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皇城刺龙 第17章
看到永乐帝废太子的决心已经十分坚定,骁骑大将军郑德懋知道机会来了。于是在众人都敛声屏气的时候,郑德懋将军突然说道:“禀皇上,微臣认为汉王高煦身长七尺,武艺高强,两腋若龙鳞者五六片,此颇类皇上。况汉王在靖难之中屡建奇功,为国家有大功。这两年来,汉王殿下处理朝廷军政要务更显干练有章法,特别是对朝廷政事颇为熟悉,所办理的事情都被朝野内外称道。所以臣等恳请皇上立汉王为太子,此乃天下之幸!”
郑德懋本武将,靖难之役中与汉王一同统兵打仗,深受汉王赏识。他祖父两代都是低层武官,家中好几代都没有读书识字的人。因此,他从小便养成了十分看不起读书人的偏见。他认为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只会“之乎者也”的吊书袋。可自从天下大定,永乐帝登基之后,永乐帝认为可以马上打天下,但是不能马上守天下,于是大兴文学,开科考试,许多文臣受到重用。同时,永乐帝对于夺了自己侄子的天下也心里有鬼,所以猜忌心非常强,对于手握兵权的将军们更加不放心了。于是他故意贬低武将的地位,使朝中武将都觉得非常憋屈。而太子一向重文轻武,整天仁义道德,所以朝中武将多不喜欢太子。与之相比,汉王高煦却更像个武将,他十分豪爽,以前就与这些武将出生入死,有些人的命甚至都是他救的,所以汉王朱高煦深得朝中武将们的喜欢。
现在皇帝突然要废了太子另立,这对郑德懋等武将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翻身机会。于是,他忖度皇上废太子之意已决,便及时站出来向皇上提议立汉王高煦做太子。而且,他也知道,如果现在的太子被废了,汉王当然成为唯一的太子人选。自己这时候不站出来说话,功劳恐怕要被别人抢了去的。
其实,对于太子的人选,永乐帝也一直有属意的人选,确实就是汉王。
永乐帝认为自己是雄才大略的帝王。虽然他并不曾明说,但他常常自比汉武、唐宗,众人也自然明白他的意思。这并非是他的自恋,某些方面,他确实一点都不比这些古代有名的皇帝差。
洪武三年,他被自己的父皇——奠定大明基业的太祖朱元璋立为燕王。虽然与他的二十多个兄弟一样,朱棣也只是一个藩王而已,但是,太祖将他封到燕——这个大明北端与草原交界的边疆,却并非随意而为。
当时元朝虽然为大明所败,并且常年处于四风五裂的状态。但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民族,他们在形式上仍然尊逃回草原的元帝为自己民族的首领,并且仍然保持有相当的军事实力,这对大明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甚至毫不夸张的说,北边的安危关系到大明的生死存亡。为此,太祖对于守卫国家北边边疆的藩王自然是慎之又慎。永乐帝当年能被封到燕地,可见太祖对其能力是相当认可的。
永乐帝,也就是当年的燕王也并没有让太祖皇帝失望过。
洪武二十三年,太祖命其与晋王一同讨伐草原上的乃儿不花部落。晋王胆小不敢前进,而燕王则率领上千精兵从小路偷袭乃儿不花部落,结果大获全胜。此一战不仅杀俘数倍于己的敌人,更间接导致当时草原上实力最为雄厚的乃儿不花部落的衰落并解体。这之后,太祖又曾多次命令他出兵攻击草原其他部落,他每次都能够出色的完成太祖的计划。为此,太祖还让他统领国家北边守卫边疆的所有军队。一时间,燕王的名声威震整个北方草原。
太祖驾崩后,当时的皇太孙建文帝登基。鉴于藩王各自拥兵自重,恐怕日后尾大不掉,建文帝又仁慈善良,难以驾驭这些气焰嚣张的藩王。因此他身边的谋士们,特别是方孝孺等一干文人鉴于汉“七王之乱”的教训,极力劝建文帝削藩。在方孝孺等人的操作下,各地藩王一个个获罪被贬,最重要的是朝廷借机收回了藩王们的兵权,使藩王们有名无实。
众多藩王中,燕王兵力最为雄厚。且他本人就身经百战,是所有藩王中能力最强的,也是建文帝最为忌惮的,所以他不敢贸然对燕王下手。不过,燕王看到朝廷逐一对藩王下手,心中自然不安,自觉唇亡齿寒无法独善。既然如此,不如铤而走险,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了被称为“靖难之役”的战争。
战争初期,形势对燕王极为不利。整个燕国只有几万人马,而朝廷兵多粮广,先后任命耿炳文、李景隆等为大将军,征召了五六十万人来讨伐伐燕王。
靖难之役的几年中,燕王朱棣可谓九死一生。建文二年四月白沟河之战中,燕王与李景隆大军相遇。燕王亲率精兵在前与敌军交战,却不想突然从背后杀来一队人马,一时箭如雨下,燕王的士兵纷纷倒下。其间由于战马中箭,燕王的坐骑不得不先后更换了三匹。眼看燕王就要支撑不住了,就在此危急时刻,汉王高煦带兵杀来,舍身救出了被围的燕王。另一次,在东昌之战中,燕王出师不利,骁将张玉战死,全军覆没,燕王朱棣只身逃走。眼看朝廷军队就要追上他了,最终又是高煦及时赶到,燕王这才又捡了一条命。还有一次,朝廷大军由徐辉祖率领,在蒲子口大败燕军。此一战燕王不知所措,而高煦又及时出现。燕王激动万分,就是在那时,燕王抚着汉王高煦的后背,亲口向他说道:“世子体弱多病,你要多多努力!”暗示汉王将来打下天下,最终是要留给汉王的!
所以,对立汉王为太子,其实永乐帝早就有想法了。只是因为一些文臣总是以“立长不立幼”的儒家观念,并且拿太祖朱元璋的圣训以佐证立长子朱高炽为正当,使朱棣迟迟无法下定决心。登基之后的几年,为了笼络人心、稳固大明江山,朱棣更不得不立世子朱高炽为太子。但对永乐帝来说,立朱高炽为太子只不过是一种过渡罢了。
如今,趁着太子有错,永乐帝准备重立太子。