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少爷的幸福田园生活
繁体版

第二十六章 舅舅回村

    两月后,神树山庄一期与二期主体工程已经进入竣工阶段,只剩下路面硬化,排水沟建设,绿化以及房屋装饰粉刷了,连家具大部分都已经做好,只等装修完工后搬入。

    两期楼盘早在十多天前就已经售罄,现在已经有购房客户迫不及待的接手院子,要自己装修了。

    周家旺的舅舅徐老爷也终于来了,来到徐家的根基之地——徐家村。

    搬家永远都是一件麻烦事,尤其是古代。

    一个月前,徐老爷吃过郡守大人为他举办的送别宴,辞官的事确定之后,就开始着手搬家事宜了。

    城外的小田庄要处理卖掉,毕竟以后往来不便,不方便打理。

    幸好徐老爷人脉广,茶还未完全凉,经过朋友介绍有一位官员愿意接手,但出价不高。

    双方一翻往来磋商,价格没能谈上来,但这位官员答应原有的佃户不动,田租也不变,徐老爷感觉对哪些佃户也算有了个交待,便答应了。

    田庄能在半个月找到买家,还算是快的了。

    城内的宅院要卖掉,以后都不住郡城了,留着也没用。

    但郡城房价不便宜,徐老爷家的宅院也比较大,一时难以找到人接手。

    田庄都卖出去了,宅院还是无人问津。

    二十多天后,还是经过牙行,找到城里一位需要改善住宅的富商,与他置换了一下宅院。

    富商的小院子归徐老爷,再补贴一部分差价,买下徐老爷的宅院。

    周家娘子已经等不及了,出面拍板同意了。

    本来城里的铺子也要卖掉的,周家娘子做主留下来给周家当粮行兼农副产品店,置换的小院也租下,给商铺里的伙计当宿舍。

    在周家娘子快刀斩乱麻之下,两个月后,徐老爷终于得以启程。

    还是坐周家的那艘船回徐家村,徐老爷搬家时这个舍不得,那个不能丢,结果留下的家当太多,周家的船居然装不下。

    周家娘子气恼之下,把一些书柜、大床之类的大件,帮弟弟给“断舍离”了。

    半天之后,徐老爷在神树集市码头登岸。

    徐老爷震惊了,那雄伟的堤坝如同巨人臂膀,这真是姐姐外甥花钱修的?这得花多少钱啊!

    这堤坝上的神树集市太热闹了吧,人头攒动,接踵摩肩,怎么会有这么多人?

    人多也就算了,可为什么这集市看上去这么整洁?这么有秩序?哦,那巡逻和打扫卫生的,就是护村队了,那没事了。

    但这集市上的横幅写的什么鬼?什么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什么徐老爷的私塾……

    我开了个私塾我怎么不知道?徐老爷眼睛瞪得愈发大了。

    横幅上写的神树山庄……哦,看见了,在堤坝连着的山脚下,远远的看去,似乎是盖了不少整齐漂亮的房子。

    越过集市,恢弘的万亩良田出现在眼前,那辽阔!那壮观!初次看到的人都会被震撼到。

    徐老爷就更被震撼到了:“这……这……这些田都是我的?”

    此时,无垠的田野上,是一望无际的金色稻浪。

    众人脚下一个巨大的湖泊,连通着四通八达的水渠,滋润着整个原野。

    这得养活多少人!这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啊!

    周家娘子看了看自己弟弟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都是徐家村的,里面三成田是徐家村村民的,七成才是我们徐家的。不是都跟你说过了吗?”

    徐老爷讪讪的一笑:“这……亲眼看到太震撼了。姐,你给的太多了!”

    “姐是给徐家的,不单纯是给你的。多吗?一点也不多,我们徐家以前可比这阔多了。”

    一行人顺着台阶下了堤坝,来到湖泊边,离台阶不远处就有个石条铺成的码头,码头上系着几条小船,湖泊中有船夫驾驶小舟泛波其上。

    站在堤坝上看,只觉被万亩良田震撼;下了堤坝,才会发现眼前的湖泊的淼淼。

    清澈的湖水,随风泛着波浪,波浪不断涌到岸边,轻柔的拍击着湖岸、码头,发出哗……哗……哗……的声音,带着凉爽水气的风吹佛在身上,让众人在这烈日下顿感凉爽。

    徐老爷的感觉是这样的:有了这湖泊,还会有干旱吗?不可能有!

