导、干部和部分教师都找他买大米。

    在那个粮食还比较紧缺的年代,粮食就是最大的资源。

    在西域这里有个习惯,大部人都不去粮店买米,而是去农场买米,因为农场的米是当年的新米,口感鲜,好吃。粮店是国家供应的粮库旧米,所以很少有人去买。到粮店买米的人基本上都是没关系的人家。

    因此,学校的大多数人都喜欢围着他,讨好他。

    星期五,教务科给张栋发了已排好了的课程表,定下来下周一开始给学生上课。同时带他去领了教科书。

    英语教科书是财经类专业的书,仓库堆放了很多,足足够用十多年。

    怎么一下子订这么多书呢?在没有英语老师的情况下,没有人懂得的情况下敢订这么多书,真是不可思意。

    周六下午,朱长江带张栋去他家玩。他家现还住在农场,离白水城约10多公里的路程。晚上就住在了他家里。

    他家里很凌乱,从卧室到客厅乱的不敢想象。沙发上堆着满满的乱七八糟的衣物袜子什么的,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看来这是个什么都不讲究的夫妻。

    跟着他在农场去了几家玩,他是走到哪里都有一桌丰盛的酒菜。

    这里人们的生活确实比内地要好的多。张栋在家乡还从来没吃过这么丰盛的菜肴。

    这里的人是嗜酒如命,整天好多人都处于半醉半醒的状态。平时还像个人样的,只要坐到酒桌旁,就立刻变成了酒疯子。讲话粗俗,语气很冲,行为鲁莽。初到这里的内地人,根本适应不了。

    第二天是星期天,果然学校来了几个老师来买米,朱长江带他们搞了两塔合大米。这里的人把麻袋叫塔合。几个教师分不匀还争吵,互不相让,弄得在场的人很尴尬。老师原来应有的内藏本质顿时展现的很全。教师的本性也在这点利益面前显露的苍白无力。

    一个小小的米就能掀起这么大的风浪,人的命运和生活是掌握在这些细小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