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卷上推演可控核聚变
繁体版

第十七章 诺贝尔奖?【求收藏、推荐】

    陈和的母校之行结束了,已临近傍晚。

    校长再三挽留吃饭,被他以母亲大病初愈,需要照顾为由给推脱掉。

    走出校门后手机铃声再次响起,看到号码后,心中一动,是纪晓晴打来的。

    大桥上,江水远去,夕阳斜照。

    纪晓晴穿着一身淡绿色长裙,秀发披肩,夕阳在她脸上、头发上镀上一层淡淡的金色。

    初秋的晚风有些凉意,把她的头发吹得贴在了脸颊上。

    桥上人来人往,两人扶着栏杆一动不动,同时看向江里的一艘轮船。

    “陈大科学家。”

    纪晓晴突然莞尔一笑。

    陈和的心脏像受惊的兔子,下意识地跳了一下。

    “明天我就要走了。”

    纪晓晴转过身背靠着栏杆,双臂横放在上面。

    “哦,你报的哪所大学?”

    大学这个时候也都开学了,她是要报道去。

    “不是。”

    纪晓晴的脸背对着夕阳,显得有些模糊不清。

    “我要出国了,家里人上个月就给我办理好了手续。”

    她轻声说出来,低头看着脚尖。

    陈和心里莫名有些刺痛,可脸上浮现出笑容:“哦,那恭喜你啊!”

    “我也恭喜你,大科学家,真让人刮目相看!”

    纪晓晴也笑了起来。

    后来两人同时沉默,不知道过了多久,夕阳早已无影无踪,桥上的灯突然打开。

    橘黄色灯光下,两人的影子有一部分重合在一起。

    “你就没什么想要跟我说的?”

    纪晓晴盯着陈和。

    陈和与她对视一眼,连忙转过视线。

    “说什么呢?”

    “你知道我想听什么?”

    陈和的心砰砰乱跳,张了张嘴,却始终没说出来。

    微风吹过,纪晓晴顽皮地笑了。

    “好啦,跟你开玩笑的。”

    陈和刚刚鼓足的勇气瞬间被这句话搅得荡然无存。

    “祝你以后万事胜意!”纪晓晴语气很真诚。

    “你以后也万事胜意!”陈和语气很真诚。

    少女在霓虹灯下挥手告别。

    陈和僵硬地站在原地,看着远去的背影,最终也转过身去。

    就在他转身后,桥一头的纪晓晴突然转身,低头看着手机上那个熟悉的名字,上面有一段文字还未发送:如果你能挽留,我一定会回头的。

    她一个字一个字的删掉,眼泪悄然落下。

    有时总觉得来日方长,可一不小心就后会无期。

    少年心事轻如水,悠悠荡荡过空城。

    ……

    陈和在家里陪伴母亲快一个月,看着母亲的气色一天比一天好,他的心终于安定下来。

    这天洪向前打来电话,说是上层要他回京都。

    当天下午专车就已经来到家楼下。

    还是回来时那个司机,两人寒暄几句,告别母亲,再次踏上去往京都的路。

    回去和回来时心情不一样,一路上两人有说有笑,时间倒也过得很快。

    夜里十点多到达京都市,接待他的是杜仲海和宋博文,两人带着尹启航与吴旭。

    这次上层要陈和回京都是有四件事要与他商议。

    其中三件事杜仲海他们是知道的。

    一是上层决定授予陈和院士称号。

    二是华清大学和京都大学同时聘请陈和为教授。

    三是国际上诺贝尔奖评委会决定授予陈和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化学奖以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一个人在同一年同时获得三个诺奖,这在科学界简直是史无前例的壮举!

    第四件事是什么,上层只是说严格保密,只有让陈和一人知晓,连杜仲海他们都不知情。

    不过前三件事随便拎出来一个都够人吹一辈子。

    尹启航一肚子鬼点子,不知道他怎么说服杜仲海他们,让他们先对陈和保密,想捉弄他一下。

    陈和与他们四人也算老相识了,见面后没有太多拘束,只是宋博文话语里尽是唏嘘。

    常温超导体材料的研发,他估错时间,没有参与感。

    可控核聚变的实验成功,他本以为最快也要三个月,谁知道一个多月就弄出来了,等他主持完院里工作后,黄花菜都凉了,让他再次零参与。

    用他的话说,自己两次与划时代的成就擦肩而过。

    饭桌上尹启航依然海量,喝酒像喝水一样,他们四人反倒是文明吃菜,都羞与他坐一桌。

    酒足饭饱后,陈和问起来到底什么事,四人默契地摇头。

    这时尹启航咕咚灌下一杯啤酒,拍着陈和的肩膀:“老陈啊,不是我说你,你说这次回来算什么,高考该录取的都录取了,现在把你摆什么位置?”

    一番话戳中陈和的心病,他苦着脸询问:“华清大学和京都大学就不能考虑优先录取我?”

    四人同时摇头:“不能!”

    陈和大失所望。

    杜仲海缓缓说道:“我们学校都要按照章程办事,没有上层指示,也不能随便开后门吧,何况你现在家喻户晓,全国人民都盯着你呢。”

    陈和仰头喝了一大口酒,想借酒消愁。

    尹启航接过话:“就算招你来我们学校,这算什么,我在上面讲课,你坐在下面听,我是不是要说,这位同学,请你教教我们可控核聚变怎么弄的?这也太不像话了吧!”

    说着头摇得想拨浪鼓一样:“不行,我看不行!”