    一行人登上小舟,队员们搬着行礼将随后乘坐其他小舟赶往徐府。

    小舟有专门负责的艄公,摇着发出“欸乃”声音的船桨,众人徜徉在清凌凌的湖面,徜徉在宽大的水渠中,又仿佛徜徉在金色的稻浪中,如诗如画,使人沉醉。

    众人一时都是静默无语,被这绝美的田野风光迷醉。

    美好的时光总是让人感觉短暂,恍惚间就来到一个码头,艄公系舟停泊,恭敬道:“客人,徐府到了。”众人才回过神来。

    踏着码头石阶而上,入目的是一个宽阔的场地——晒谷场。

    走过晒谷场,绕过一排翠竹,一条竹林中的宽阔大道,向前延伸到一个院子大门前,院子前是地砖铺就的一块平地,地上立着两个高大的石狮子。

    院子大门高大,漆成朱红色,旁边有门房值守的房间,小门紧闭。大门上方高悬一块牌匾,上书“徐府”二字。

    徐老爷看着“徐府”二字,鼻子就忍不住一酸,眼泪止不住的涌出来,朦胧中看着姐的身影,哽咽不能语,只吐出一个字:“姐!”

    周家娘子牵起弟弟的手,声音颤抖而坚定的说:“走!我们回家!”

    有跟随来的队员上前,熟门熟路的推开沉重的大门。

    门内的景象呈现在大家眼前,一座山墙挡住了众人视线,墙上写了一个大大的“福”字。

    墙的两旁是青砖铺就的地面,院墙下留有泥土,上面种满了花草,花开正盛,花团锦簇,有蝴蝶蜜蜂在上面翩翩起舞。

    队员在大门后点起一盆火,这是青山镇这边的习俗,搬新家要经历跨火盆、亲友们搬来米面蔬菜、暖灶、吃席等一系列庆祝活动,越热闹,预示着这家人越红火兴旺。

    眼前的就是跨火盆仪式。

    徐老爷撩起衣摆,牵着姐姐的手,一起迈步跨过了火盆。

    旁边队员祝贺词:“徐老爷家乔迁新居,日子必定红红火火,家族必将繁荣昌盛!恭喜恭喜!恭喜徐老爷!恭喜周夫人!”

    周家娘子掏出准备好的红包,给随行人员每人发了一个,“幸苦了,谢谢!”

    芸娘抱着嘉熙,牵着嘉诚也跨过火盆,旁人又是一阵恭贺。

    周家旺等人也一一跨过,跨火盆仪式便算结束。

    绕过山墙,一群白墙黛瓦、精致典雅的房屋出现眼前,房屋与山墙之间,是空阔的地砖铺就的院子。

    周家娘子对弟弟道:“院子有点空,就是不知道种什么才能和你心意,你以后可以自己改一改,种些你喜欢的树,或者弄些假山鱼池,都可以。”

    “这样挺好。”徐老爷回道。

    来到大堂,大堂供桌神龛部位还空着。

    徐老爷、周家娘子恭敬的请出父母牌位,安放在神龛上面。

    徐家、周家两家人都跪了下去,徐老爷与周家娘子都哀泣出声,徐老爷泣道“爹,娘,以后这里就是徐家的家了,不孝儿子把你们也带来了。孩儿想你们了!呜……你们要保佑嘉诚、嘉熙两个孩子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保佑我徐家繁荣昌盛,福泽绵长!”

    说完,顿首叩拜,众人随之叩拜。

    叩拜完毕,众人起身。

    福伯福婶带着一群下人来了,他们挑着担子,一担担的白米、菜蔬、腊肉腊鱼、鸡鸭鹅猪等等,是周家早就准备好给徐府暖房的。

    随后跟来的队员们也把行礼都带来了。

    院子顿时热闹忙乱起来。

    福伯福婶安排下人们把带来的白米腊肉腊鱼归仓、菜蔬放到厨房、鸡鸭等物放到杂物间,随时准备宰杀。

    芸娘、周家娘子领着徐府从郡城跟来的几个下人,把行礼帮到后院归置,把主卧次卧厢房等都铺上崭新的铺盖被褥。

    众人忙而不乱。

    云儿与福婶带着一些妇人,开始在厨房为大家伙儿做饭。

    云儿的父母也过来帮忙了,一起在厨房忙活,周家旺赶紧上前见礼。

    云儿父母还是第一次见到未来女婿减肥后的样子,见到一位翩翩少年郎走过来,口中称呼着叔叔阿姨,就是拱手鞠躬一礼,一时弄住不敢相认。

    云儿连忙走过来:“爹,娘,这就是少爷。”说着挽住了周家旺的手臂。

    云儿爹娘慌忙回应:“哎呀,原来是少爷啊,都认不出了!对不住啊对不住!”

    “没事,是我变化太大了,叔叔阿姨把我当晚辈就好,不要叫我少爷,叫家旺就好,叫家旺就好。”周家旺温和笑着宽慰道。

    云儿爹娘见周家旺态度亲近温和,女儿也过得很好的样子,喜上心头,脸上笑得跟朵菊花似的,口中连道:“不敢当,不敢当!”

    云儿娘是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满意,情不自禁的拉着周家旺的手道:“少爷,云儿以后要麻烦你照顾了,这丫头脾气倔,不听话就尽管打,只要不打死就行。”

    周家旺笑道:“阿姨放心,云儿很乖巧聪明,我很喜欢,可舍不得打她,我会对她好的。”

    云儿娘抹泪道:“这就好,这就好,咱家云儿有福气啊,能遇到少爷这么好的人。”

    周围的人都在旁边笑呵呵的,看着这一幕丈母娘相看女婿的戏码,吃瓜吃的不要太爽。

    云儿羞红了脸,连忙上去拉住娘:“娘,你在说什么呢?这里这么多人呢。”

    推着娘就走:“快去做饭了,这么多人等着吃席呢!”

    众人见戏已散场,纷纷散去各忙各的了,嘴里叽叽喳喳的却是没停,不是发出一阵笑闹声。

    后院中,芸娘和周家娘子还在忙碌。

    嘉诚嘉熙知道这就是以后的新家,兴奋的满院子乱跑,让芸娘不断喊“慢点跑,慢点跑,小心摔着。”

    周家旺也不好闲着,毕竟大家都在忙。

    于是来到后院书房,帮舅舅整理书房,舅舅的书他都是门清,他自己家里的书房,抄下来的书比舅舅的都多。

    周家旺不紧不慢,一本一本的书,擦去灰尘,翻一番,放到它们原来同样的位置。

    书房里的布置,是仿照舅舅原本书房的样子布置的。

    正安静整理书籍时,前院出现热闹的声浪。

    周家旺好奇的走到前院,只见徐家村的村民们,你提一只鸡,我带一篮蛋,他提一篮蔬菜的,都上门来恭贺舅舅乔迁之喜了。

    徐老爷已经来到前院招呼着乡邻们。

    人太多,桌子凳子都不够,福伯吆喝一声,村民们纷纷回家把桌椅板凳都搬了过来。

    晒谷场、前院、中院的场地上,大堂以及各个房间、宽一点的过道,都被福伯安排,摆上了桌子凳子,方便等一下开席。

    福婶领着一帮帮工的妇人,先把瓜果、茶点一一摆上桌,乡邻们都坐在桌旁边吃便闲聊着,人一多,声音就大,一时热闹非凡,吵得不行。

    孩子们也三三两两的溜进来了,大人们假意呵斥一声,便随孩子们去了,院子里顿时多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追逐打闹的声音。

    陈队长和联合护村队的人也来了,院子里顿时又迎来一波人流高潮,福伯早有预计,都安排坐下了。

    前院后院两个厨房,都是全力开火,二十几个妇人加上云儿、福婶忙活的不可开交。

    十几个会杀猪做饭的村民,也被福伯安排在外头杀鸡杀鸭杀猪,各种肉食源源不断的运到厨房。

    饭菜的香气开始弥漫整座院子。

    大堂里摆了两桌,依照惯例,这里坐的都是身份、辈分最高的客人。

    徐老爷在周家娘子指点下,把周家村的一些头面人物都请到大堂入座,徐老爷坐主位,周家娘子坐一旁作陪。

    一盘盘菜肴流水般端上桌,不精致,但足够丰盛,油水足够厚。

    徐老爷笑容满面,招呼好大堂的客人后,又去院子里与乡邻们、护村队队员们招呼敬酒。

    当然,实际上喝的是水,不然谁也顶不住。

    村人们面对徐老爷敬酒,拘谨中带着兴奋——真的跟徐老爷做邻居了,这可是文化人,这可是官老爷呢。

    一场乔迁欢宴,简单而又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