    陈和再次请求:“没有什么办法吗,我保证上课时不乱说。”

    杜仲海和宋博文毕竟年龄大,不忍心再捉弄陈和,两人哈哈大笑:“好了好了,跟他实话实说吧。”

    尹启航仿佛没过瘾一样:“唉,沉不住气。”

    随即笑着对陈和说:“我亲爱的院士,您在说什么呢,您看这个?”

    说着拿出邀请函递给陈和。

    陈和接过一看,松了一口气,然后白了尹启航一眼:“肯定是你出的主意。”

    “授称仪式随后上层会举办,这也是先让你知道,免得分心。还有一件事就是诺奖的事。”

    宋博文把这件事说了一遍。

    陈和沉默不语,过了半天才问了一句:“上层什么意思?”

    “上层的意思是让你做好准备,再过一个多月吧,去瑞国领奖,这可是我们国家从来没有过的大事啊!”

    杜仲海回答。

    陈和摇摇头:“可能这次我要让上层失望了。”

    四人都不解陈和这句话的意思。

    ……

    第二天,陈和就被有关部门招过去,由华夏工程院和华夏科学院共同授予陈和为两院院士。

    同时他成为了华夏国历史上最年轻的两院院士。

    仪式结束后,与科技部门的朱振华见面,谈起诺奖颁奖的事。

    三封领奖邀请函递到陈和手里。

    陈和拿起精致的烫金纸,是华夏文,上面写着:尊敬的陈和先生,是您的卓越才能,完成了可控核聚变这项划时代的成就,这是人类掌握火种使用以来最伟大的科学事件!新的科技革命由此开始,人类文明之火由您点燃!我评委会特授予您诺贝尔物理学奖。

    尊敬的陈和先生,您的常温超导材料使得人类从此摆脱电阻的阻挡,能量的利用效率将会达到史无前例!我评委会特授予您诺贝尔化学奖。

    尊敬的陈和先生,您的妙手回春将挽留万千生命,癌症这个世纪难题在您让人叹为观止的操作下,化为乌有。同时也为各种细菌病毒性疾病指明了突破方向,这是自消灭天花以来,人类与疾病斗争取得最伟大的胜利!我评委会特授予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陈和冷笑一声:“诺奖评委会对于夸赞人的用词向来毫不吝啬。”

    朱振华微微一愣:“你的意思是?”

    陈和说道:“我只有一个要求,如果满足,就去领奖!”

    朱振华有些奇怪:“什么要求,你尽管说。”

    “就是重新颁发给聂醒民一个诺贝尔奖。”

    陈和斩钉截铁。

    朱振华有些为难,他也听说过当年聂老因为回国事件,拒绝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最后颁发给了另外一个人,这件事在当年还引起不小轰动。

    朱振华无法做决定,送走陈和后连忙请示上层。

    来到一间办公室内,侯闻书坐在里面,听完朱振华汇报工作,他笑着摇了摇头。

    “没想到年纪轻轻,跟我那老朋友这么像!后继有人啊!”

    朱振华仿佛明白了,试着询问:“您的意思是?”

    “就按他说的去做!”侯闻书一锤定音。

    第二天一条国家媒体的通告,引爆全网。

    陈和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众人为他取得的成就而震惊,也为拒绝领奖而感到惋惜。

    夹杂着这些情绪,迅速在网上掀起该不该去领奖的讨论。

    支持陈和的人说,我们华夏国总算硬气一回了,区区诺奖算什么,那点奖金还不够塞牙缝,我有实力得奖,但就不去领,就是玩!

    反对者也有自己的观点,说科学无国界,获奖证明我国的科技实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况且这次一下获得三个,在历史上绝无仅有,如果不领奖,实属可惜。

    双方在网上做出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只是不见正主发声。

    到最后有阴谋论者公然质疑,说这次是政治立场斗争延伸到科技界的表现,陈和是不是被什么人左右了!

    事已至此,陈和不得不出面澄清。

    他给出的理由很简单:说是科学无边界,可当初聂醒民获奖时,诺奖组织却成了政治的帮凶,这次无论是谁,只要不按照他说的去做,坚决不去领奖。

    他的发声,使反对者和阴谋论者都闭上了嘴巴。

    没错,科学无边界,可这群打着科学幌子的组织却无时无刻不是政治的附庸品。

    国际上也对此事高度关注,诺奖评委会仿佛受到奇耻大辱,他们发话:“诺贝尔奖从来没有为一个去世的人颁发过!”

    然后他们又另外评选出今年的诺奖获得者。

    只是那几个人却表示不能领奖,给出的理由是:除了陈和,任何人没有资格获得此奖,如果他们贸然领奖,将会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不是他们不愿意领,而是不敢去领!

    诺奖评委会无奈,只得转头向华夏国求和,表示愿意为聂醒民事件道歉,但是奖项真的无法再为一个去世的人颁发。

    陈和也不再与他们废话,直接向上层请示,在国内设立一个“醒民奖”,奖项面向全世界,秉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每年评出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人。

    上层很快作出批示:“已提上日程!”

    诺奖评委会这才意识到,他们遇到一个强硬难缠的对手,只是为时已晚,诺奖三项大奖落空,颜面扫地,公信力一落千丈。

    国际评论无奈地感慨:“华夏国又出了一位聂醒民式的人物,他强硬到不可战胜!可怕的是他才十八岁,未来不可限量,华夏国在他的带领下,必将站在世界最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